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卷首语</b></p><p class="ql-block"><b> 让研讨的氛围弥散开来</b></p><p class="ql-block"><b> 文 徐品</b></p><p class="ql-block">7月10日,我们召开了臧玉仲老师《浩瀚煤海》纪实文学研讨会,大家就这部文学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誉,对年过八旬的臧老表示真心的祝贺。</p><p class="ql-block">我想我们纪实文学委员会就应该是这样一种氛围,读好书,写好书,大家一起研讨好书。我们力争把这种好的氛围发展下去,弥散开来,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能进入这样一种氛围里,使我们的纪实文学更上一层楼,发挥更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选取了大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为今后各种形式的研讨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b>大坑文学——抚顺文坛的一张名片</b></p><p class="ql-block"><b> ——在臧玉仲《浩瀚煤海》研讨会上的发言</b></p><p class="ql-block"><b> 穆新华</b></p><p class="ql-block">臧老的又一部力作《浩瀚煤海》问世了。在此,谨向臧老表示由衷地敬意。臧老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旧是壮心不已,笔耕不辍。在我的记忆中,近几年内,几乎每一两年他就有一本新书问世。至今,臧老已出版历史长篇小说《千金寨》《挖龙脉》《抚顺煤矿轶事》和纪实文学《浩瀚煤海》等9部大作。这足以让比他小上二十岁的我汗颜。臧老这种旺盛的创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p><p class="ql-block">写作的本身,是一件孤独的事,走在文学道路上的人,大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只因热爱,所以坚持。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很容易半途而废。尤其是作为《浩瀚煤海》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耗费很大的精力,付出很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刚才听了各位文友的发言,我认为都讲得很见地,很有深度,也很全面。</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只谈一下个人的两点感受:</p><p class="ql-block">一、臧老作品的定位</p><p class="ql-block">臧老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煤矿事业,他也因此对抚顺煤矿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大凡优秀的作家,都会确立自己的写作风格。作为曾在抚顺西露天矿工作了40多年的退休干部,臧老热恋煤矿,熟悉煤矿,了解煤矿,所以,写起煤矿来便如数家珍,手到拈来。他的9本著作,好像有7本都是和煤矿有关的。“大坑”文学成了臧老作品的标签。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解释一下,因为抚顺人喜欢将西露天矿叫做大坑,而且,听起来还有些亲切感,所以绝无一点不敬之意。作为抚顺人,几乎没有不为这个大坑感到骄傲的。对此,臧老在本书《卷二·-矿山写实篇·题记》中也说,“解放后矿山回到人民手中,矿工亲切地将这个工作场地称为‘大坑’。然而有些人却把这个矿坑称之为浩潮煤海;有关文字对大坑的描述或记载便称之为‘大坑文化’或‘大坑文学’。”</p><p class="ql-block">蓝狐先生也写过许多有关大坑的文学作品,并提出了大坑文学的理念。他说“大坑是露天矿的本体样貌,它坦实,坦白,坦诚,就像矿工,雅吗?不雅。可它承载和奉献的太多了。一般来说,一种文学形态都是从本体出发的,比如新工业文学、新工人诗歌等。”现代文学史就有一些以地域文学形成文学流派的,如河北有荷花淀派、山西有山药蛋派。抚顺也不妨有个“大坑”派。而臧老毫无疑问地是“大坑”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作者的印记,它可以让文章更有影响力。我个人认为,臧老这些接地气的,带有地域性的文学作品同样会让读者产生浓厚地兴趣。