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轧道福寿纹葫芦瓶

古韵雅

<p class="ql-block">在清宫之中,它们或许曾静静伫立在养心殿的博古架上,陪伴过乾隆帝批阅奏章的晨昏;或许在万寿节的庆典上,与其他珍瓷一同装点过宫殿,见证过皇家仪仗的威严与宴饮的喧嚣。瓶身的葫芦造型暗含“福禄”,镂空寿纹寄托“长寿”,西番莲的异域风情则呼应着乾隆朝对西洋文化的包容——这些元素的融合,恰是那个时代“天朝上国”气象的缩影,既坚守传统吉祥寓意,又不拒外来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清王朝由盛转衰,宫廷器物的命运也随之跌宕。清末的战乱与动荡中,无数珍宝或毁于兵燹,或流落民间。这对葫芦瓶或许曾在某次宫廷变故中,被宫人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辗转流出紫禁城,从此踏上了颠沛的旅程。它们可能曾藏身于商贾的私藏阁,被懂行的藏家视若拱璧,在灯下细细摩挲;也可能在动荡年代里,被匆匆易手,只为换取一时的安稳。每一道细微的包浆,每一处历经岁月的温润光泽,都藏着数不清的流转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古瓷收藏渐成风尚,这对葫芦瓶或许曾出现在某个古董商号的橱窗里,吸引着文人雅士驻足。他们会对着瓶身的轧道锦纹赞叹工匠的耐心,会为镂空寿纹的精巧刀工称奇,更会从青花款识中追溯它的皇家血脉。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们或许被藏于地窖深处,躲过了炮火的洗礼,得以在乱世中保全真身——这种“幸存”本身,便是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的春风渐起。它们可能被捐赠给博物馆,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乾隆制瓷工艺的重要实物;也可能仍在私人藏家手中传承,成为家族秘藏的珍品,在代代相传中,延续着对历史的敬畏。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对葫芦瓶时,看到的不仅是粉彩的明艳、描金的华贵,更是一段跨越三百年的时光轨迹:从御窑厂的火光,到清宫的晨钟暮鼓;从乱世的颠沛流离,到现世的安稳珍藏,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属于它的、也属于一个时代的兴衰与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