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凤冠山位于秦岭东南麓秦头楚尾的陕西丹凤县龙驹寨城北,海拔861米。该山连绵起伏,状若鸡冠,当地人亦称鸡冠山。凤冠山是龙驹寨的制高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加之凤冠山属典型的北方石窟群,自汉代以来,古人在悬崖绝壁之上凿有老君洞、关帝洞、紫阳洞等十二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道教摩崖石窟,其塑像浮雕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使凤冠山成为秦岭淮河以南最大的石窟群、《商志》称其为"商洛八景八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凤冠山的历史,最远可追索至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最近可推至200年前的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春秋。相传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君,骑青牛,出函谷前往关中楼观台,途经龙驹寨时,闻知当地百姓为疾病所苦,便驻足在凤冠山,在此修炼仙丹,为百姓治病,深得百姓爱戴,至今凤冠山上还保留着一座老君洞。此洞修建于宋代,是后人为纪念老子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战国。龙驹寨北依凤冠山,南临寨子岭,东有红头岭,西有古城岭。四山环绕,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商志》称龙驹寨为“陕南门户”、“三秦要津”。</p><p class="ql-block">秦孝公因商鞅变法有功,增强了秦国实力,重奖商鞅,封邑于今龙驹寨西五里地的古城。商鞅封邑的古城距龙驹寨凤冠山近在尺咫,成为商鞅陈兵布阵的重地。</p><p class="ql-block">当年凤冠山顶建有古寨墙、烽火台、点将台。一旦楚国军队攻入龙驹寨,烽火台上的烟火就会冒起,及时为商邑城传递信息。商鞅的军队接到信号,就会迅速派兵拒敌于商城之外。</p> <p class="ql-block">——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游,曾经两次途经凤冠山下的"武关道"。并伫立"武关道"旁,视察凤冠山的军事布局。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由于胡亥的暴政和大兴土木,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汉高祖刘帮就是义军领袖之一。传说刘帮带兵入武关攻咸阳,途经凤冠山东侧的龙潭时,潭中跃出一匹龙驹马,成为刘帮的坐骑,于是凤冠山下的山寨便取名龙驹寨。</p> <p class="ql-block">——西汉。凤冠山第一个石窟开凿于西汉时期,洞窟地址位于今凤冠山挂瓢洞位置,据说这个洞窟是为纪念中国第一隐士、阳城高士许由而修建的。多年来,史学界一直认为该洞窟为崖墓。</p><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将墓葬造于高山上,人们的灵魂才能更容易升天。因此花费巨资,请来工匠,凿出了地域不同、高低不一的崖墓。</p><p class="ql-block">据位于丹凤县棣花丹江河南岸《全国第七批物保护单位商洛崖墓群》碑文显示:商洛崖墓群丹江、洛河流域区保护范围,以丹凤县以棣花镇南沟笔架山崖墓为中心,向东50公里,向西2公里,向北50公里,向南45公里。凤冠山正好地处丹江、洛河流域崖墓保护区内,于是有了崖墓之说。</p> <p class="ql-block">——东晋。晋代道士葛洪一生喜好中医学和道学,为了寻求名贵中草药和炼丹之术,曾徒步进入商洛,在凤冠山修道。他一生著作无数,对医学有较大的贡献。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有“丹水出丹鱼"即指凤冠山南侧的丹江河。</p><p class="ql-block">传说葛洪在和凤冠山修道期间,曾在现今凤冠山土地洞旁搭建一座茅舍,他种苞米薯类,吃野菜野果,喝山泉溪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葛洪踏遍了凤冠山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野生中药材,并记下了每一种药材的性能和治病功效,为其后撰写医药经典提供了大量的考察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代。到了盛唐时期,中国的佛教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宗教人士得到官方的支持和民间的帮助,很多地方斥巨资修建宗教石窟以供出家人修练和膜拜,凤冠山二仙洞、关帝洞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p><p class="ql-block">唐代虽以道教为国教,但实际采取道佛并行政策。佛教通过吸纳道教思想强化自身理论体系,形成"佛中有道"的学风,与道教形成既竞争又共存的格</p> <p class="ql-block">——宋代。宋代,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的凤冠山紫阳洞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据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记载:“紫阳宫,州(商州) 东100里(龙驹寨)。相传张平叔在凤冠山紫阳洞修炼,足迹未尝至村舍,忽一日飞升。土人称为紫阳真人”。</p><p class="ql-block">张紫阳,名张伯端,字平叔,今浙江临海市人。他幼年慕道,通三教经典。年长为天台府吏,因焚毁文书案卷,被贬至岭南。熙宁二年,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刘海蟾,被授以金丹药物火侯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世人尊称为“紫阳真人”。</p><p class="ql-block">紫阳真人得到真谛后,云游四方传道。因他久闻商州乃人杰地灵之地,便前来商州,当途经龙驹寨时,被眼前美丽的风光吸引住了,便在凤冠山一洞中住下修炼传道。他在凤冠山洞中撰写了论述内丹修炼和儒释道“三教一理“思想的著作——《悟真篇》。后人将紫阳真人修炼过的洞称作“紫阳洞”,并在凤冠山下修建了一座纪念紫阳真人的庙宇——紫阳宫。</p><p class="ql-block">除紫阳洞外,同一时期,还修建了老君洞、佛爷洞、财神洞,修建这几个石窟的原因,得益于张紫阳提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鼻祖,而此前修建的关帝供奉的关羽则是儒道两家共同膜拜的忠义英雄。</p> <p class="ql-block">——明代。明代万历年间,山西汾西县知县周梦麟回老家商州探亲,游览龙驹寨,在鸡冠山即今凤冠山挂瓢洞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平生出谷爱迁乔,今日鸡山岂惮劳。路过断桥还险峻,人登绝顶自逍遥。满袖黄花风飒飒,一天碧水草萧萧。眼前世界劫灰尽,洞口白云且挂瓢。周梦麟,陕西商州人,明代万历举人,历任四川彭县、山西汾西知县。</p> <p class="ql-block">——清代。据《商州志》记载:清初,闯王部下王友与洛南人何士升所率义军,曾与清军激战于凤冠山佛爷洞长达十余日。此洞前庭尽被清军大炮所毁。且洞子周围留下了炮弹炸出的各种不规则痕迹。王友、何士升在商洛与清军进行过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鸡冠山之战只是其中一例。</p><p class="ql-block">此外,为了方便文人举士祭拜,龙驹寨一马姓富商修建了文昌洞;为了昭示后人积福行善,龙驹寨财主白应照斥百金修建了娘娘洞;为了感恩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凤冠山采药期间救治百姓,民间集资修建了药王洞。</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中期,凤冠山已经颇有影响,每逢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前来登凤冠山旅游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项民俗。</p><p class="ql-block">于是,为了提升凤冠山道教名山形像,经龙驹寨官方提议,民间又积资修建了玉皇洞、土地洞。至此,凤冠山十二石窟全部建筑成形。</p><p class="ql-block">清代《冠山鼎铭文》记载了当年的盛况:"冠山乃道教圣地,初祖紫阳择此设坛悟道开南宗祥源。山雄岭奇天成说法圣行矣,历代精凿十二洞神龛。昔紫霞袅袅、钟磬声声,今修葺,灵光焕然、香客沸鼎、赐福纳祥、福祉兆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