</p><p class="ql-block">讲好抚顺故事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臧老说,写好抚顺煤矿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珍爱抚顺矿区,深入地知晓抚顺煤矿,知晓抚顺家乡的来历,显然大有意义。了解抚顺,就需要了解抚顺的历史。《浩瀚煤海》就是一部了解抚顺,了解抚顺煤矿不可多得的具有史料性的著作。在《浩瀚煤海》一书中,不但有城市故事、矿山故事,还有一线工人的故事、劳模故事、英烈故事、工匠故事、企业家故事。抚顺故事是中国故事和辽宁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辽宁三年振兴决胜之战,抚顺同样肩负重任。挖掘抚顺故事,讲好抚顺故事,能让抚顺人民更有亲和力和认同感,同时也有益于提振抚顺精神。</p> <p class="ql-block"><b> 贺臧玉仲老师新书出版</b></p><p class="ql-block"><b> 马平</b></p><p class="ql-block">昨日与臧玉仲老师通话,欣闻他的新书《浩瀚煤海》已经完成印刷,将于近日举办新书发布会。无奈我客居扬州,实难与会,只得通过微信以表贺忱。</p><p class="ql-block">臧玉仲老师年长我二十岁,我们相识也近二十年了。臧老师是抚顺西露天矿退休干部,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多次荣获表彰,并被评为“望花好人”。</p><p class="ql-block">臧老师是辽宁省作家协会、抚顺市作家协会、抚顺市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著有《煤海长歌诗词集》《煤海风韵》、散文集《漫笔夕缘》、历史长篇小说《千金寨》《挖龙脉》以及《抚顺煤矿轶事》《无法淹没的故事》《煤雕之魂》等书。</p><p class="ql-block">《浩瀚煤海》讴歌抚顺煤矿英模,钩沉百年煤矿历史,留存王承尧开办煤矿、维护矿权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西露天矿的珍贵资料,成为抚顺煤矿纪实文学的厚重一页。</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书乃立言之事,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臧老师老当益壮,以耄耋之年伏案创作,不时有大作面世,确乎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以抚顺作协会员的身份,在1500多公里之外的长江之滨,向臧玉仲老师、抚顺作协纪实委员会和抚顺传记文学学会表示诚挚的祝贺,祝愿臧老师身康笔健,再著佳作,祝愿抚顺作家协会、抚顺传记文学学会越办越红火,祝愿家乡抚顺政治清明、经济向好、文化繁荣、生活优裕。</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于扬州</p> <p class="ql-block"><b>在《煤海浩瀚》研讨会上的发言</b></p><p class="ql-block"><b> 任东升</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文友:</p><p class="ql-block">今天能参加臧老《煤海浩瀚》研讨会,我的心情格外恳切。想起几年前为《抚顺煤矿轶事》作序时,曾写下“愿做有温度有情怀的尘埃”,而臧老,正是我心中那粒最厚重、最炽热的“尘埃”——他用数十载笔耕不辍,在抚顺矿区这片“大坑”里,种出了一盘又一盘的历史繁花。</p><p class="ql-block">我印象里的臧老,与“大坑”的缘分似乎已深植骨髓了。从西露天矿退休后,他没像常人那样安享晚年,反倒把家当成了“史料仓库”:泛黄的矿志、成摞的笔记、珍贵的老照片,还有从矸子山下淘来的硅化木。臧老总说:“这‘大坑’里埋的不只是煤,是几代人的汗珠子、血印子。”这份对矿区的热乎劲儿,成了他“大坑文学”创作的最初火种。</p><p class="ql-block">“大坑文学”尽管是我最早提出来的一个创作理念,但是臧老却用作品把它诠释得比我更加深切生动,更加淋漓尽致。的确,“大坑文学”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应是带着体温的历史重述——这一点,我们从《千金寨》里千金寨老街的吆喝声,到《挖龙脉》中矿工们的号子,再到如今的《煤海浩瀚》,几乎时时都在看到有一个老人始终不知疲惫地抱着“挖煤”般的执着:为了考证一个老矿井的投产日期,他冒雨去档案馆翻查民国时期的《抚顺矿务公报》;为了还原 “特殊工人”的故事,他辗转找到几位比自己还年长的老矿工,就连矸子山上的一捧土、一块砖,他都要琢磨出背后的光阴。有人问他:“都这把年纪了,图啥?”他笑说:“怕这些故事跟着我们这代人埋进土里,怕‘大坑’的温度再没人记得了啊。”