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不一定要离开或变更目前拥有的工作,但随时都要做好离开或接受变更的准备,想想离开后如何让自己生活下去或者生活的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题记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前几天与朋友闲聊,他说,你打算长期在这家公司呆下去吗?我回复说,不知道。他哈哈大笑起来,不知道就对了,挺欣赏你个人的能力,或许人事管理更适合你,因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p><p class="ql-block">说真的,我并不想做HRM,最不擅长的就是与人沟通,而人力资源这一块,涵盖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涉及组织战略支持等等核心内容,想想都头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离校不久,去一家合资装修公司任统计员职位,负责聘请我的老总在我入职没多久就离开了,新上任的上司把我调去了人力资源部,每周上班5天,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公司需要制定招聘计划,发布岗位信息,筛选简历,组织面试(初面、复面)等等,以至于后来走到哪都多少带有些职业习惯。比如我很容易和不熟悉的人聊天聊成面试,给人家分析公司利弊以及薪酬福利比例;还比如我不管去哪里吃饭,一看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心里就开始给餐厅对员工的待遇打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有位负责安全的朋友,和他一起外出吃饭,他最喜欢考我餐厅的消防设施有几个,分别是什么,以及安置在哪里。。。)等等。然后说:“嗯,这家餐厅估计待遇不错,你看刚刚那个服务员,跟咱们说话的时候多温柔。”然后再补充道:“只有公司对他好,他才会对咱们好。”</p><p class="ql-block">公司对员工好,员工才会对自己的客户好。这并不是我的理论,而是全球知名调研公司盖洛普(GALLUP)的理论。</p><p class="ql-block">这套理论中有一个我很喜欢的非常巧妙的描述,大意是说公司就像一个人体微循环系统,一线员工就是这个微循环系统的末端,类似于人的手。如果这个微循环系统是暖的,人的手就是暖的,握向客户的手就是暖的。相反如果微循环不善,人生病了,手凉了,那么握向客户的手,就也是凉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会不由自由地关注生活中一线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接触,从他们的言谈中感知他们的企业文化。</p><p class="ql-block">而在我们日常的消费中,或许你也会发现,对待客人友好客气又亲切的店,店员之间交流起来也通常是轻松愉快的,店面会更整洁干净,店里的客人也更多一些。而这样的店,我们通常愿意多来几次的。</p><p class="ql-block">如何观察一家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聪明人往往会从接触他的猎头开始。如果他是礼貌的客气的,在介绍职位时会主动介绍自己与这家公司的服务年限及合作关系,我通常会对这家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更感兴趣一些。理由差不多,对于一家甲方公司来说,猎头是乙方供应商,如果一家公司对待猎头都是礼貌客气尊重的,大体企业文化不会差。</p><p class="ql-block">而从另外一方面讲,猎头通常会使用对方公司HR的常用语言和交流方式来与你进行第一次接触,那么你在这种接触方式中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对方公司喜欢什么样的交流方式,看重工作中的什么,以判断是否和你的价值观吻合。</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你在面对新机会时首先接触的不是猎头,而是这家公司的招聘助理、前台、甚至门卫保安,一样可以从这些“微循环末端”的角色中更好地探知对方公司对待员工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是否符合你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天气炎热,敲小文一篇,送给正在求职中的你或者准备跳槽的朋友,愿一切顺利,事遂心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