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城維也納

刘兆岩

<p class="ql-block">音樂之城維也納,這座被譽為“多瑙河畔明珠”的城市,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更以流淌在血液中的音符聞名於世。漫步於街頭巷尾,彷彿每一座建築、每一塊石板都在低聲吟唱著莫扎特、貝多芬、施特勞斯等音樂巨匠的旋律。維也納,是世界音樂的搖籃,是旋律與靈魂交織的聖殿。一場國際盛會即將在這裡拉開帷幕、匯聚世界各地的學者們。</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歡迎你!我們在這裡,帶你深入城市,走得更遠。</p> <p class="ql-block">悠闲散步的人们,轻柔的音乐声,像是这座城市在低声吟唱。我忽然明白,维也纳的音乐不只是在音乐厅里,它流淌在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高聳的哥特式教堂像一把直指蒼穹的竪琴,鐘聲悠揚,與遠處的音樂廳遙相呼應。遊客們在尖塔下駐足,彷彿也在聆聽這座城市的心跳。忽然覺得,維也納的音樂不只是旋律,更是一種信仰。</p> <p class="ql-block">WELCOME TO EGU </p><p class="ql-block">與會者三三兩兩地交談,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學術與藝術交融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漫步街頭巷尾,人群川流不息,而維也納的音樂,似乎就在他們的腳步聲中輕輕響起。</p> <p class="ql-block">現代化的建築在陽光下閃耀著幾何美感,像是音符在空間中跳躍,感受到一種現代與古典交織的節奏。(Haas House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p> <p class="ql-block">聖斯蒂芬大教堂、哥特式的建築,彩色玻璃窗在陰沈的天空下依舊閃耀著神秘的光芒,仰望著那高聳的尖塔,彷彿聽見風中傳來莫扎特的旋律。</p><p class="ql-block">該天主教大教堂建於14世紀,是羅馬天主教維也納大主教管區的母教堂,也是維也納大主教克里斯托夫·捨恩博恩(Christoph Schönborn)樞機的所在地,由魯道夫四世公爵(1339年—1365年,Herzog Rudolf IV)以羅馬式和哥特式風格建造,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斯蒂芬廣場的一座較老教堂遺址上。</p> <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的石碑靜靜佇立,上面的文字彷彿在訴說著維也納悠久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部,拱形天花板如同天幕,裝飾華麗而莊重。遊客們低聲交談,彷彿不願打破這份神聖的寧靜。</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教堂的尖頂直指藍天,燈柱與腳手架圍繞著它,彷彿在為它奏響修復的樂章。</p> <p class="ql-block">站在雕像前,徬彿聽見了中世紀的吟游詩人正在吟唱。</p><p class="ql-block">(卡皮斯特蘭教堂,一座巴洛克式雕塑,踩踏的是土耳其穆斯林的聖卡皮斯特拉諾。最初是大教堂講壇,由聖約翰·卡皮斯特拉諾和約翰·胡尼亞迪在1456年用來宣揚十字軍東徵,現在位於聖斯蒂芬大教堂外。)</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前,馬車緩緩駛過,彷彿穿越回了那個音樂與馬蹄聲交織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白色馬車靜靜地停在街道旁,<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穿制服的</span>車夫,彷彿在等待一位音樂家的歸來。</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處處可見克里姆特《吻》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是出身維也納的象徵主義畫家,也是維也納分離派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成員之一。以其繪畫、壁畫、素描和其他藝術品而聞名。克里姆特的主要主題是女性身體,他的作品以坦率的情色性為標誌。這幅《吻》最為聞名於世、廣受歡迎,現收藏在維也納美景宮。</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前四尊名人的雕像守護其前。(它的右侧即为“金色大厅”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委拉斯開茲</p> <p class="ql-block">達芬奇</p> <p class="ql-block">塗鴉覆蓋的地下通道入口顯得破舊卻充滿生活氣息。(右側面向阿爾貝蒂娜現代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技術大學 (TU Wien)</p> <p class="ql-block">圣嘉禄堂(或卡爾教堂), 被认为是维也纳最杰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该市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教堂前,水池倒映着教堂的影像。我站在水池边,仿佛听见了教堂钟声与水波的和鸣。</p> <p class="ql-block">宽阔宁静的多瑙河、河流倒映着蓝天,高楼与塔吊在远处静静伫立。</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桥梁上,人们在欣赏河景,桥壁上的涂鸦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城市街景中,高樓與道路靜靜佇立。我站在其中,彷彿聽見了城市的低語。