</p><p class="ql-block">这份“怕”,在我看来是臧老对“大坑”一生维系的深情。抚顺矿区这方“大坑”,是因煤而生的城之根;臧老的笔,从来不是站在高处的记录,而是贴着地面的倾听:他写矿工腰上系的粗麻绳,说“那绳子磨出的茧子,比煤层里的琥珀还亮”;他记西露天矿的老绞车,讲“那齿轮转一圈,就吞进去半代人的青春”。在《煤海浩瀚》里,我读到过一个细节:一位老矿工临终前,非要让儿子带他去矿坑边坐会儿,说“听着风从坑底钻上来的声儿,就像听见当年弟兄们在底下喊我”。这样的文字,显然已经不是写出来的了,而是臧老把自己的心跳,全都融进了“大坑”的脉搏里。</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大坑文学”的矢志不渝。我觉得,“大坑文学”不应是简单的矿区故事,是还要挖出地层下的精神矿脉——它有抗争的血性,有建设的豪情,更有普通人在时代里的悲欢。对此,臧老已经用一个系列的作品,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从《煤海风韵》到《煤雕之魂》,再到这部《煤海浩瀚》,老人家就像个虔诚的勘探者,在历史的断层里一寸寸掘进,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带着煤屑的温度——那是他用脚丈量过的土地,用心焐热过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如今臧老已至耄耋,可笔下的“大坑”仍在生长。《煤海浩瀚》里,既有西露天矿从蒸汽时代到智能化开采的跨越,也有老矿工后代接过父辈镐头又放下的抉择。他说:“‘大坑’的故事没写完,只要我还能握笔,就得接着记。”这份执着,哪是“创作热情”四个字能概括的?那是一个老矿工对家园的眷恋,是一个写作者对历史的敬畏,是“大坑”给了他生命,他便用生命反哺“大坑”。</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和臧老一起搜集史料时,他总说:“我们都是‘大坑’里的尘埃,可尘埃聚起来,就能堆成纪念碑。”今天读《煤海浩瀚》,我忽然懂了:这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亲手垒起的碑石。碑上刻着的,是抚顺矿区的百年风云,是中国工业的铿锵脚步,更是一个老作家对这片土地最滚烫的赤子心。</p><p class="ql-block">愿《煤海浩瀚》能被更多人捧读,愿臧老笔下的“大坑” 永远温热——因为那里,有我们不该忘记的来路,更有照向未来的光。</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浩瀚煤海》研讨发言稿</b></p><p class="ql-block"><b> 徐宝国</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文友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首先,祝贺藏老新书成著付梓。也是我今天即《煤雕精魂》之后,第二次参加藏老的新书研讨会了。《浩瀚煤海》这部图文并茂23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竟是出自藏老——这位88岁老人之手,抚之读之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感佩有佳。该书充分说明了藏老心系露天煤矿,心系故土家园,心系抚顺发展的高尚情怀。没有真挚而深沉的爱是写不出这样有广度和跨度文学作品的。</p><p class="ql-block">从书中获知,藏老大半生工作和生活在抚顺西露天煤矿,对煤矿有着广泛、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在《浩瀚煤海》中他把抚顺煤矿的前世今生讲了个通透。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已超越文学作品的层面,可以把它当做抚顺煤矿历史来看,来读!来掌握。此书它可以申请入抚顺煤矿历史档案馆,让它成为考察抚顺煤矿历史的馆藏资料。</p><p class="ql-block">这书中对抚顺煤矿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和不断的发展史,以及对共和国的伟大贡献,都做了史诗般的纪实写真。这是对抚顺煤矿的历史性的贡献,功莫大焉。书中对抚顺煤矿的诞生——光绪皇帝御批开采到反抗日寇的掠夺再到新中国抚顺人民对矿山的保卫建设,从矿山详细的地理位置,曾经发生历史事件的地点,以及那些为保护矿山舍生忘死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们,和为了矿山发展而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劳模们,每个熟悉的名字和亲切的面容,使看到《浩瀚煤海》的人都心潮激荡思绪难平。