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印象

历史老班

<p class="ql-block">  我曾写过开封,总觉得这座城像一位饱经世事的长者——朴素中藏着岁月沉淀的庄重,低调里裹着千年文化的内涵。它从不遮掩自己的棱角,优点鲜明,缺点也坦荡;待人时热络真诚,却又始终守着一份恰到好处的边界感。</p><p class="ql-block"> 这次重访,开封人的模样恰好印证了我记忆里的轮廓。刚出高铁站,公交站台的两位工作人员就用洪亮的吆喝声拉近距离,“上车直达清明上河园喽!”“龙亭景区这边走!”句句都往游客心坎里去。不远处的网约车司机们倒话不多,见我们在站牌前犹豫,却主动摇下车窗指点:“公交快但绕路,赶时间打车更顺。”</p><p class="ql-block"> 到了餐馆,这份分寸感更显温暖。一位男服务员端来热水,不声不响地拿起我们桌上的餐具,挨个用热水细细烫过,动作慢悠悠却透着认真。等手里的活计忙完,他便退到角落的备餐台旁,不多言语,只在我们招手时才快步上前。上菜的姑娘声音甜脆,“这道鲤鱼焙面是招牌,您慢用”,放下餐盘便笑着转向下一桌,热情周到却不叨扰,像极了开封城本身的模样——热热闹闹地迎人,安安静静地留客。</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时分,河大夜市更把这份从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几百个摊位沿着街道铺开,游客摩肩接踵,却听不到此起彼伏的招揽声。老板们都守着自己的方寸小摊,你上前询问,他便笑着介绍“灌汤包要等五分钟”“炒凉粉加辣不?”;你若只是路过张望,他们也只顾着手里的活计,绝不追着吆喝。那些排着长队的摊位最是直白,不用吆喝便自带吸引力,凑近一看价目表,十几块钱的小吃、二十来块的主食,亲民得让人心里踏实。走出夜市时,一位蹬三轮车的大爷冲我们扬声问:“上车不?10块钱送你到路口”,见我们摆手,便笑着扭头跟同伴唠起了家常,丝毫不显失落。</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的松弛感,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没有林立的高楼压得人喘不过气,大街上最常见的是穿梭的电动两轮、慢悠悠的三轮车,沿路边随意停着的汽车,仔细看竟没画停车位,我本想问“不怕贴条吗?”,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或许在这儿,规则也带着点人情味儿的弹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开元明珠酒店挨着金明池遗址公园,推开阳台门,一汪碧水便撞进眼里。远处金明池的水波在暮色里轻轻荡漾,曲折的回廊架在水面上,行人缓步其间,衣袂与廊影一同倒映在水里,竟是人融了景,景也因这人气添了灵动感。</p><p class="ql-block"> 走得越久,越觉得开封像位气质卓然的美人,不靠华服浓妆,只凭骨子里的从容温润,便让人过目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