</p> <p class="ql-block">黄昏的多瑙河边,灯光映照在水面上、仿佛听见了水与光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沿河两岸聚集热情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水上餐厅里、翩翩起舞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乌龟静静伫立在多瑙河畔、仿佛在听艺术与城市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龍”字与图案静静告诉我们年代的轮转。</p> <p class="ql-block">铺有石砖的街道引导与会者络绎前往会场。</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展览厅,LED显示着秋天的森林景象、仿佛听见了自然与科技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抽空去往美泉宫,路上宽敞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又譯麗泉宮,音譯申布倫宮、申布隆宮、熊布朗宮,是一座充滿巴洛克藝術的皇家建築,位於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此宮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御用宮殿,也是如今維也納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雕像大概描述的是传说中的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王子,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在特洛伊陷落之后辗转来到意大利,最终成为罗马人祖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綠樹掩映的美泉宮、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遠眺美泉宮</p> <p class="ql-block">純正的維也納啤酒使得信息的交流自然流畅</p> <p class="ql-block">入夜的多瑙河在沈澱著白天的喧囂</p> <p class="ql-block">宵夜 - 到前台請求將pizza熱一下,被要求籤一個免責聲明</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國立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是擁有1,709個座位的文藝復興建築,也是維也納環城大道上的第一座主要建築。建於1861年至1869年。</p> <p class="ql-block">阿爾佈雷希特公爵喷泉(Albrechtsbrunnen)是以薩克森-科堡的阿爾佈雷希特公爵的名字命名,位于维也纳迷人的Innere Stadt区。它面对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背靠阿尔贝蒂娜艺术博物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此后成为这座城市爱的象征。喷泉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有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央雕像,增加了其艺术魅力。水优雅地从喷泉中涌出,营造出一种舒缓的氛围,与城市充满活力的能量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奧地利古典時期作曲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莫扎特在短暫的一生創作了800多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18和19世紀,維也納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後來是奧地利帝國的首都,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歐洲最大的帝國之一的中心所在地。那裡孕育了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這“維也納音樂三傑”。</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不單是音樂之都、也孕育了一批文學、哲學和藝術家</p><p class="ql-block">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像。</p><p class="ql-block">他是德國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自然科學家、批評家與政治人物,與弗里德里希·席勒同為狂飆突進運動與魏瑪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歌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作品對西方文學、政治及哲學思想產生</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處於Museum Quarter,是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美術和裝飾藝術博物館之一。他的對面是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登藝術之殿堂、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丟勒的《馬克西米連一世肖像畫》</p><p class="ql-block">阿爾佈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國畫家、版畫家、雕塑家和藝術理論家,生活於文藝復興時期,亦被稱為自畫像之父。