刘少奇、杨靖宇、焦裕禄,王承尧、朱正章、李根成、肖瑞祥等等。这些伟大和不平凡的人物,都曾在抚顺煤矿留下过他们光辉的履历和英勇的事迹,使抚顺煤矿的历史是那么的厚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感受到他们的巨大贡献和伟大精神,从而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永远怀念他们,激励着后来人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和事业,从而,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我也是旷工的后代,我父亲军转后,在西路天矿就业上班,我的大哥和大姐都出生在西大院,后又搬迁到演武沟矿工家属住宅。听父亲讲过,抚顺煤矿刚从日寇手里夺回来时,他们是不甘心失败的,仍有旧社会的把头、残留的日伪人员等破坏分子,不时的对坑道井口、瓦斯设备、拦木杠机车等生产设备进行蓄意破坏,父亲就亲手抓到过,为此还曾受到矿里表彰。这一事实是对该书内容的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刘山人工河还在,而古杨白堡、千金寨都因采煤掘进而消失了。《浩瀚煤海》中,将这些地点场景进行了复原式的描写,重又唤起了人们对故乡往惜的追忆。如:它在书中告诉读者抚顺‘煤都’名字是怎么来的,抚顺千金寨、欢乐园、万新街(万达无)是怎样来的。因为煤矿开采,东、西露天地面上的村庄、街市当时的名称,虽然它已经消失,但这部作品又让我们记起了他们。而围绕抚顺矿山周围仅日本人统治期间就出现了36座万人坑,抚顺最大的万人坑即当年千金寨东部刘山乱坟岗子以南,曾被称作丘楼子的地方,现在祥细的地址是原东洲区刘山第一小学空旷的田野处。时间到了1971年,几十年过去了,虽然这深坑已被填平,可是每到雨季,地下水往上返,此时仍有当年死难者腐烂尸骨油脂的油花往上溢,人们不时仍可嗅闻到尸骸的腥臭气味。读到此处可以肯定的讲,每个读者心里的悲伤是不能自禁的。对曾经的历史是刻骨铭心的,对曾经的悲惨是永远不能忘怀的。</p><p class="ql-block">今天在此,藏老用《浩瀚煤海》把抚顺矿山的历史捧献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有机会重又触摸到、领略到抚顺矿山过去的苦难,今日的辉煌,以及留给后人丰富的精神财富,藏老是我们抚顺作家协会一千多名会员的优秀代表,是辽宁省作协、抚顺作协的优秀会员,是标杆和榜样式的人物之一,我们全体会员都应向他学习,学习他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学习他笔耕不辍,以文学的营养为社会不断地输送着正能量。向藏老致敬!</p><p class="ql-block">最后,祝藏老身体康健,福寿绵长。从今以后继续多出佳品,继续书写生命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0日</p> <p class="ql-block"><b>臧玉仲老师新作《浩瀚煤海》纪实文学研讨会发言稿</b></p><p class="ql-block"><b> 娟子</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西露天矿领导,敬爱的各位文友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当八十八岁的臧玉仲老师以米寿之龄捧出《浩瀚煤海》这部心血之作时,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部纪实文学,更是臧老在时光褶皱里打捞工业记忆,是一部用生命刻度丈量的工业史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个世纪生命对土地的朝圣。</p><p class="ql-block">臧老用地质学家般的严谨梳理矿脉走向,又以诗人般的敏感捕捉巷道里飘散的矿灯微光。那些在稿纸上蜿蜒的钢笔字迹,恰似矿工手掌的纹路,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与煤层对话的密码。</p><p class="ql-block">臧老如煤海深处的琥珀,将百年矿区的呼吸、汗滴与轰鸣,凝练成文字的地质层,让我们看见黑色乌金里跃动的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臧老用1937年生于抚顺的双眼,为我们复现了西露天矿从1901年王承尧开矿、日据时期的"万人坑",到共和国"功勋矿"的百年嬗变。书中那些被液压支架撑起的细节——老矿工用铝盔接雨水解渴的铜版画、苏联电铲在岩层上刻下的建设齿痕,让工业史不再是档案里的铅字,而成了可触摸的血肉。</p><p class="ql-block">他以纪实文学微雕的手法,精致而细微的向读者舒展开来......