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前字后 书须存思

哲学博士

<h3> 从雅女湖避暑归来,才小暑过去几天,尚未入伏,天气还是如后羿射日之前般炎热,好多朋友又陆陆续续开车出发,去了阴凉之地。“孤独”在家,外出与哥们朋友相聚的日子就如已立了半天的沙漏,越来越少。怎么度过每一天?重新安排每天日程呗:早晚趁日出日落散步,放松自己,促进消化,激活思维;上午网上打桥牌,逻辑推理,概率分析,避免痴呆;下午新华文轩阅读,结识“新友”,愉悦自我,知识润心,也顺便蹭蹭空调;傍晚在家独跳广场舞,听美妙音乐,活动筋骨,舞动强身,促进睡眠。可酷暑季节,白长夜短,下午时间又比上午长,外出相约少,时间就显得特别悠长,于是,阅读回家后重新拾起已多年没有捉的毛笔,练字两小时,手动思静,修身养性,又重读唐诗宋词,一举多得。<br><br> 说起写字,往事就涌上心头。孩提时,写毛笔字(那时,我们不叫书法,也不敢称书法)是学生的必修课,每周都有一节毛笔课,小学、中学以致师范都举办毛笔字比赛。在我印象中父亲的书法十分了得,特别是小楷,至今也觉胜人一筹。只要是休息,他都在写字,一生留下了许多墨迹,由于他不喜张扬,只在好友之间传送交流,好多叔叔伯伯都来家里与之切磋字艺。父亲书法好,故从小就教我们练字,安排督促填红门儿、写大小字,不时念叨“字是敲门砖”,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写字的知识,给我们讲王羲之王献之,说颜体柳体,解释钟繇“力筋說”,即“先习大书,不得从小。”古人写字悬腕,习书从大字起,腕力会加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筋丰力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还讲解王羲之《书论》:“书者,玄妙之伎也。”、“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又曰:“书须存思”。那时尚小,文言理解也差,对“书须存思”、“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根本就不懂,只是慑于父亲的威严,在父亲的强制要求和督促下,三两天就得完成一篇大字,并打红圈圈给予鼓励,双红圈给予奖励,才略有进步,故而中学、师范都获得过毛笔字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初中时,学校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汪老师,都是把抄写大字报的任务交给我,中午回家吃了饭,马上就赶到学校完成任务。那时,毛笔多练楷书,一横一竖笔直到位,一撇一捺站立平稳,所以我钢笔圆珠笔也一直都写楷书,字心相通,做人也直来直去,行书没有练好,不懂隐忍和圆滑。到工作后,起草材料要快,书写就张牙舞爪,与他人相比,钢笔字就十分差劲,同事都蹋削我字写得瞥,说我做人也太直。<br><br> 可当年下乡我因会写毛笔字,得了便宜,拿了𤆵𤆵工分,下乡两年多,在小学代课就达一年左右,少吃了许多干脏累的农活之苦。1975年进入冬闲时,生产队组织给田湾小学修操场,歇息时,我们知青到学校办公室去小憩。张淑芳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缪树坤老师谈起下一节课教什么,说教写毛笔字,一旁的知青说我的毛笔字尚可,几个老师就怂恿我去教教,我于是在玩笑中走上了讲台,胡乱讲了如何练好毛笔字,并用毛笔认真写了几个正楷字,学生稀奇,老师赞许。我就此与学校六位老师结下了友谊之情。后来,一女老师生小孩,张老师(她哥是大队长)马上通知我代课,一代就是几个月,从此学校一旦有人出去开会、家里有事都叫我代课,我不干脏活、重活,学校叫我代课又不出钱,老师也不减薪,这双赢的事大家都乐得兮。一年下来,因团组织工作干得好,带领团员青年搞义务劳动,学校代课出勤率又高,我被评为全大队唯一的先进知识青年出席了自流井区表彰会。<br><br>  而今退休,闲来无事,又将父亲传授而自己未学好的笔艺拾起,时不时写一两篇,混混时间,静静心,孙女放假回来也备好笔墨纸砚,叫她们练练,也给她们讲意前字后,说书须存思,做事要先有思考谋划,教她们书写时沉淀心绪,使笔墨与心意相通。而我,这时写字就成了祛暑和消遣。<br><br>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