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墨迹长存/翟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申瑞民兄发来魏文帝曹丕论典一段,诚表谢意。曹丕论典需反复研学才能知其精髓。今拜读略知一二有所感悟,随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千载之前,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留下此言,将文章的价值推举至治国安邦与超越生死的高度,宛如一道从历史深处投射而来的强光,穿越时空迷雾,照亮了文字背后蕴藏的永恒重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丕将文章置于“经国之大业”之位,绝非偶然溢美之词。他深知,那些承载了治国方略、思想精华的文字,如坚固的筋骨,默默撑起了社稷的根基。它们不仅是记录历史之笔,更是国家精神血脉的承续;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思想,如同江河之水,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为一代代后人指引方向。无怪乎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正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呕心沥血编纂《资治通鉴》,更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念。文字之力,确乎是推动社会巨轮前行的无形巨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文章作为“不朽之盛事”,又超越了庙堂的实用价值,在时间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人生百年,终有尽头,荣华富贵亦如朝露般短暂。而文章却像不灭的星辰,在时光长河中永恒闪耀。曹丕以“声名自传于后”道出了这种不朽的真谛:真正的作品无需借史官之口,也不仰仗权势之威,其自身焕发的思想光辉与艺术魅力,便足以跨越时空,在历史长廊中引起回响。试想今日,当《论语》的智慧箴言仍在耳畔,《赤壁赋》中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浩叹依然撼动人心,不正是对“不朽”最有力的注脚吗?文字仿佛是一种魔法,让人的精神得以摆脱有限肉体的束缚,在纸上获得另一种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抚卷沉思,曹丕的灼见对当下时代尤如一面澄澈明镜。在信息如洪流般汹涌、内容却往往浮浅的当下,我们更需珍视文字承载的深刻思想价值。那些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章,必非为博取一时眼球而作,而是作者将全部生命体验与深沉思索倾注其中的结晶。它们如窖藏美酒,在岁月中愈发醇厚芬芳。写作,终归是作者人格与灵魂的投射,字里行间无不烙下生命印记。曹丕所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正启示我们:唯有真诚面对文字,让墨痕成为灵魂的倒影,方能真正叩响不朽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丕的洞见穿越千年烟尘,依然如新——文章不仅支撑着国家命脉,更能抵抗时间的冲刷。在这个人人执笔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必都去追求“经国”的宏大,但至少应怀敬畏之心,以真诚之笔,在时光长河中投下一枚思想的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生命如露水般消逝,唯有那些源于灵魂深处的文字,能真正在时间的汪洋中激起永恒的涟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7号于合阳凤凰园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