</p><p class="ql-block">抚顺,这座镶嵌在辽东山脉与浑河之滨的工业重镇,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双重基因:既是清王朝肇兴之地的龙脉所系,又是共和国工业长子的钢铁脊梁。当赫图阿拉的晨钟还在回响,西露天矿的钻机已叩开大地之门,用乌金般的笔墨书写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最壮丽的史诗。露天煤矿曾是血与火的历程,爱与恨的交织,死亡与新生的传承,咋天的回顾与明天畅想的百年老矿,鲜明的碰撞,却留下了砥砺前行地深深印迹。</p><p class="ql-block">在辽东山脉的褶皱里,抚顺西露天煤矿如同大地袒露的黑色心脏,以七平方公里的伤口向天空诉说着工业文明的史诗。那些被时光染黑的煤层断面,是远古森林在石炭纪凝固的呼吸,每一道矿阶都镌刻着二十世纪中国工业化的胎动。当蒸汽机车的汽笛刺破晨雾,这里既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现代祭坛,也是赫菲斯托斯锻造工业文明的巨型熔炉。那些被矿灯照亮的掌子面岩壁,其纹理比甲骨文更古老,其光泽比青铜器更永恒,记录着二十世纪中国将地火转化为民族复兴能量的炼金术。——这里既有把太阳埋进地底的悲壮,也有让地火重见光明的救赎。</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1901),民族实业家王承尧奏请清廷创办华兴利公司,获御笔朱批开采抚顺煤田,西露天矿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臧老笔下的抚顺西露天矿,是"地球表面最壮观的伤疤",更是"共和国工业摇篮的胎记"。他以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测绘矿脉走向,以诗人般的敏感捕捉巷道里的微光——那些被煤尘覆盖的青春、在液压支架下挺立的脊梁,通过他依然稳定的双手,化作纸上永不褪色的浮雕。八十八载春秋赋予他的不是沧桑暮气,而是如优质煤层般历经高压后愈发醇厚的思想能量。</p><p class="ql-block">臧老用文字完成了一场地质学与人文主义的超深钻探,让读者看见的不仅是机械轰鸣的生产现场,更是人类向大地索取光明的哲学现场——当掌子面的煤尘在阳光下起舞时,我们终于读懂:中国工人阶级向地心索取的何止是黑色乌金,更是将远古的太阳能量,转化为照亮共和国前行的永恒火种。</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打破了"煤矿文学=苦难叙事"的窠臼,创造性地将"煤的黑"升华为"光的源"。当描写矿工升井时"睫毛结霜却眼含星河"的细节,当记录选煤楼里"黑色瀑布奏响重金属交响"的场景,让我们看见:在每吨煤炭的燃烧值背后,还有更炽热的人文光焰,就像臧老对待煤层中的琥珀那样,将矿工宿舍的炊烟、安全帽里的情书,凝练成工业美学的结晶。</p><p class="ql-block">我突然理解:工业文明最动人的部分,永远是人如何在钢铁与岩石之间种植希望。</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恰似从时光深处掘出的文明活化石,那些被岁月浸润的"太阳石"上,不仅凝结着远古森林的呼吸,更镌刻着几代矿工用生命书写的工业史诗。在算法与代码构筑的数字穹顶之下,臧老用文字为我们保存了工业文明最本真的脉动——那些在字里行间明灭的矿灯,既是照亮历史巷道的星火,也是灼热当代心灵的炬火;那些被钢笔定格的矿工身影,终将以青铜雕像般的永恒姿态,站立在中国工业文学的精神高地之上。</p><p class="ql-block">藏老用八十八年的生命厚度告诉我们:真正的矿藏不是地下的煤炭,而是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刻写的生存勇气,当太阳石升井时,我们终于懂得——“地火永不灭,因为人心自有光”!</p><p class="ql-block">当新世纪曙光降临,这座开采逾百年的矿坑开启了惊世蜕变,从殖民掠夺的“万人坑”到共和国的“功勋坑”,再至今天的“生态样本坑!”</p><p class="ql-block">总容量17亿立方米的矿坑蓄水工程,将亚洲最大人工矿坑转化为战略水源地;边坡生态修复区里,刺槐与绿植的根系如神经网络般固定着曾经裸露的岩层。如今的西露天矿已成为国家工业遗产公园,那些静默的电铲与电机车,正以另一种形式讲述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国智慧,日据时期车辙烙印国殇记忆,苏联电铲齿痕铭刻建设激情,而今日这座深嵌大地的“倒金字塔”,终以从能源黑洞到文明坐标的蜕变,完成对工业文明的最高礼赞。