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一个永远响亮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名字,一座永远屹立在教育史上的丰碑。那是一所在战争烽火和艰难困苦中诞生的大学,培养了众多英才,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图案。</p> <p class="ql-block"> 近日,来到云南东南部的蒙自,参观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被当年的联大人刚毅坚卓的精神和不屈的文人风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思想所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到1938年9月,蒙自分校主要承载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办学任务,办学时间仅半年,但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的精神,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厅由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四部分共8个展厅组成,陈列了大量的史料,详细介绍了联大历史、蒙自分校的渊源及其在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这里摘录其中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联大历史记</p><p class="ql-block">1 辗转长沙</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子夜时分,北平城外传来了阵阵枪炮声,睡梦中的人们尚未意识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正在西南15公里外的宛平城发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人民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八年之久的艰苦战斗。伴随着战火的迅速蔓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落入了日寇之手。南开大学则在灭绝人性的轰炸中沦为一片废墟。迁往内地,是教授与学生的共识。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1937年8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任常务委员。经过紧张的筹备,10月25日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11月1日开始上课。</p> <p class="ql-block"> 联大历史记</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中华国土大半沦陷,联大师生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们或投笔从戎,或以文人所特有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在民族最危难关头,在中国最远的西南边陲,在书声朗朗的联大校园,抗日的烽火烈焰也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附近的这组雕塑反映了当年“联大”师生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而而风尘仆仆赶到蒙自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蒙自分校记</p><p class="ql-block"> 1 南渡薪火</p><p class="ql-block"> 对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数百名师生来说,两个学院暂时设蒙自,主要是由于昆明的校舍不敷使用。抗战初,昆明根本不可能马上安置一所有上千名教师、职员和学生的大学,而蒙自有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闲置的房屋,宁静的南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文、法商学院师生们终于在远离战火侵扰的滇南小城蒙自觅到了读书之所。</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滇越铁路上的特等车站,便利的交通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为一个车站、商贾、旅客毕集的大集镇。经历万里长征的联大人,从碧色寨下车,换乘个碧石铁路到边城蒙自,西南联大的文学院、法商学院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蒙自分校记</p><p class="ql-block">2 未央之歌</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的蒙自,远离日寇的铁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对于刚从炮火的威胁下脱身的联大师生而言,这个静而美的环境无疑是一块读书的乐土。从某种意义上,蒙自就像波涛汹涌中的大海中宁静的小岛,但师生们十分清楚,他们来到这个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侵略者入侵的结果。平静的南湖与汹涌的红河,正是这一群流亡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在远离战争的宁静之中,实际上弥漫着流亡的苦楚。半年之后,当联大人收拾行李离开蒙自时,这座滇南小城在社会与教育方面的重要变化,在联大人的影响下业已开始,一曲未央歌在蒙自悄然奏响。</p> <p class="ql-block">蒙自分校记</p><p class="ql-block">3 惜别蒙自</p><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的到来,让蒙自成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高度传播点之一。在联大离开之际,蒙自这座原先宁静的古城,也开始荡起涟漪:社会风气大为开化,公共卫生大为改善,男女同校的中学开始建立,更有年轻人追寻着联大学生的足迹。北上昆明报考西南联大。联大许多毕业生也不断的进入蒙自,不仅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带去了进步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蒙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联大对蒙自文化教育、社会开化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让蒙自人依然对人大念念不忘,这份情缘依然在继续。蒙自与联大,难道再见!</p> <p class="ql-block">联大人才记</p><p class="ql-block">1大师风范</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这一带民国走来的学者,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在这“五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与风雅。底子里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这样一群不失硬朗而又极具个性的大师,身处国家危亡的绝境之中,仍然潜心教学,保存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实力,诠释了联大人“刚毅坚卓”的四字校训。 </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p><p class="ql-block"> ——梅贻琦</p> <p class="ql-block">联大人才记</p><p class="ql-block">2 风雨年华</p><p class="ql-block"> 联大学子的到来,让哥胪士洋行充满了外乡口音年轻的笑语,南湖边平添了游子们轻捷的脚步,四个月的短暂光阴,学子们在蒙自留下了一曲青春之歌,步履轻盈的学子踌躇满志的从南湖出发……</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诺贝尔奖的国际杰出的物理学家, 就是从西南联大走出去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 邹承鲁,生物化学家。