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让导游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b></p><p class="ql-block"> “这件鸱吻,造型为龙首鱼身,常被安置在大型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具有避火、吉祥的寓意。”7月15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景区珍宝馆内,面对围拢过来的孩子,马妩指尖轻点手中iPad里的图片与馆内唐三彩鸱吻实物进行对比讲解。</p><p class="ql-block"> 作为临潼区骊山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的一名导游,马妩已从业二十载,她见证了临潼乃至陕西旅游业的变迁。“旅游业早已不是以前的走马观花了,游客更希望慢下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渴求的是个性化深度体验。”马妩说,如果把导游的工作比作一棵大树,细心的服务是枝叶,知识储备和讲解能力则是主干。</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杨贵妃的故事时,马妩手中的iPad成为魔法钥匙:高清复原图、动态影像、史料文献……指尖轻划间,沉睡千年的盛唐风华与绝代佳人的生动形象便呈现在游客们面前。游客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在科技加持下与历史展开对话。“只要热爱,导游是可以成为终身事业的。”面对旅游需求的变化,马妩的应对之道是坚持学习。这份坚持,也让她获得了不少荣誉。</p><p class="ql-block"> 今年6月25日,在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总工会、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陕西省选拔赛中,马妩斩获金奖。</p><p class="ql-block"> “行业在变,唯有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和增加知识储备,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马妩认为,自己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同时,也是在担任文化传播的使者。进入7月以来,西安市临潼区迎来暑期旅游高峰,境内各个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来自临潼区骊山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的2375名导游忙碌在旅游服务一线,带领海内外游客探寻临潼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俑动中华 泉润临潼”的城市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手拿讲解器、双肩背包、斜挎大号水壶……7月14日早晨9点多,临潼区骊山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导游张洁顺利接到了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旅游的团队游客。“我很享受带团过程,能把我所学所知分享给游客,感觉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地接导游,张洁常年驻扎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她表示,很乐意把沉睡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给游客听。</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为什么要做这么多陶俑给自己陪葬呢?”“保湿抗皱,兵马俑也要打‘玻尿酸’?”讲解中,张洁语速飞快、语气铿锵、旁征博引,用一个个小故事把文博“冷知识”讲得趣味盎然。“导游讲解不应该是自说自话、干巴巴的复述,而应生动、鲜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注意,引起游客的兴趣。”14年的导游从业经验,让张洁认识到导游就是“行走的文化名片”,除了有张“铁嘴皮”,还得有双“硬腿子”。</p><p class="ql-block"> 一场讲解完毕,已接近午餐时间。张洁迅速拧开腰间的水壶,一口下去半瓶水下肚。她又从黑色背包掏出准备好的面包,垫了一下肚子,又去准备迎接下一批游客。“</p><p class="ql-block"> 每场讲解规定2个小时左右,但每次讲着讲着就超时了,游客难得来一趟,我也愿意多讲一些。”张洁说,能把家乡临潼的古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一件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 临潼区拥有兵马俑和华清宫两个世界级文旅IP,2024年该区累计接待游客3831万人次,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达282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当地的“首位产业”。当前,临潼区正在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会客厅、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导游不仅是景区的引路人,更是传播历史文化的桥梁和地区形象的亮丽名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临潼区涌现出了一大批讲解业务过硬、服务热情周到的导游,为文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介绍,目前,临潼区已建立了涵盖英、日、韩等多个语种的文旅人才库,并通过语言技能、导游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培训授课,为来临游客提供高水准、多语种的讲解服务。段明说,临潼区将以高素质导游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突破口,从人才培养、梯队搭建、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发力,通过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的讲解和服务,让游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者和分享者。(记 者:王三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