</p><p class="ql-block">当游人在1号观景平台俯瞰这个相当于38个故宫面积的巨大矿坑时,看到的不仅是工业文明的奇观,更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立体年鉴,抚顺西露天矿始终在完成某种隐喻:它既是埋藏在地下的太阳,也是矗立在地面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这个无人机测绘矿坑的时代,臧老仍坚持用钢笔丈量巷道的温度,愿这部作品,成为矗立在文学史中的"永久巷道",其精神剖面比抚顺煤田更丰厚,激励更多作家深入新时代的"智慧矿山",描绘独属于抚顺的“大坑文化”!</p><p class="ql-block">最后谨以三个祝愿致敬臧老:愿您如抚顺特产的煤精,在岁月打磨中愈发温润透亮;愿《浩瀚煤海》这部书成为矗立在文学史上的永久巷道,让后来者循着文字的矿灯,继续发掘民族工业的精神富矿;更愿这座养育了新中国的西露天矿,在生态修复的春风里,长出比煤层更深的绿色诗行!</p> <p class="ql-block"><b>《浩瀚煤海》作品研讨会发言</b></p><p class="ql-block"><b> 刘玉娟</b></p><p class="ql-block">首先衷心祝贺老作家臧玉仲先生纪实文学新著作《浩瀚煤海》隆重出版,这部作品的问世,正当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更加意义非常。这部力作充份体现作者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体现一个作家历史责任的担当。耄耋之年的臧老,潜心于纪实文学创作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堪当抚顺文学创作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刚刚概略浏览《浩瀚煤海》著作,这部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内含四个专辑,其一的“红色基因图志“辑,即岁月记忆篇,详细记述了建国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亲临抚顺煤矿视察的过往;其二的“浩瀚煤海“辑,即“矿山写实篇“其中的撰文为挖掘历史的纪实,反映十九世纪初叶抚顺煤矿的历经沧桑,以及旧时代抚顺地区的概貌和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第三辑“大坑风流人物“,即“矿山英模篇“,为作者盘点记写矿业生产和发展中三十位英模人物的事迹。这些人物的业绩和突出贡献,已融入百年矿业史,在著作中成为永久的保留。</p><p class="ql-block">第四个专辑“王承尧抗争矿权“,为“历史珍藏篇“。作者挖掘核查抚矿创始人王承尧的生平,尽书他为开采煤炭所经历的万千曲折,倾情作为。在受到外强欺压时的勇于抗争,奔走上告,伸张民族正义,不屈不挠的与日寇进行斗争,极力捍卫煤矿主权的正气凛然,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气概。作品中有开矿初始,王承尧与清朝政府交涉开矿、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为“纪实“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是尊重历史,严谨的创作、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验证。臧老原就读于“抚顺煤矿学校“,毕业即投身煤矿工作,在西露天矿工作了一辈子,他亲历与见证了矿业的发展变化,掌握大量详实而宝贵的资料,深情热爱煤矿事业,再挖掘、探究“大露天“的历史,收集煤矿“大揭盖“的史实,考证书写抚顺地方的往事杂陈。作者持以赤诚的家国情怀,以作家责任担当意识的使命感,而行笔成著。</p><p class="ql-block">纪实委主任徐品在序言中与作者的高度评定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如此的创作,自然赋予作品强悍的生命力,并且《浩瀚煤海》著作,极具丰富的地方史料价值,广受好评,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在2016年《抚顺作家》的增刊上,我读到臧老的长篇小说《千金寨》,那是初见臧老的作品。还记得是在一次文学活动后,文友白翠兰给了我那期增刊,她建议我读这篇小说。还记得那本期刊是天蓝色的封面。读后我写了《我读小说千金寨》一文。拙作先后为抚顺日报、晚报采用,在抚顺门户网上存留好久。应该说与臧老的相识是源于作品。</p><p class="ql-block">在抚顺,臧老被公允为矿山题材实力派、高产的作家,他倾心创作,硕果累累,先后问世的著作有《煤海风韵》《煤海长歌诗词集》《漫笔夕缘》《挖龙脉》、《抚顺煤矿轶事》、大伙房水库《无法淹没的故事》《煤雕之魂》,他的著述无论什么体裁的创作,均围绕矿业题材,并且地方报刊也多见他同类作品的频发。