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洗钱犯罪日益呈现隐蔽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其中利用司法程序漏洞实施的“司法洗钱”危害尤甚。本文剖析司法洗钱的核心机理与典型方式,强调民事司法案卷作为侦查突破口的关键价值,并提出堵塞“司法黑洞”的系统性反制策略。</p><p class="ql-block">一、 司法洗钱:黑钱“洗白”的司法暗道</p><p class="ql-block">洗钱活动的本质是将非法所得伪装为合法财产。司法洗钱则特指滥用或操纵司法程序,使其成为掩饰、转移非法资金或使其合法化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司法系统的“黑洞”——即因司法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程序异化(如“刑事问题民事化”处理)、权力寻租或制度缺陷而形成的监管与追责真空地带。这些漏洞被洗钱者精心利用,使本应彰显正义的司法程序异化为犯罪的“漂白剂”。</p><p class="ql-block">二、 司法洗钱的典型运作方式</p><p class="ql-block">1. 滥用民事调解与裁判</p><p class="ql-block">(1)虚构债务/合同纠纷:洗钱者(甲方)与关联方(乙方)串通,伪造债权债务关系或交易合同,通过提起民事诉讼、达成调解协议或获得法院判决,利用司法文书的强制执行力,将黑钱以“偿还债务”、“履行合同款”等名义转移给乙方,实现“合法化”转移。</p><p class="ql-block">(2)确权之诉:就非法占有的财产(如赃物)提起所有权确认之诉,通过司法裁判“确认”其合法所有权。</p><p class="ql-block">2. 操纵“刑民交叉”程序</p><p class="ql-block">(1)刑事问题民事化:将本应追究刑事责任(涉及黑钱来源犯罪)的案件,通过权力干预或程序漏洞,降格为民事纠纷处理(如仅追究违约责任、不当得利返还),逃避对犯罪所得的彻底追查和没收,使黑钱得以在民事程序中“沉淀”并合法持有。</p><p class="ql-block">(2)民事问题刑事化(选择性司法):利用刑事侦查手段(如冻结、扣押)介入纯民事纠纷,帮助一方打压另一方,并在此过程中为其转移或控制特定资产(可能包含黑钱)提供便利。</p><p class="ql-block">3. 制造与利用“冤假错案”</p><p class="ql-block">(1)炮制错案进行国家赔偿:通过诬告陷害、伪造证据等手段导致冤狱,后续获得国家赔偿金。赔偿金形式上合法,实则是对受害人的二次掠夺,并完成了对原始黑钱的“洗白”。</p><p class="ql-block">(2)利用错案转移资产:在已知的冤假错案中,相关司法腐败人员可能利用混乱局面,侵吞、转移本应发还或属于当事人的涉案财产(其中可能包含需清洗的黑钱或清洗后的资产)。</p><p class="ql-block">4. 侵蚀“司法财政”环节</p><p class="ql-block">(1)诉讼费、罚没款管理漏洞:在诉讼费缴纳、退还,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的上缴、管理、返还环节,通过虚报、截留、挪用或与其他资金混合运作,为黑钱混入合法财政资金流提供通道。</p><p class="ql-block">(2)涉案财物管理失范: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可能包含赃款赃物)保管不善、价值低估、违规拍卖或提前发还,导致黑钱在司法环节流失或价值被“合法”减损。</p><p class="ql-block">5. 实施“司法抢劫”</p><p class="ql-block">勾结型司法掠夺:司法人员与特定利益方勾结,滥用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强制措施,以执行名义非法侵夺当事人(往往是洗钱者意图打击或侵吞其资产的对象)的合法财产。这些被掠夺的财产可能被用于抵偿虚构债务或直接转移,成为洗钱链条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三、 民事司法案卷:侦查司法洗钱的核心线索库</p><p class="ql-block">民事司法程序因其覆盖面广、当事人主导性强、审查标准相对刑事较低,常成为洗钱者的首选“操作平台”。民事案卷(起诉状、证据材料、庭审笔录、调解书、判决书、执行卷宗等)具有集中性、过程性、关联性特点。</p><p class="ql-block">1. 集中性:完整记录交易主张、资金流向、财产处置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2. 过程性:反映当事人行为模式、争议焦点及司法人员处理逻辑,异常点易暴露(如明显不合常理的交易、迅速达成的高额调解、关键证据缺失等)。</p><p class="ql-block">3. 关联性:系列关联案件可勾勒复杂洗钱网络(如循环诉讼、关联主体频繁参与特定类型诉讼)。</p><p class="ql-block">因此,系统性地筛查和分析特定主体(尤其是涉及非法经济活动主体)参与的民事案件卷宗,识别异常诉讼模式、虚假交易痕迹、不合理裁判/调解结果,是发现司法洗钱线索最高效的途径之一。</p><p class="ql-block">四、 堵塞“司法黑洞”:反制司法洗钱的对策</p><p class="ql-block">1. 强化司法监督与问责</p><p class="ql-block">(1)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严惩司法人员参与或包庇洗钱、玩忽职守导致洗钱得逞的行为。</p><p class="ql-block">(2)加强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的监督审查,防止降格处理或滥用刑事手段。</p><p class="ql-block">(3)健全冤假错案防范、发现和追责机制,切断利用错案洗钱的路径。</p><p class="ql-block">2. 深化涉案财物规范化、信息化管理</p><p class="ql-block">(1)建立全国统一、全程留痕、公开透明的涉案财物管理信息平台。</p><p class="ql-block">(2)实行涉案财物价值评估、保管、处置分离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p><p class="ql-block">(3)严格规范诉讼费、罚没款的管理流程,堵塞资金混同漏洞。</p><p class="ql-block">3. 利用大数据筛查民事司法</p><p class="ql-block">(1)构建司法洗钱风险监测模型,对海量民事案件进行智能筛查,重点识别高频诉讼主体、异常资金流向(如特定主体间大额、无实质交易背景的给付)、矛盾证据、畸快调解/裁判等风险点。</p><p class="ql-block">(2)建立法院、公安、央行反洗钱部门、税务、纪检监察之间的异常司法案件线索移送与协查机制。</p><p class="ql-block">4. 提升司法人员反洗钱意识与能力</p><p class="ql-block">(1)将反洗钱,特别是识别司法程序中被利用的风险点,纳入法官、检察官、执行人员培训必修内容。</p><p class="ql-block">(2)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设置洗钱风险初步评估义务,对高风险案件保持警惕。</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司法洗钱是利用制度漏洞对法治根基的侵蚀。其手法多样,核心在于操控司法程序为其背书。打击此类犯罪,关键在于正视并堵塞“司法黑洞”,将民事司法案卷作为关键情报源,通过强化监督问责、规范涉案财物管理、应用科技手段筛查异常、提升司法人员能力等多管齐下,构建起坚固的“防火墙”,确保司法权不被扭曲为洗钱犯罪的工具,切实维护金融秩序与司法公正。</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示例):</p><p class="ql-block">1. 中国《刑法》(洗钱罪及相关罪名条款)。</p><p class="ql-block">2. 中国《反洗钱法》。</p><p class="ql-block">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p><p class="ql-block">4. 国际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相关建议报告(涉及法律专业人员风险部分)。</p><p class="ql-block">5. 张明楷:《刑法学》(涉及洗钱罪、赃物犯罪等章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