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不语:怪、力、乱、神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怪:怪异之事。力.施暴逞强、以力服人。乱:叛乱。神:鬼神之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不谈论怪异,施暴逞强、以力服人,叛乱,鬼神。</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不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孔子注重教化,关注世俗世界的成功和幸福,不愿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的事情等。在这几点之中,除了“神”以外,其余三个方面都属于恶的范畴,这与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有悖,自然不愿意过多地提及。对神鬼,孔子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不愿多讲。</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怪现象。再加上当时科学不发达,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当遇到了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人们也多半将其解释为怪异之事。所以,那个时候可谓怪事多多。这个话题很刺激,估计有很多人乐于谈论。但是,孔子却不喜欢谈论这些事,他这样做,有其自身的道理。在他看来,虽然有些事情自己解释不了,只能说明自己还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对于这种拿不准的事情,不能妄下定断,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孔子一直都在为恢复礼制而奔走,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服人,对于暴力很是排斥,并不希望统治者以勇力服人。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以暴制暴只会引发更大的冲突,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尖锐持久。即便是到了非用暴力不可的时候,也得慎重使用,注意限度。而要彻底解决问题,最终还得靠道德教化。</p><p class="ql-block">孔子强调秩序,反对作乱。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他在许多场合讲述以德治国,希望靠礼制维护秩序,靠仁德团结大众。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有动乱产生,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罢了。至于动乱带来的后果是大还是小,主要还是与执政者的管理水平有关。管理水平高的自然会将社会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很平静;但若管理水平极其有限,在各方之间产生矛盾时,就无法做到息事宁人,发生动乱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对于“乱”而言,孔子更愿意讲“治”,从根源上断了他人“乱”的念头。</p><p class="ql-block">孔子对待神鬼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强调“敬”,反对亵渎。对于是否有神鬼存在,孔子的态度是既不否认也不肯定。在孔子看来,“神”代表的应当是一种信仰,孔子相信天命,这个天命与神有某种联系,但比鬼神更具有客观性。</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后世的知识精英和统治者都很少谈论怪、力、乱、神,他们信仰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乱、力、怪、神”,讲求的也是实用理性,对于这些玄虚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行:行走。</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桓魋(huán tuí):宋国的司马(主管军政的官)。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仁者无畏</p><p class="ql-block">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护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孔子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民众或他人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这样的人,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的真诚欢迎和衷心拥戴。不要说他们很难遇到困境,即便真的遇到危险,也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助他们,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因而,这样的仁者往往能够逢凶化吉。孔子不仅是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他深明其中道理,所以面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前面几章是讲孔子是如何好学的,而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之道是注重言传身教。弟子们以为夫子之道高深而难以企及,疑惑老师似乎总有某种神方妙诀隐藏不授,所以孔子讲了这样一句话。孔子为万世师表,树立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楷模。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一是靠言传身教,自己的知识、学问、道德、文章,都可以向学生传授,没有什么隐瞒和保留的;二是把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行(Xíng):作名词用,指德行。</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教育应当循序渐进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孔子教育学生,有四个方面的要点,分别是:文献知识、行为规范、忠于职守、言而有信。在他看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其修养品行进行重塑则更为重要。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为了以后的品行塑造打下基础。学生们只有学得多了,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然后才会遵照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孔子以“文、行、忠、信”这四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配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弟子,为社会造就许多人才。这些人才,在孔子去世以后,或著书立说,或从政治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以自己的成就,彰显出孔子的成功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②,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斯:就。</p><p class="ql-block">②有恒:有恒心。这里指保持好的操守。</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看到了,能够看到君子,这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看不到的了,能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盈,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很难保持好的操守。”</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表明了孔子对当时现实的感叹。对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认为在此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理想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以无作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困却冒充富裕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篇7-2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纲:动词,用大绳系住网,断流以捕鱼。