</p><p class="ql-block">韩愈《师说》中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言。由此想到臧老早在青年时期投入“文学“创作的选择,可谓他的“闻道”在先;那么“术业有专攻”,自然是他专注煤矿题材“大坑文化”的创作。</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抚顺作协大家庭中的“家有一宝“,自然会想到臧玉仲、汤士安等老作家。虽然老作家们的创作领域不同,但成果为各有千秋。抚顺号称“满乡“,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发祥地,汤士安先生致力于满族历史文化的创作,堪当魁首;抚顺又是因煤而兴的一座城市,“千金寨“地名,先于抚顺遐迩驰名。藏老致力于百年矿山题材文学创作的成果,在抚顺无人企及。两位老作家以人生的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文学路上伏枥前行,以创作的成果丰硕佐证了这一点,诠释了“如有一宝“的真实意义。</p><p class="ql-block">在臧老的文学作品中,可见抚顺的历史悠久,百年矿山曾经的苦难。在小说《千金寨》中详见侵略者践踏家乡土地的强横无理,意含对日寇的声讨控诉。“大坑文化“的创作则是牢记历史而链接未来。总之,老作家臧玉仲的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杂漫谈说了这许多,该就此打住,在此向臧老敬意,并送上我诚挚的祝福,祝愿藏老精神矍铄,文丰笔健,创作丰收!同时祝福在坐的领导、师长和文友,家庭和美,所期如愿,事业腾达,也期待臧老再有新作问世!</p><p class="ql-block">2025/7/9日午后于竹园。</p> <p class="ql-block"><b> 贺臧老新书出版</b></p><p class="ql-block"><b> 林立</b></p><p class="ql-block">臧老,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在西露天矿干了一辈子,对西露天矿了如指掌,累积很多西露天的历史资料和故事。首先我祝贺臧老新作“浩瀚煤海”出版,这是臧老在高龄八十八岁的又一篇力作。</p><p class="ql-block">臧老做人很低调,但他的写作情绪很高昂。他在家里默默地潜心写作,写了很多的著作,尤其关于西露天矿大坑的故事数不胜数,他写过历史长篇小说《千金寨》《挖龙眼》《煤雕之魂》《煤海风韵》正像他所说的那样,这些只不过是大坑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如果你站在东岗观景处,面对浩瀚无垠的大坑,一定会激情澎湃,诗潮滚滚而来,写不完的大坑故事,写不尽的人间烟火。浩瀚煤海文化底蕴特别丰厚,创作素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这个亚洲最大的煤坑。</p><p class="ql-block">臧老师是一位勤勤恳恳地名副其实的大作家,他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属于快乐的老顽童,对生活态度,积极向上。</p><p class="ql-block">他一生与西露天矿感情至深,对于西露天矿深刻了解与挖掘,以纪实文学手法在我们面前展开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力作,他的作品灵感大部分来自于矿山,他是一个名不虚传的矿山“活化石”,他的作品涉及抚顺的史实,他用文字证明了一个作家的担当与责任,这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所在。他脚踏实地为赞美自己的家乡,赞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百分之百的热忱讴歌煤矿故事,把自己的精力和热血投入到创作中,不为名不为利。</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煤海”中,臧老师全方位的记录西露天矿山的地标与开采年代以及历史发展史,和日寇侵略者的斗争史。还有新中国的建设奋斗史。</p><p class="ql-block">书中记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抚顺对露天矿的视察与关怀,例如1958年3月毛主席到西露天矿视察情景感人至深,同年九月份邓小平也来西露天矿视察。2000年以后江泽民和习近平也来视察,并下到大坑底下视察参观……书中详细记录西露天矿百年历史与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与劳动模范。有很多故事都是先为人知的。比如书中还提到我所知的老矿长彭炳坤先生,记得1967年我父亲与他一道下乡到新宾公社。