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p><p class="ql-block"> 他出身西南联大,当他回忆当年联大的学习生活时,杨石先先生上的生物课使他获益匪浅,他由此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在联大时,越是基础课,越是著名的老师上深入浅出的教诲,为莘莘学子指明了学术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滇行记》</p><p class="ql-block"> 1937年,我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和中文系教授。大年初七,妻子难产去世。七七事变后,北平在日军包围下,情况危急。学校给学生每人发20元,使之离校。7月28日,北平沦陷,北大较内已无学生。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组成暂时大学。11月17日晨,我离开5个幼儿,从天津乘船到香港,因粤汉铁路被敌机轰炸,只好乘船到梧州,转桂林由公路入湘。12月 14日好容易到了长沙才知道南京已沦陷,学校又准备南迁。1938年2月15日,我与张佛泉等一行十余人乘汽车南下,经过一半个月的奔波,终于抵达昆明。</p><p class="ql-block"> 3月学校授舍不足,蒋校长先往蒙自视察,14日回来召开会仪,与张伯苓等人决定将文法学院设在蒙自。清华派王明之,南开派杨石先,北大派我,于17日去蒙自。昆明至蒙自,快车近5小时先至开远,下车吃饭,再坐50分钟火车至碧色寨,然后换碧个铁路,半小时后抵达蒙自。</p><p class="ql-block"> 教授大多住法国银行和哥胪士洋行,抽签决定房间。我,闻一多,陈寅恪,陈岱孙等十几人住哥胪士洋行楼上,楼下则住男同学。</p><p class="ql-block"> —— 郑天挺《滇行记》</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到来,为云南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其中自然包括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一位来自苍山脚下的白族子弟。步入了尖端科学领域,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王希季。1940年,王希季考上了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赴美留学资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毅然与赵忠尧、华罗庚、邓稼先等一道返回祖国。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发射的17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由王希季担任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1975年, 王希季担任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可以说,中国跃升为世界航天大国,王希季居功至伟。倘若没有西南联大,很难想象10岁前还未见过电灯的农家少年能取得日后的如此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日寇轰炸蒙自</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日军长驱直入。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蒙自成为中越边境纵深防御阵地后沿,屡遭日机空袭。1939年4月13日15时35分蒙自首次遭日机轰炸。日机20余架分两次由东山方向进入县城上空,低空扫射,投弹200余枚。石牌坊一理发室的8名理发师全部遇难。此次轰炸,县城居民死173人,重伤53人,轻伤103人,毁屋401间,震坏房屋764间。</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危在旦夕,留居香港的陈寅恪等一流学者被困无法脱身,而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竟以飞机抢运洋狗。一时舆论哗然,而联大同学尤感愤懑,先后两次举行“倒孔运动”,直接冲击四大家族的统治。随着校内众多壁报社、文艺社团的成立,宣传民主与抗日的墙报、刊物和剧团在昆明涌现,活跃在民间,并从昆明传向全国,形成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联大教师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生活十分艰苦。生活在“饭甄凝尘腹半虚”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学者的尊严,为人师表,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土之谔谔”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当年的连大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何妨一下楼</p><p class="ql-block"> 湘黔滇旅行团六十八天的行军生活加深了闻一多与劳苦大众在一起的亲切感,但远离前线、环境宁静的蒙自对闻一多来说正是读书、研究的好地方,他一头就扎进了学术的象牙塔中。闻一多住在哥胪士洋行的二楼,每天除吃饭、上课、如厕外,从早到晚他整天趴在书桌上不下楼。有一次郑天挺教授劝他说: “一 多啊,你何妨-下楼呢!”旁边的几位先生也跟着说,“是啊, 你何妨下楼啊!”一时间这个话竟不胫而走传了开去,成了他的雅号,后来回到昆明,有一次罗庸在系里说起这件事,于是昆明联大的师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地都知道了。闻一多对这个雅号似平倒也颇“领情”,后来同妻子讲到这件事时,脸上堆满了开心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继续“五四”精神 担负救亡责任</p><p class="ql-block">纪念“五四”运动十九周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北大同学告全国同胞书(节选)</p><p class="ql-block"> 全面的对日抗战,是我们十九年来所期望的最后一步。 在这一年中,我们要完整的建立起一个新的、光明的中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一连串斗争的开端,是“五.四”运动。“五. 四”运动在十九年前所提出的任务,现在并没有完全完成。我们需要自由,需要解放,需要新的建设,这些都是“五.四” 所要求的,而现在还是需要。“五.四” 运动启发了今日的斗争,我们要在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完成“五.四”运动所提出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满腔悲愤,眼看着我们的文化之都,“五. 四”运动的肇基地北平,在受着敌人的蹂躏。我们自身更不得不在敌人的铁蹄的践踏下,离开北平。但是我们同时感到欣慰,感到庆幸,因为我们久所期望的决战已经实现了,而且正在一步步走上胜利之途。</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刻不敢忘记,我们母校的先辈们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完成了无比的功绩,我们誓必承袭他们的精神,在前面的斗争中担负起我们应尽的任务。我们流亡,我们后退,但是我们深自警惕,我们这次流亡,绝不是为了逃避,为了偷取安乐。我们面前有的是全国父老兄弟姊妹和正在前线作战的同学,我们敢在这个伟大的纪念日誓言:</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我们决不放弃这种责任。我们不畏艰难,不慕安乐,不为恶习所染。我们要深入到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对日全面抗战,担负起后方的需要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原载一九三八年五月八日《云南日报》</p> <p class="ql-block">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蒙自分校的历史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西南联大,这座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永远煜煜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