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时刻的破与不破

大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热浪滚滚。连续的高温蓝色预警,都是35°以上。</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里因为有空调,舒服了去。新来的同事小唐正兴致勃勃谈论这闷热的天气何时退去。</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兴致正浓的小唐在谈笑之中失手打翻了茶杯。杯子无恙,茶水却漫溢到对面吴老科长的桌上。他俩的办公桌子面对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吴老科长的桌子顷刻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小唐很是尴尬。</p><p class="ql-block"> 吴老科长见小唐慌乱而羞惭的样子,悄悄地站起来拿了块抹布,风卷残云打扫干净之后,轻轻说到:“下次小心就好”。</p><p class="ql-block"> 吴老科长的此举,生动印证了林清玄的那句话:“真正的生活智慧,是在看见真相后,依然懂得用温暖的方式去表达”。</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尴尬时刻的破与不破。看破而不说破。</p><p class="ql-block"> 看破不说破,是人性深处对尊严铠甲一份最深的体恤。人非圣贤,都必须在心灵深处撑起一道护持自己人性尊严的薄薄屏障。晚年的季羡林先生,行动不便,常有学生或访客前来探望。一次,一位年轻学生坐在沙发上,很自然地请坐在轮椅上的季老:“先生,麻烦您递个苹果给我”。旁人闻之愕然,觉得这学生未免太过失礼。然而,季老却神色自若,缓缓转动轮椅,费力地伸手将果盘中的苹果拿起,递给了这位学生。事后,面对旁人的不解甚至微词,季羡林先生只是平和地解释道:“他让我递苹果,不是不懂礼数,恰恰是懂我。他知道我坐久了需要活动筋骨,又怕直接叫我活动伤我自尊,所以找了这么个轻巧的由头让我动一动。这份体贴的心意,我岂能说破”? 季先生的心中澄明如镜,早已看透年轻人笨拙善意背后的那份小心翼翼的体贴。他选择了欣然接受这份“失礼”,并以沉默守护了年轻人那颗想要关怀又怕冒犯的敏感之心。这份“不说破”,是智者在洞察人心幽微后,对善意最温柔的成全。</p><p class="ql-block"> 看破不说破,不但能护持他人,更为善意与成长悄然开辟出一方天地。《红楼梦》中的宝钗深谙此道。以宝钗的聪慧,她何尝不早将黛玉那些曲折心事看透?然却从未以言语点破。她只是默默关心,时时赠药,更在黛玉因紧张而在宴席上行酒令时,引用了当时的禁书《牡丹亭》《西厢记》曲词,这时的宝钗并未当面点破,仅以“回头看着她”的“眼神示意”方式,巧妙地提醒而又随即温柔巧妙的遮掩过去。宝钗的善意,恰是为黛玉在青春迷茫时留下自省尊严与成长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不说破的智慧,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华文化中那份圆融深邃的留白艺术。中国画素来讲究“计白当黑”,那空灵画面上精心布设的虚空,恰如人际交往中预留的“不说破”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中却容纳了生命的真实与温度的传递。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宏大的声音与伟岸形象,往往不是直官所能捕捉到的。人与人最深刻的沟通,往往恰在沉默的无声之处默默流淌的“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 大智若愚,大爱无言。看破不说破,不是心灵愚昧,而是在明察秋毫之后仍选择将锋锐的洞察力深藏,以宽仁之心为他人留下尊严舒展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看破是智慧,不说破是升华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不说破,就像喧嚣尘世中悄悄为人们点燃的一盏温暖的灯。这盏灯的光芒,虽然并不耀眼,但它却能照亮人心角落里的那些幽暗与软弱,是人性深处最需要的能够延展自如并抵达彼岸的温柔光芒。</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