<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司马迁祠旁的凤凰台上,坐落着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碑。纪念碑由三块高大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型基座组成,碑体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碑体下为曲面党徽,将三个主碑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由党统一领导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辛的八年全面抗战。基座托起的横碑刻有原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14个大字,横碑中部安放着一顶八角“红军军帽”,寓意八路军由红军改编而来,军帽表达了人们对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将士的怀念之情。整个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有“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之寓意。碑体后部为一圆形花坛,将代表三个主力师的碑体完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驱车来到韩城市瞻仰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碑,重温波澜壮阔、救亡图存的红色记忆,深刻学习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我登上芝川镇凤凰台,“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碑”映入眼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199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为纪念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由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和共青团陕西省委等单位倡导“红领巾黄河行动”,全国亿万少先队员省下零花钱踊跃捐建“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碑”,这一行动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有关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纪念碑于 1995年5月奠基,全国的少先队员代表把精心采集的井冈山红壤、卢沟桥石子、太行山石条、宝塔山下延河水奠基在纪念碑下。1995年9月纪念碑建成。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碑落成后,完善建成了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园,园内包括纪念碑和纪念展厅等。纪念展厅包括史实展厅和实物展厅。史实展厅通过图片文字介绍了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实物展厅主要展示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场景图、线路图、相关电文影印件、东渡用船、马鞭等实物,以及关于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的相关报道。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地,1998年2月被韩城市政府公布为韩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命名为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2018年12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制造事端侵华,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完全暴露。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与国民党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朱 德任总指挥,彭 德怀任副总指挥,叶 剑英任参谋长,左 权任副参谋长,任 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 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压力和我党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联合抗日,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战争宣告开始。8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颁布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实行为战时服务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实现抗日民族团结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出了全民抗日作战的号召。自8月22日起,改编后的八路军由陕西泾阳、富平县等地出发,经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p><p class="ql-block"> 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因地理位置特殊,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支援八路军顺利东渡,解决好东渡中的实际问题,东渡前夕,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赵伯平向韩城县委通报大军东渡情况,要求韩城县委配合做好迎接和支援工作。韩城县委配合国民党韩城县政府筹集了100多只大小木船,并派中共党员、船工徐岱云负责调派船工工作,将调集的船只、船工编队,做好部队渡河出发的准备。当时黄河的主流在西岸,因连续阴雨,渡口一带的路十分难走,群众就从家里拿来木板、门板,送到渡口,铺在河边,搭在船舷上,以便战士上船。1937年8月30日、31日,115师从芝川东渡抗日;120师9月11日在芝川渡口顺利东渡黄河;八路军总部由朱 德率领,于9月 15 日到达韩城,沿途各村贴满了“欢迎救国救民的红军!欢迎抗日红军!红军是抗日先锋队!红军是人民的好军队!”的标语。9月 16日,从芝川渡黄河入晋。东渡临出发前,朱 德对部队讲话说:“为了抗日,我军坚决渡黄河,保卫华北,首先争取行军胜利,渡河胜利,渡河为打仗,打仗靠命令,所谓军令如山。渡河靠水夫,只能听水夫的指挥,这可以叫做水令如山。”他又对船工们讲:“渡河时我把军队行动权交付给你们掌握。”在军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渡河工作进行得有组织有秩序。渡河后,115师北上参加平型关战役,120师挺进晋西北,129 师转战正太路,形成战略特角之势,开辟了敌后战场,三个月内打了百余仗,创建了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渡河后的115师在平型关设下埋伏,一举击败白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八路军一系列军事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树立了抗日必胜的信念。 </p><p class="ql-block"> 在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馆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让人一下就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体会到了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在民族危难时期,八路军从芝川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抗日纪念地对研究抗战历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了重要的红色史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