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老头的杂碎:小费文化

半死老头

据说小费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仆人或劳动者在完成额外服务后会收到主人赏赐的少量金钱或实物, 到17世纪,英国咖啡馆和法国沙龙的顾客常给殷勤的服务人员小额硬币以示感谢,一般给小费与否及多少是由服务质量决定的,是一种奖励性鼓励性报酬。<br><br>在美国,现在小费几乎已经制度化了,美国的小费文化由欧洲移民引入,19世纪初期在酒店、铁路和港口流行。 南北战争后,美国服务业雇主为了降低成本,将小费作为服务员工资的主要来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部分美国人认为小费是“封建残余”,应该取消,有6个州甚至立法禁止小费,但未能持续。然后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 允许雇主对收小费的员工支付低于最低时薪的工资。1982年国会立法规定,小费也是收入,必须交税, 因为当时小费一般是现金收入,没有记录,很多服务业者就不报税了。在2024年总统选举时, 川普说,如果他当选,他就不会对小费收入征税,这个许愿当时应该是给他拉了一些选票的, 现在有一个”大而美”的法案已经通过, 其中一项就是, 从2024至2028年, 小费收入不用报税。还有, 加班费也不用报税。<br> <br>我到北美后, 了解到了服务业从业者的收入结构,不久也“入乡随俗”了。住旅馆时,如果有工作人员把行李送到房间,那是要打赏的,每天要在客房里留一些钱给打扫房间的人,在饭馆就餐付账时,也会加上至少百分之十五的小费, 坐出租车(现在主要是优步)后,小费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小费是这些人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不给小费是不公平不体面不道德的行为。至于小费的激励机制,大家反而怱视了。以前饭店在送账单时,上面有不同水平的小费(如5%, 10%,15%,20%等)让顾客决定着给。现在有些中国饭店干脆在账单上加了15%至20%的小费,不管服务好不好,满意不满意,顾客必须付!现在有人戏称这是“强制小费”。<br><br>最近美国正在兴起一股反对小费制度的潮流,有不少人在抱怨“小费通胀”、“小费泛滥”, 或“小费疲劳”。有几个组织在寻求倡导结构型改变,呼吁取消依赖小费的薪资结构,转而由雇主支付体面的固定工资。一些城市和企业正在试行“无小费”制,直接在菜单价格中包含员工薪酬。我觉得这些倡导和尝试很好,但要在美国消除小费文化,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br><br>至于在小费的老家欧洲, 特别在西欧比如法国德国这些福利国家,从事服务业的人工资并不很低,服务费这一项也已经打入账单了,小费完全是顾客自愿,给个5%或10%已经很不错了,还是属于感谢或激励机制。欧洲本地人一般是不给小费的。但是我们到欧洲旅游,住和吃大多数都是在旅游区,那边的饭店服务员人还是指望旅游者(特别是讲英文的)给小费的。也会很巧妙很礼貌地提酲,有一次在德国柏林尼古拉街区的一家牛排店,女服务员在上账单时就特地说“总额里没有包括小费”,我们懂她的意思,加了10%的小费。不过在东欧的旅游点,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一次在黑山共和国吃午饭后,收银员在总额上乘了个1.15的系数,那就是“強加”了15%的小费。<br><br>还有,在世界各地参团旅游,在旅行结束时是要给全程导游和司机小费的,每人每天的小费金额按旅游公司“建议”的给。我们一般会在旅游结束前准备两个信封,放入小费总额,还加上一张表示感谢的小纸条,写上我们的名字, 在道别时给他们。欧洲各国对旅游业规范比较全面,在各个城市,必须由取得了导游执照的当地人带游客游城(一天,半天,或一二个小时不等), 全程导游是不被允许做地导的工作的。对于地导,游客一般也根据满意程度给些小费。<br><br>尽管日本人早就“脱亚入欧”了,但那里没有小费文化,日本人认为优质服务是本职,甚至认为给小费是一种侮辱。所以我们在日本旅游时,没有给过小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