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7日上午,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周文叶教授带来的主题为“新课程下的评价变革”,从“强化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方式方法”和“伴随教学过程”四个关键词展开,介绍了老师应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评价工具来变革教学评价,提高评价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提纲:1.新课程对评价提出了哪些要求?</p><p class="ql-block">2.新评价旨在解决哪些问题?</p><p class="ql-block">3.实施新评价的重难点有哪些?</p> <p class="ql-block">新课程关键词,都聚焦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方案中也提出了改进教育评价。</p> <p class="ql-block">遵循哪评价理念或原则?</p><p class="ql-block">强化素养导向,评价要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方式方法;教学评一致性;伴随教学过程。</p> <p class="ql-block">一、新评价遵循的理念和原则</p> <p class="ql-block">(一)强化素养导向。</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强调素养导向的评价:</p><p class="ql-block">评价就是要评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的改革是由目标的迭代决定的。</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开展大单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还是深化学科实践,最终都是为了让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相匹配,实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的转变。因为目标迭代决定了评价变革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核心素养: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各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从课标中的学业质量中可以发现:表述结构都是在怎么样情境中,学生运用这个学段中的什么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指向什么样的素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span>。这也决定了评价要走向素养导向</p> <p class="ql-block">(二)评价要促进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课标背景下的评价更加强调发挥其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育人功能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由教师评价为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2.用评价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变;</p><p class="ql-block">3.促进学生学习进阶。</p><p class="ql-block">评价在课堂上要发挥GPS的作用,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这个单元学习“我要去哪里”(做得好的表现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明确“我现在哪里”(自我评价管理)“我如何缩短距离”(下一步我应该怎么走)。</p> <p class="ql-block">(三)评价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p> <p class="ql-block">(四)教学评一体化</p><p class="ql-block">评价是教与学的粘合剂,既监测目标达成,又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用评价任务引出评价信息;多途径收集评价信息;多策略处理评价信息;做出新的教学决策。</p> <p class="ql-block">二、新评价旨在解决哪些问题?</p><p class="ql-block">1.传统测验的局限</p><p class="ql-block">2.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脱节</p><p class="ql-block">3.日常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传统测验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传统测验难以有效测评素养,甚至会破坏教与学。</p> <p class="ql-block">(二)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脱节</p><p class="ql-block">考非所教,所教所考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匹配;考什么教什么,窄化课标要求。</p> <p class="ql-block">(三)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问题细碎突出,一课百问,点式评价,(提问目标低阶,目标意识薄弱,评价的方式单一,评价的证据意识薄弱;为评而评,为问而问,结果运用意识薄弱;被“点到”的学生,样本意识薄弱;)课堂思维含量太低;思维空间受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所评与目标一致,但所教与所学呢?又怎么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小结:亟需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课程设计本身就要求在目标的引领下对教学评进行一致性的思考,而课程的专业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评价机制上。为使评价在帮助学生学习上发挥作用,应将其纳入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评价结果应该得到很好的管理及有效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三、实施新评价的重难点</p><p class="ql-block">(一)提升考试评价质量:确保教学评一致(目标)</p><p class="ql-block">(二)促进素养目标落地:开展表现性评价</p><p class="ql-block">(三)评价服务于教与学:推进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评一致:韦伯分析框架</p><p class="ql-block">知识种类、深度、范围的一致性,知识分布的平衡性。</p> <p class="ql-block">1.教学评一致:基于目标的要素设计</p> <p class="ql-block">2.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检测高阶、复杂、核心的目标;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的任务;学生的建构反应(学生要自己去建构答案,不是选择);基于评分规则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大量的证据表明:表现性评价更适合检测更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且更有可能促进这些能力的获得。</p> <p class="ql-block">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表现性任务;评价表现水平的评价工具。三者统一</p> <p class="ql-block">明确目标-设计课程评价-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制定关键学习结果(学业质量)。用4-6条目标把这个学期学生的关键学习结果进行描述,然后统整一个学期的评价。在学期第一节课,和学生一起了解学期课程纲要,素养导向的评价更需要过程评价;例如科学课程的过程评价由日常课堂教学表现、实验及探究任务,表现性评价。</p> <p class="ql-block">三、教学评一体化</p><p class="ql-block">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2.教学评一体化的运行逻辑</p><p class="ql-block">3.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二)教学评一体化的运行逻辑</p> <p class="ql-block">(三)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p><p class="ql-block">1.将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p><p class="ql-block">2.发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机制</p><p class="ql-block">3.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服务教与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