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奇葩天地(系列)》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络深似海,奇事波连波。此《奇葩天地》,专为打捞网上奇葩而设——每一篇都是沧海拾贝的成果,意在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p><p class="ql-block">那些简短文字、片段视频,初看或枝离破碎,或荒诞滑稽,恍若无序音符凑成的闹剧。然而,荒诞表象之下,往往藏着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恰如一枚枚细密银针,精准刺入现实肌理。</p><p class="ql-block">从这一篇篇“奇葩”展示中,我们仿若推开一扇扇窗。窗内可见人性幽微:自私与善良角力,怯懦与勇敢交锋;窗外能览社会百态:阶层差异的投影,观念碰撞的火花,皆在其间。 </p><p class="ql-block">每辑一篇,绝非只为博君一笑。实为借奇葩之形,引思考之泉,助读者于网络万花筒中看清生活本真,于喧嚣纷扰里寻得内心澄明。</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视频、图片剪集于网络,评述短文由编者撰写。)</p><p class="ql-block"> 编者/正一</p><p class="ql-block">(至第43集起编者名由“琳琅石”更变为“正一”,即“正而不邪,一而不杂”。)</p><p class="ql-block"> 2025.6.20</p> <p class="ql-block">奇葩天地(系列)之</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错过与邂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口,音乐家约夏·贝尔用 1713 年斯特拉迪瓦里价值350万美元名琴,拉 6 首巴赫无伴奏,45 分钟。共1070 人经过,7 人驻足,27 人给钱,总收入 32 美元 17 美分。而前一晚,他在波士顿交响厅,一张票上百美元,却座无虚席。于是媒体高呼“美被辜负”、“错过”。</p><p class="ql-block">这实验设计自带偏见: 早高峰的通勤通道不是音乐厅; 把“驻足”当唯一指标,否定了其他隐性价值;用票价换算艺术,是精英的傲慢:艺术必须被定价、被仰望。 早高峰的匆匆而过,或许是为了赶一场更要紧的生活;偶然投来的一块钱,未必不是藏在琐碎里的温柔。错过从不是过错,它是生活的常态——就像春天的花不会为每个路人都开得恰逢其时。</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用纠结“为啥错过美”,该想“为啥非让美以邂逅的形式出现” 。人生本就有很多擦肩而过,这是常态,里面富有“错过”;也有不期而遇,只是常态里的偶然,叫“邂逅”。错过可能是一种必然的抗拒,邂逅也可能是对偶然的屈从。邂逅不一定幸运,就是偶然撞上;美也不需要靠“被邂逅”来证明。我们不必为错过遗憾,毕竟人生精彩,本就藏在“擦肩而过”和“不期而遇”一起存在的世界里,顺其自然就好。</p><p class="ql-block">2025.7.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