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母(七)

房定桦

这是母亲和同学们合影。图中第一排中间的小不点是我的大哥,他右边是母亲。<div><br><div>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豫皖苏边区全境解放。3月,槐店市撤销,其辖区划归沈丘县管辖,槐店成为县辖镇。母亲进入沈丘县妇联工作。<div>  5月,上海解放。之前,华东局与第三野战军(1949年华野改称三野),抽调了各路精兵强将,组成接管大上海财经系统的干部队伍。父亲奉调华东局财委会轻工业处工作,而后作为军代表接管上海针织厂。</div><div> 父亲申请夫妻团聚,得到组织批准。</div><div><div> 母亲踏上了进上海路程。<br> 当年对母亲来说,独自一人从河南农村千里迢迢进入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无异于“两眼一抹黑”(母亲原话)。沈丘县委为母亲认真制作了一份字迹工整、内容详尽的《组织鉴定》,然后将母亲作为“重要邮件”一般,安排了一场温暖的“接力护送”。母亲骑上了马,由一位年轻活络的小伙子作为护送干部,被送到河南郑州。到郑州后,这位护送干部凭组织介绍信,蒋母亲交给郑州当地的护送人员,一位退伍军人。然后这名特殊的交通员一路陪护母亲,坐火车到了上海。下了火车,交通员还是一路护送,同行到外滩,将母亲以及母亲的档案材料送到华东纺织工业局办公大楼。<br></div></div></div></div> 母亲被安排在华东纺织工业局人事处当科员。<div>  母亲穿了一身父亲帮她改制后剪裁合身的新军装,头发恰到好处地在军帽外露了一小截,神采飞扬,兴致勃勃地去办公室上班。</div><div> 然而,她很快就兴致索然,每天低着头,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因为她感到工作困难。之前,她仅完成了扫盲工作,只会写自己的姓名,认识几个常见字,然而这个坐在办公室的科员工作,需要动笔写报告。这对她来说,比登天还难。晚年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说,“在农村小集镇工作,动动嘴跑跑腿就行了,可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没有文化根本行不通”。<br> 彼时实行供给制,凭父亲职务保障足可以养活全家,且母亲很快怀上了我们的大哥,如果母亲随波逐流,就此辞职回家,像当时很多随军家属一样,做个家庭妇女,在家干干家务,日子也可以过得惬意。<br> 但母亲不愿意。她对读书有一种本能的渴求,希望凭自己的努力能胜任工作。</div> 她的努力,有目标、有计划、有动力,在她的世界里熠熠生辉。 母亲1950年的会员证 这一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要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建设人才。工农速成中学的任务是吸收工农干部及工农青年入学,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招生对象为参加革命工作3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或3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8至35岁,身体健康者。学制3年(必要时得延长为4年),以速成办法教完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基本课程,为学生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打好基础。<div><br>  这对于母亲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她立即报名,凭着坚强的毅力,参加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学习。</div>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是现在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前身。该校1950年创办, 1953年起改属复旦大学领导,之后曾改名为“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3年),“劳动中学”(1957年)、“复旦大学工农预科”(1958年),1962年才定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br>据资料记载,1950年7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筹备就绪,校址设立在宝山路584号原暨南大学校舍,招收工农学员200名,7月20日举行入学考试。测验科目有国文、算术、常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自然)。200名学生分配比为上海80名(包括华东军政委员会直属机关)、南京20名、浙江30名、苏北30名、皖北25名、皖南15名。1950年8月,学校录取新生173名,男生145名,女生28名。家庭出身以贫农为最多,计84名。个人成分以农民为多,共63名。入伍年龄最长者为13年,大部分为4—5年。<br> 1950年9月11日,在上海市宝山路584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当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马寅初、文教委员会主任及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舒同等,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br> 母亲当时怀着我们的大哥,一个孕妇进入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全新的新生中学,开始了她非凡的学习生涯,压力可想而知。但生性好强的母亲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绩单上出现的常常是“优”。<div>  1951年10月13日,我们大哥出生,母亲带着孩子居然磕磕碰碰地完成了学业。1954年7月,她获得了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校长郝达签署的理工科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证书。</div> 母亲的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毕业证书 此时,父亲考虑家中孩子小,建议她就此放弃继续学习回归家庭,母亲坚定地说:“困难再大,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学习,绝不放弃,作为妇女,要自强自立,不依附他人。”就这样,她又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被南京工学院机械系金属切削加工专修科录取(她很自豪地说,当年录取名单登载在各大报纸上)。 母亲在大学就读期间大公费医疗证 南京工学院的前身是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是当年响当当的工科学院。有句名言叫“北清华,南工大”,这句话里的南工大不是南京工业大学而是南京工学院。<div> 1988年,南京工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南大学。而之所以将校名改为东南大学,则是由于原国立中央大学在历史办学过程中曾经使用过“国立东南大学”这一校名。2000年东南大学合并了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地质学校和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成功入选了“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br> <br> 在他们班里,母亲年龄最大,是他们这一届学生中的“老大姐”;她的同学,年龄最小的,才十七、八岁。这在当时那一代大学的班级里,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很少的。<div> 母亲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她的同学,同学们则从学业上积极帮助支持她。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母亲最要好的女同学董薇华,1934年11月生,比母亲小8岁,温州市人。母亲从政治上帮助她进步,介绍她入了党。董薇华毕业后,先后在南京国营307厂、航天部二院二十三所、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二十三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1年参加全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术论文报告会,获优秀论文奖。1988年获航天某型号技术二等奖。我小时候,董阿姨带着儿子多次来上海探望母亲。<br>  </div></div> 1956年8月,母亲获得的南京工学院院长汪海粟、副院长钱钟韩、系主任舒光冀签发的“机械制造工程学系金属切削加工专修课二年期满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证书”。 当时,父亲已经担任了纺织厂厂长,夜以继日地在厂里忙活,哪来的时间照顾大哥这样的幼童?母亲先将大哥送寄宿制幼儿园,周六从学校赶回来,接回大哥,周一早上送进去。而后,她去南京读大学,就雇了保姆带着大哥,住进了学校安排的集体宿舍。<div>  </div> <p class="ql-block">现今已经成为大学教授退休的大哥戏言,他童年就读大学了。</p> 图为大学期间母亲去北京实习,带着保姆和大哥在天安门广场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