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年末,我与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怀揣着追寻父辈足迹的心愿,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沿着红色交通线,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尽管出发前天气不佳,行程一波三折,但我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组成了一支“专题定制自由行”小分队,从北京出发的我与另一位同伴,12月16日凌晨抵达汕头,稍作休整后,与从广州赶来的耀姐和强哥会合。感谢他们前期做了大量细致的联系与安排,使我们此行得以顺利展开。</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纪念馆。这座建筑外观朴素,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那段隐秘而伟大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块详尽的展示牌,清晰地呈现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组织结构。从1927年的中央交通处,到后来的中央交通局,再到南北各线的设立,这段历史的脉络在眼前逐渐清晰。</p> <p class="ql-block">在汕头小公园附近,我们走进了一栋仿欧式建筑,这里曾是“华富电料行”的所在地。当年,这家看似普通的店铺,实则是秘密交通站,老板陈彭年正是潜伏其中的交通员。</p> <p class="ql-block">馆内复原了当年的办公场景:老式电话、台灯、文件、落地钟,一切都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墙上一幅描绘河流与船只的画作,似乎也在诉说着那段水上交通的秘密故事。</p> <p class="ql-block">汕头文广旅游体育局的张耀辉局长、林铭欣科长,以及金平区文化馆的林永利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那段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事迹。在陈列馆三层的史料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动容的是,在展馆的照片墙上,我竟然找到了父母的照片。那一刻,仿佛时间倒流,父辈的身影再次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张局长还带我们走了一段当年从码头通往交通站的老街。狭窄的街道上挂着红色灯笼,墙上贴着老照片,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探访了曾是秘密交通站的金陵旅社旧址,如今已变为民居,仅剩一块标牌,记录着它曾承载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潮州。在潮州红色交通站旧址门前,我们与当地文化部门的几位领导合影留念。阳光洒在“交通”二字的门牌上,仿佛也在见证这段历史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潮州曾是潮汕铁路的终点,也是通往苏区的重要中转站。我们站在老火车站前,想象着当年同志们如何伪装身份,穿越封锁线,奔赴革命前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交通员们多以商人身份,从汕头乘火车至潮州,再换乘人力车、电船,一路北上,穿越重重险阻,最终抵达苏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展馆尚在预展期,但已能感受到它将成为潮州红色文化的重要名片。2024年1月正式开馆后,这段历史将被更多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内,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旧物,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们抵达大埔。从潮州到大埔,需乘船沿韩江而上,再转汀江、茶阳、青溪,一路曲折,却也步步惊心。</p> <p class="ql-block">在大埔,我们听吴晓虹讲述了“一顶竹笠背后的故事”。这条交通线上的联络点,多以家庭、小商店、饭店的形式存在,如茶阳的同天饭店、青溪的永丰号、多宝坑的邹日祥家等,我们一一走访。</p> <p class="ql-block">茶阳古镇的街道依旧保留着旧时风貌,破旧的柱子和窗户,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繁华与秘密。</p> <p class="ql-block">在同天饭店旧址,我们见到了陈益明局长和吴晓红。饭店由交通员孙世阶经营,如今正在修缮中。门口的宣传牌上,清晰地写着“中央红色交通线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p> <p class="ql-block">饭店对面的楼房,曾是转运物资的仓库。如今,它的邻居仍在破竹篾,仿佛时间从未流逝。</p> <p class="ql-block">站在仓库前,看着邻居破竹,我忽然意识到,转眼已是90年。那些曾在这里秘密工作的交通员们,早已化作历史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棣萼楼是大埔交通线上的秘密仓库,如今正在修缮中,脚手架林立,红色标语醒目,仿佛在提醒我们:这里曾是革命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棣萼楼不仅是一个仓库,更是一个中转站。它的窗户设计巧妙,紧急时可迅速转移人员和物资。</p> <p class="ql-block">我们亲自体验了从后山转移的过程。虽然如今已是安全通道,但想象当年在敌人追捕下夜行山路的紧张,仍不禁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青溪村,我们沿着当年的山地体验线行走。虽然只是短短一段,但枝叶横生,仍需用棍子开路。比起前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夜行,我们已算是轻松。</p> <p class="ql-block">青溪村的沙岗头码头,是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永丰号客栈曾是秘密交通点,由交通员余良晋一家经营。</p> <p class="ql-block">由于修建水库,原址已淹没水下,余家后人将可移动物品异地复原。我们站在石碑前,听着讲解,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永丰客栈纪念馆,是一间临时恢复的小屋。白车停在砖墙前,标语依旧鲜红,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屋内陈列着当年使用的桌椅、床铺,墙上贴着历史照片,仿佛时光未曾流逝。</p> <p class="ql-block">最珍贵的,是一只旧皮箱。据说,这是当年伍修权留下的,他的回忆录中曾专门提到过它。余家后人一直珍藏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走访了多宝坑的邹日祥旧居。他的母亲曾为保护同志而牺牲,邹日祥也因身份暴露多次被捕,但始终坚贞不屈。</p> <p class="ql-block">邹家背后的小路,正是通往闽西的交通线。如今,这条路已建成“山地体验线”,我们沿着它行走,感受当年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我们体验了一段山路,虽然如今已算平坦,但在当年,却是生死一线。比起前辈们在围追堵截下的夜行,我们只是走了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在山间小道上,我们合影留念,竖起大拇指,为这段旅程,也为那些无名英雄。</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伯公凹。</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座闽西常见的伯公庙,庙前有一盏伯公灯,曾是交通员前行的信号灯。</p> <p class="ql-block">伯公凹已属福建地界,是红色交通线从粤入闽的最后一站,也是进入中央苏区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伯公凹的交通员后人邹广敦为我们讲解了那段血泪史。几乎整个邹氏家族都参与了交通线工作,村庄虽小,却有十多人为革命献出生命。</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我们结识了多位交通员的后代,如茶阳的孙裕嵩、青溪的余志强等。他们热情接待我们,讲述祖辈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梅州电视台也对我们此行进行了专访,记录下这段追寻父辈足迹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在伯公凹邹家老屋前,我们全体合影,缅怀那些为红色交通线奉献和牺牲的前辈。</p> <p class="ql-block">回京后的一次聚会中,我见到了彭湃之子彭士禄的女儿彭洁,她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彭士禄6岁时,曾被地下党护送前往苏区,途中遭遇敌人检查,两位护送他的叔叔被捕牺牲,却始终未供出他的身份。彭士禄后来常说:“我的生命是革命同志和老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们,红色交通线的每一步都充满艰险,不知有多少共产党员和群众的鲜血洒在这条路上。</p> <p class="ql-block">在大埔,我们有幸结识了陈益明局长。他多年致力于红色交通线的宣传与保护,在青溪建起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展厅”。</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中,我找到了父亲和蔡纫湘妈妈的名字,那一刻,心中涌起无限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