</p> <p class="ql-block">彼得 布魯蓋爾的《雪中獵人》局部。這裡大概是收藏布魯蓋爾畫最多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彼得 布魯蓋爾的《農民的婚禮》局部</p> <p class="ql-block">倫布朗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在倫布朗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他畫了六十多幅自畫像,因此不僅記錄了他的生活,特別是他的藝術發展。與他早期成功的年代不同,當時這位藝術家包裝自己、穿著華麗的衣服。在這裡,他穿著一件簡單的棕色藝術家工作服,雙手叉腰。</p> <p class="ql-block">那幅著名的《巴別塔》前圍滿了觀賞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可謂另一幅鎮館之寶、維米爾的《繪畫的藝術》</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的《Madonna of the Rosary 玫瑰聖母》。很喜歡卡拉瓦喬的畫、光影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跪拜者那雙佔滿灰塵的雙腳、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四季組畫之《夏》,用植物和水果作畫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委拉斯開茲 (1599年6月6日—1660年8月6日),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時代、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對後世畫家啓發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他通常只畫所見到的事物,所畫的人物,被形容近乎能走出畫面。最為有名的畫是《宮娥》、成為畢加索作畫的主題之一。</p> <p class="ql-block">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 )一個基本上沒有被現代“污染”的中央廣場。維也納最著名的兩個旅遊景點 - 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歷史博物館就坐落在這個廣場的兩側。</p> <p class="ql-block">據WiKi、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是哈布斯堡家族史上唯一女性統治者,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直系血脈最後一位統治者,統治範圍覆蓋奧地利、匈牙利王國、克羅地亞、波希米亞、特蘭西瓦尼亞、曼托瓦、米蘭、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盧森堡及帕爾馬。</p> <p class="ql-block">瑪麗亞·特蕾西亞及其夫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一世共育有十六名子女,其中有日後的法蘭西王后、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王后、帕爾馬公爵夫人及兩位神聖羅馬皇帝約瑟夫二世和利奧波德二世。十六人中有十一女五子,十人最終得以成年。她深知公眾形象的重要性,並由此能夠獲得其子民的尊重和愛戴,有“奧地利國母”之稱。</p><p class="ql-block">這個家族統治歐洲很長時間、這位王后功不可沒,儼然以一己之力托起半個歐洲!</p> <p class="ql-block">納許市場(Naschmarkt)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市場,大約有120個市場攤位和餐廳,提供從維也納到印度,從越南到意大利的豐富多彩的美食。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聚會點。</p> <p class="ql-block">市場中、一家越南餐廳用餐、鴨肉(帶有脂油的)飯或面是我喜歡的美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夜色下你就是一首美妙的樂章</p> <p class="ql-block">聯合國的一個機構</p> <p class="ql-block">Westfield Donau Zentrum購物廣場。會議期間常回到那裡品嘗各種美食</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廣場用餐。猜猜看這一盤中都有什麼肉?</p><p class="ql-block">牛、羊、鹿、袋鼠、鴨、魚、魷魚、章魚…</p><p class="ql-block">感謝同袍們的辛勤付出將這麼好的美食帶到了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是很大的一個購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博物館區簡稱"MQ",位於維也納市第七社區諾因堡(Neubau),近維也納市中心,2001年9月揭幕,由奧地利建築組合奧特納兄弟設計,佔地60,000平方米,匯聚有幾十家大小不等的博物館和藝術機構。</p> <p class="ql-block">Museumsplatz</p> <p class="ql-block">隨處可見的藝術氣息</p> <p class="ql-block">隨處可見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博物馆区,收藏了最丰富的现代奥地利艺术,代表艺术家包括埃贡·席勒、古斯塔夫·克林姆、奥斯卡·柯克西卡和理查德·盖斯特尔(Richard Gerstl),埃贡·席勒的作品大部分都在此。</p> <p class="ql-block">MQ Libelle是一个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奥波德博物</span>馆顶部的屋顶露台,可纵览从博物馆区到豪斯贝格山脉的壮丽全景。