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本文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红色宝书捧在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朗读吟诵不离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遇上阻碍谁还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比愚公更抖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解惑未必解己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业何须书中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师者乱世当传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尺讲台写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第2首诗为梁文山老师而作。“授业何须书中求",没有算术书却另辟蹊径上珠算课,教师在平凡中彰显伟大,三尺讲台,笔写春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6</b></p><p class="ql-block">1967年初秋,飒爽的秋风在田野中吹拂,我踏着李家沟田间小道,迈向石柱小学六年级的学习旅程。此时,文革时代的浪潮正以独特的方式拍打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而我的学习生活也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p><p class="ql-block">班主任梁文山老师,是一位坚守教育初心的引路人。他如同伫立在暴风雨中的灯塔上的执着的守望者,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里,依旧既教授语文课,又教授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手中不再是六年级的传统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取而代之的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从五年级便开始取代传统语文,六年级还在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这本《毛主席语录》,它并非精装本,大小与往昔的语文书相仿,却厚实许多。红色的封面如同燃烧的火焰,象征着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扉页上,毛主席那慈祥而坚定的画像,仿佛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此书汇集了427条毛主席语录,每一条都像是黑夜里的启明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的教学方式与王甫成老师一样,也不讲解毛主席语录,而是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但别具一格地是他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学们每天要背诵5条毛主席语录,他会不定时抽查。起初,大家都觉得这并非难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背诵任务的艰巨性逐渐凸现。一天背诵5条,一周便是30条,两周60条……时间越长,梁老师可抽查的内容就像不断生长的藤蔓,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先前背诵的语录,过几天后大多像断了线的风筝,消失在记忆的天空。于是,我们每天几乎都得从第一条开始复习背诵,花费大量时间回顾先前的内容,然后才能去背诵新的语录。好在梁老师真正抽查的次数并不多,后来几乎不再抽查,我们这才如释重负,稍稍松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没有算术书,梁老师便教我们学习珠算。每天上学,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带上一把算盘。</p><p class="ql-block">我家原本是有算盘的,父亲也曾教我学过珠算,所以我对珠算并不陌生。后来,那把算盘给了堂兄本树哥,因为他担任生产队会计,算盘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父亲得知梁老师要教珠算课时,特地前往集凤场,为我精心挑选了一把崭新的算盘。</p> <p class="ql-block">上珠算课时,梁老师将那有黑板四分之一大小的教学模具算盘稳稳地挂在黑板上,粉笔在黑板上划过,发出清脆的声响,一行行珠算口诀整齐地排列在黑板上。</p><p class="ql-block">梁老师首先教大家学习“三盘归”珠算口诀:</p><p class="ql-block">“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八上三去五进一,... ...”</p><p class="ql-block">教学时,梁老师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指轻轻拨动算珠,每讲解一句口诀,那算盘上的算珠便随着他的话语灵动地跳动。</p><p class="ql-block">梁老师将每句珠算口诀的意思与算珠之间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怎么运用珠算口诀也说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学习珠算是温故而知新,在教室里便显得游刃有余。梁老师讲课时用眼角余光扫视每位同学,我的轻松表现却被梁老师误解为学习不专心。他用眼角余光多次扫视后,见我似乎始终心不在焉,便多次走下讲台来到我桌边巡视,发现我的答案总是正确的,让他挑不出毛病。但我的表现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学习不专心、有些骄傲”的不良印象。</p> <p class="ql-block">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我的后座是周同学,这位同学身高与我相近,身材却壮实得多。他上课总是开小差,梁老师曾批评过他,可他却对老师横眉瞪眼,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让梁老师也有些忌惮。在那个老师成为学生专政对象的特殊时期,梁老师不愿与这样的学生过多计较,甚至对他的错误行为选择视而不见。但周同学却变本加厉,上课时不断骚扰我,一会儿伸手扯我后脑勺的头发丝,一会儿又在我背后搞小动作。我回头斥责他,这一幕又恰好被梁老师看见。原本就对我有看法的梁老师,这下更加坚信我与周同学是在故意捣乱,影响课堂纪律。下课后,梁老师将我叫去办公室批评了一通。我满心委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他解释清楚,可他似乎依旧半信半疑。我心里叫苦不迭,却又无力改变他已形成的印象。好在梁老师担任班主任的这一年里,我在其他方面表现尚佳,他也没有刻意为难我。</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打心底里佩服梁老师。在那个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成为常态的日子里,他却能坚守教育的阵地,认认真真地教书;在受尽委屈、尊严扫地之时,他仍然兢兢业业地上课,恪守教师的本分,尽到教师的职责。