</p><p class="ql-block">②弋(yì):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宿:归巢歇宿的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对万物心怀仁德</p><p class="ql-block">在捕鱼的时候,孔子“钓而不纲”;在射猎的时候,他“弋不射宿”。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要对动物心存仁爱,不可滥捕滥杀,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繁衍。儒家学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万物和谐共存,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孔子重视仁道,主张人类应该效仿上天,不仅对人类自己,即便是对鸟兽,也应该心怀仁德。本章的这段文字,是对孔子垂钓射猎活动的记述,孔子的行为,就表现了这种仁德情怀。</p><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人们最看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凡事都要讲求个度,如若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无道的表现。孔子此举,体现的是“取物以节”的思想,讲求的是节制欲求。一个人有欲望是没有错的,秉持正确的行事原则,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某些欲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人欲壑难填,再多的物质和财富也难以满足贪婪的心。这种贪欲,如洪水猛兽,不仅会严重危害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所以,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所有的智者都特别强调节欲。从天人关系上讲,节欲能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这是一种仁德;另一方面,节欲能积累财富,如果把这些物质用于救济陷于灾荒的民众,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更是大仁大义。</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统治者,在鸟兽捕猎、山林砍伐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特别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否则,便视为违禁,理由是这样做“有干天和”,也就说违背了上天好生之德,应该受到严厉惩罚。</p><p class="ql-block">总之,无论是节欲也好,还是怜物惜命也罢,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是仁者之心。本章所描述的这两种行为,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对孔子爱人之心的扩充,可以将其理解为仁德思想,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孔子的这种“取物以节”的思想,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①,知之次也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识(zhì):通“志”,记住。</p><p class="ql-block">②次:《论语》中出现过八次,均当“差一等、次一等''讲。</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互乡.地名,今在何处,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弟子们都觉得疑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求上进,不赞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呢?别人修饰容仪而来要求上进,就应该赞成他的这种做法,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知道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闭塞保守,很难打交道,很多道理可能行不通。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和宽容精神,对有进取之心的人加以鼓励,而不拘泥于别人过去的过失。正是抱着人皆可教,错皆可改,凡事“成人之美”的愿望,孔子才能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态度</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3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修身养性得自觉</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本章中再次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仁”是内在的品德,外在的情感表现为关怀、仁爱他人。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p><p class="ql-block">“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眼中,他的弟子虽多,但是能够达到“仁”的标准的人一个没有。即便是他最为器重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勉强达到了这个标准而已。但是,这个“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愿意求“仁”,随时随地可以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并不遥远,如果我想要仁,仁就会来了。”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孔子的话,与此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在此处,孔子着意强调,“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自觉地、真心诚意地去追求,任何人都能得到仁。像修身、行仁,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却没有那么难,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去做而已。关于这一点,存在一个辩证关系:一个人一生时时刻刻心存善念,身行善事难乎其难,几乎没人能够做到,但是,善事却是人人能做的。比如,爱护身边的花草,拉一把跌倒的孩子,一点都不难。每个人都可以行仁,只要能够自觉地坚持下去,并不会因为个人的能力小而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哪怕只在一天内用心处世,让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于仁道,也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由此可见,行仁并不是件难事,关键还是看人们内心的想法,是否是自觉自愿地行仁罢了。</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仁”所强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利他的精神观念为主,并以此来维护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正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仁爱”之念,只是在面对现实的利益时,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若是有人能够不受欲念和利益的驱使,发现隐匿在心底的“仁爱”之心,恢复本性,自然就达到“仁”之境界了。因此,孔子才会说:“我欲仁,斯仁至矣。”</p><p class="ql-block">但是,让人们抛却自身的欲望,时刻都能以仁义为先,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几乎没人可以做到。颜回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也只是能够做到“心三月不违仁”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其他弟子还要略逊一筹,即“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过,孔子却教育弟子们只要肯努力,内心有着“欲仁”的想法,“仁”就会来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在主观意愿上是否自觉、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