玻璃结构在德语中被称为“Libelle”或“蜻蜓”。也是MQ艺术盒展览空间的所在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出各种艺术装置</span>。游客可以通过户外电梯到达,除周二外,每天都可以欣赏免费的艺术装置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推荐、非常值得一来。</p> <p class="ql-block">眺望藝術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黑色建築是路德維希維也納現代美術館(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p> <p class="ql-block">瞥見圓頂的自然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斯皮特爾伯格(Spittelburg),一個隱藏在瑪麗亞希爾弗大街和博物館區後面的迷人小街區。</p> <p class="ql-block">霍夫堡(Hofburg)、自1279年始作為奧地利公爵的駐地。霍夫堡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冬宮。(夏宮是美泉宮)。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黑死病紀念柱(Wiener Pestsäule)源於1679年席捲維也納的黑死病、如陰影蔓延,生命凋零,城市籠罩在悲鳴與絕望中。</p> <p class="ql-block">柱身浮雕由苦難盤旋至救贖,頂端象徵神聖三位一體的金色光芒,由十二天使守護,希望之光從烏雲中透出。</p> <p class="ql-block">紀念柱整體為三面,三個角鑲嵌有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盾徽。當時正值神聖羅馬帝國如日中天,其轄地也體現在了這座紀念柱上。西側是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上方天使手持書卷,刻有“聖父創世者”的字樣。東北側是代表波西米亞王國的雙尾獅盾徽,書卷刻的字意為“聖靈淨化者”。東南側是代表匈牙利王國的紅白條雙十字盾徽,書卷上刻的字是“聖子救世主”。</p> <p class="ql-block">再次慢步到黑死病紀念柱已是華燈初放。它位於維也納最繁華的大街—格拉本大街,離聖斯蒂芬教堂不遠處,是巴洛克風格雕塑的代表作之一,也有人稱其為歐洲最精美的巴洛克雕塑。中間柱身是半跪在地上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他摘下皇冠,虔誠地向上帝祈求保佑自己的臣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聖彼得教堂</span>(Peterskirche)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座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面向西南方,距離格拉本大街頗近,修建於1701年到1733年,可容納400人。</p> <p class="ql-block">阿爾貝蒂娜博物館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版畫室,收藏約6萬5千張圖紙和超過100萬張舊版畫,維也納必去藝術旅遊勝地。杜勒的那幅《野兔》可谓<span style="font-size:18px;">鎮館之寶。还有众多的莫奈、毕加索的大师们的画。</span></p><p class="ql-block">它的前身為壯麗哈布斯堡宫殿,一邊欣賞海量當代藝術、攝影、圖像畫作等收藏;一邊感受昔日皇家奢華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館連接著阿爾佈雷希特公爵喷泉(Albrechtsbrunnen)</span>、是以薩克森-科堡的阿爾佈雷希特公爵的名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可以進入到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爾貝蒂娜博物馆与</span>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隔街相望。</p> <p class="ql-block">站在阿爾佈雷希特公爵噴泉上面的平台看到的灯光闪烁的國家歌劇院、美!</p> <p class="ql-block">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前的廣場被稱為阿爾貝蒂娜廣場也被稱為紀念廣場。廣場上展出有四件作品,統稱為《反對戰爭和法西斯主義紀念碑》。受維也納市委託,奧地利雕塑家Alfred Hrdlicka設計了這座紀念碑,經過多年關於內容和位置的爭議性辯論,於1988年11月落成。其中一些部分由毛特豪森集中營地區的花崗岩製成,它們紀念所有因國家社會主義政權和二戰期間的活動而喪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的四個獨立部分均勻地分布在鵝卵石廣場上。每一個都提到了納粹控制下的奧地利歷史的不同方面。這個雕塑被稱為《暴力之門》,兩個雕刻的白色花崗岩在大石頭底座上。一個部分被稱為腹地前線,另一個被稱為英雄之死。這些雕刻描繪了被鎖鏈束縛的工人、戰爭的平民受害者以及與納粹集中營有關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对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纪念碑的四个元素</span>之一的《奥菲斯进入哈迪斯》雕塑。这座纪念碑由Alfred Hrdlicka创作,描绘了一个从一块石头中走出来的男性形象,代表奥菲斯进入冥界。它专门纪念腓力夫空袭庇护所爆炸的受害者,数百名平民在那里丧生。