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夏天——季夏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农历的六月,夏季已经走完了三分之二的历程,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季夏。</p><p class="ql-block">季夏之时,暑气鼎盛,热浪裹挟着蝉鸣,漫过大街小巷,一年之中的夏季,总有那么几天,高温闷热,以至于连夜晚都如蒸笼。季夏的六月,贯穿着两个节气——“大暑”和“小暑”。因此,季夏也被称作“暑月”。除此以外,季夏还称作长夏,炎节,晚夏,荷月,伏月等。</p><p class="ql-block">春季到了,人们都愿意走出家门,沐浴在阳光下,春风里。暑伏天到了,恐怕没有人愿意接受酷暑的洗礼。从古至今,人们都注重避暑。古代宫廷有“赐冰”制度,民间有饮绿豆汤,吃瓜果来解暑的方法。记得小时候几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儿,是夏天里最美的享受。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避暑的方式和环境也随着改变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泉”。此时此刻,大多数人不在衣冠楚楚,而是一身凉爽、舒适的行头,爱美的女人,脸上的脂粉或许也会减省了不少。</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向来善于苦中作乐,酷热难耐的季节里,即便身心慵懒,依然为自己的味蕾寻找一个寄托,于是“头伏饺子 ,二伏面。”就诞生了,还美其名曰“伏”与“福”谐音,并衍生出“元宝藏福”的说头 ,为伏天吃饺子找一个理所应当,名正言顺的理由。</p><p class="ql-block">酷暑当头,心静自然凉。在降伏中,迎接那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到来吧!</p> <p class="ql-block">伏月</p><p class="ql-block">冬有三九,夏有三伏。暑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里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时段,通常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这一时段,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气候上给人一种“上蒸下煮,燥热难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伏”源自于“金气伏藏”之说,五行中火克金,夏季火旺,迫使金气隐匿,故称“伏”。</p><p class="ql-block">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入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潮湿时段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农历六月,常处于三伏天中,通常包含了初伏,中伏,而今年的季夏,不仅仅踏入了初伏,而且囊括了整个伏天,只因为今年是多年不遇的闰六月。古人以“伏”来形容暑气炽盛,所以又称六月为“伏月”,今年的季夏也因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伏月。</p><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也是对人们意志力的一个磨砺,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恐怕就是大自然送给人们的考题。</p> <p class="ql-block">荷月</p><p class="ql-block">进入农历六月,荷花陆陆续续的绽放了,尽管夏花千千万万,都不及人们对摇曳于水中荷花的青睐。六月时节,正是池塘里荷花开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张张饱满的荷叶,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簇拥着挤满了池塘,荷叶田田的间隙中,点缀着千姿百媚的荷花,红粉相依,粉白相拥,红黄相视……袅袅婷婷,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荷花寄情抒怀,使得人们在酷热难耐的季节,有了一处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荷花相对于其它夏花,花期通常比较长,它陪伴着人们走过整整一个季夏,甚至到秋初,因此人们又赠予季夏为“荷月”。炎炎夏日,有了荷花的陪伴,酷暑好似降低了对人们的伤害,有了荷花的陪伴,不知不觉中,季节完成了从夏末到秋初的转换。虽然暑热依旧在,但是每每看到水中的荷花,总感觉有凉风吹过,在这夏末时节,仿佛会有一丝秋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拍摄于社区及周边公园,有关史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