他就像一棵坚韧的青松,在狂风暴雨中傲然挺立,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行,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些许蒙尘的年少心灵,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b></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很快到了小学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学校又发给我们毛泽东著作“老三篇”。</p><p class="ql-block">“老三篇”,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经典文章 。</p><p class="ql-block">《纪念白求恩》 写于1939年12月,它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大夫“毫无自利自私之心的精神”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写于1944年9月,为纪念解放军战士张思德而作,文章中那句“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以及“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写于1945年6月,它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鼓励我们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这学期,我们的学习任务愈发繁重,除了要背诵毛主席语录,还要背诵“老三篇”,并且要积极参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读会”。</p><p class="ql-block">“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读会”在班级和学校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p><p class="ql-block">学校举办的“讲读会”时,有时还会邀请社会上“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积极分子”来校交流学习,同时我们学校也会选派“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积极分子”外出交流,只是具体人选我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学校邀请了一位外地的中年男士来校交流他“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的先进事迹和心得体会。这位男士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站在主席台上,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问候大家,而是向全体师生略微点头致意,便开始了他令人惊叹的展示。</p><p class="ql-block">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朗诵者,一口气背诵了10多分钟毛主席语录,竟然没有出现半点差错。我们这些已经背诵了半年毛主席语录的学生,对他背诵的内容是否准确自然一清二楚,他的出色表现让我们为之惊叹。</p><p class="ql-block">本以为他背诵完语录就会停下来,可他紧接着又开始背诵“老三篇”。会场上,那些带有“老三篇”的师生,纷纷翻开书,仔细对照查看他的背诵是否有误。然而,直到他将“老三篇”完整背完,大家都没有发现任何错误。</p><p class="ql-block">此人还未讲述自己如何“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仅凭这惊人的背功,就已经先声夺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所有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我心中不禁感叹,姑且不说他还有什么其他先进事迹,单凭这份背功绝活,他“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积极分子”的称号就当之无愧。谁若不服,可上台去背一背,让大家见识见识!</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老三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毛主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反对自由主义》两篇文章,合称“老五篇”。其中,</p><p class="ql-block">《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写于1929年12月,是毛泽东为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它如同一剂良药,着重强调要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p><p class="ql-block">《反对自由主义》写于1937年9月,毛泽东在文章中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深刻剖析了其危害和根源,指出了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号召共产党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我们需要背诵的文章又增多了,大家纷纷叫苦不迭。但在那个时代,背诵毛主席著作被视为“当前最大政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是“当前最大政治任务”,没有人敢偷懒,我们学生更是如此,也根本偷不了懒!</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作文课,老师布置的任务主要是写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或者写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写“心得体会”难度极大,因为我们的理论知识储备实在太少,能写出什么深刻的学习心得呢?</p><p class="ql-block">不过,写“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事迹”就感觉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写我们某次去参加劳动,劳动中遇到了困难,于是脑海中便浮现出“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面对大山挡路,都能坚定地移山,我们遇到的困难与愚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咬紧牙关,克服了困难,最终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而在类似这样的作文中,我们用得最多的便是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只要文章中写到遇到困难,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主席的这段话,然后在它的激励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不仅我是这样写文章,同学们的文章也大多是由这种“八股文”似的套话堆砌而成。</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些文章显得稚嫩和生硬,但它们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学习和成长的真实写照,记录了我们在特殊历史时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