</p> <p class="ql-block">国家歌剧院夜幕下熠熠发光、仿佛在告诉你歌剧厅内将会是多么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Haus des Wiener Musikvereins)、該樓內有多個大小不一的表演空間。</p> <p class="ql-block">其中面積最大的金色大廳、即大音協廳因裝修精美,且音響效果出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也是我們華人世界最為津津樂道的的音樂廳。維也納愛樂樂團常駐此音樂廳、每年1月1日,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都會在金色大廳舉行,電視轉播將大廳金碧輝煌的裝飾、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展現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也逐漸成為我們新年保留節目。</p> <p class="ql-block">據WiKi介紹、金色大廳建造的年代尚未有成熟的建築聲學研究,建築師特奧費爾·翰森的設計直到多年後才系統地得以科學解釋。今天看來,“鞋盒”形狀的音樂廳具有理想的比例,在此基礎上,天花板上的花格鑲板以及數量眾多的女神像柱等建築元素進一步延長了混響時間,長達兩秒。舞台木制地板下挖空的空間增強了聲音的共振效果,懸於屋架的天花板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廳內的聽眾不論坐於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是借著開會的機會、遊覽維也納並無規劃、完全隨機。</p> <p class="ql-block">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或貝爾維第宮)是一個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的宮殿。在歐根親王去世後,於1752年被賣給瑪麗婭·特蕾茜雅。二戰期間宮殿曾遭到破壞,但在戰後得到修復。現在的宮殿是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景宮</span>是奧地利最有價值的藝術收藏博物館之一,收藏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埃貢·席勒(Egon Schiele)和奧斯卡·柯柯施卡(Oskar Kokoschka)的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克里姆特的24幅繪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景宮</span>(Belvedere)收藏的核心,他的那幅舉世聞名的黃金畫作《吻》便收藏於此。</p> <p class="ql-block">Hoher Markt是維也納最古老的廣場。它的中心矗立著一個雕刻的噴泉(婚姻噴泉),但最大的旅遊景點是這個Ankeruhr,一個1914年設計的大型鍍金時鐘。它實際上是一座寬約10米、高約7米的橋。它連接了Ankerhof大樓的兩部分。時鐘本身的直徑大約是4米。作為對一些受歡迎的歷史人物的致敬,鐘中有一些由庫珀製成的人物。在這些數字的頭部,你可以看到當前的羅馬數字時間。在這上面有一個水平刻度來顯示分鐘。每整整一小時,你可以看到另一個人物在背景音樂的護送下過橋。亮點是中午12點,此時,你會看到維也納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遊行。</p> <p class="ql-block">婚姻喷泉纪念碑(The Vermählungsbrunnen monument)</p> <p class="ql-block">中央场景展示了圣约瑟夫与圣母玛利亚的婚姻,是许多宗教艺术的流行主题。虽然这个名字直译为婚礼喷泉,但实际上是一种许愿柱的形式:一座为感恩节而竖立的纪念碑。利奥波德一世皇帝(1640-1705)承诺建造这座纪念碑来纪念圣·约瑟夫,应该是在1700年代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利奥波德的儿子(也叫约瑟夫)从对兰道据点的围攻中安全、成功地返回。</p> <p class="ql-block">前往百水公寓</p> <p class="ql-block">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是維也納的一個必打卡之地,奧地利藝術家佛登斯列·漢德瓦薩在維也納建設的一處公共住宅。漢德瓦薩(百水先生)在1972年出演一次電視節目時曾稱自己的夢想是建一座和植物一起生存的家。1977年,時任維也納市長對漢德瓦薩發出邀請,請求他建設一座人類和自然共生的公共住宅。這座建築中1983年開工,1986年完工。現在這座住宅是維也納的著名景點。風格很像高迪的許多建築、讓我想起巴塞羅那。</p> <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高迪的建築</p> <p class="ql-block">少不了的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內有各種伴手禮的小店鋪</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特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水杯上的克里姆特畫作</p> <p class="ql-block">自然與人類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地下厕所也散发着艺术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处处巧思构想</p> <p class="ql-block">和高迪的建築有異曲同工之處</p> <p class="ql-block">结束一周的会议</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再見!</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不願說再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