还记录了七十年代涌出的劳动模范王世善的事迹,还有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局长张百川,他不顾一切去抢险而壮烈牺牲。有些人都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值得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捧着这本厚厚的书,我真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个读者,我们抚顺能有臧老师这样的老作家而感到骄傲与自豪!</p><p class="ql-block">《浩瀚煤海》写得真实又生动,震撼人心的真实,感人泪下的生动。让人爱不释手,捧起这本书,露天矿的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这是臧老师不断地挖掘,整理,撰写的一本最有历史价值的书籍。</p><p class="ql-block">这部“浩瀚煤海”纪实文学,真实可靠,耐读性强,臧老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总结西露天历年发生的大事记,主要反映西露天矿大坑的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丰厚多彩。西露天矿开采的煤,在世界上也是属于顶级的煤炭,抚顺的煤精和琥珀也是世界一流的,用煤精和琥珀雕刻的艺术品出口各个国家都是让人惊叹不已!价额比黄金还要贵重几倍呢!</p><p class="ql-block">抚顺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了(抚顺博物馆有记载)。抚顺四大矿养活了全抚顺人,抚顺煤矿产业占抚顺人口三分之二,所以建国初期是共和国长子,连飞机大炮都有抚顺人的功劳。所以抚顺还有一个名字叫“煤都”我市在当年还属于直辖市呢!</p><p class="ql-block">臧老虽然不是全国有名的大作家,但是在抚顺区域还是赫赫有名的作家。</p><p class="ql-block">我很敬佩他,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努力创作,收获多多!</p><p class="ql-block">我衷心祝愿臧老晚年幸福安康,精神饱满,努力创作更多的作品留给我们的下一代,让抚顺煤矿精神永远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b>在浩瀚的历史中挖掘“富矿”</b></p><p class="ql-block"><b> ——读藏玉仲老师的《浩瀚煤海》</b></p><p class="ql-block"><b> 李延国</b></p><p class="ql-block">在曾经的煤都抚顺,人们习惯说先有了抚顺煤矿,才有了抚顺这座城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百年历史沉淀的抚顺煤矿,经历了晚清、日伪统治和新中国的诞生,留下厚重沧桑历史,无疑也是历史挖掘、创作的“富矿”。</p><p class="ql-block">西露天矿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王承尧等中国民族商人开办的华兴利公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延续它血脉的西露天矿,饱经苦难与屈辱,解放后创造了巨大的辉煌和无数的共和国之最。</p><p class="ql-block">有这么多丰富的人文历史,从1986年抚顺矿区和基层单位编撰史志、出版图书,留下一些历史资料。后期出现了历史断层,研究抚顺煤矿历史的人少之又少,不得不说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藏老师作为西露天矿一名退休干部,能够把退休后本该享受的生活时光,投身到历史研究、纪实文学文学创作中,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金,难能可贵。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和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浩瀚煤海》的出版,填补了西露天矿某些历史领域的空白,使西露天矿历史更加丰富、完整,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一是内容的丰富。西露天煤矿历史丰富,需要有人整理、挖掘、记录,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书中《红色基因图志》,以图片形式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西露天矿,增加了可读性,避免了和以往出版图书的重复。《浩瀚煤海》,让我们了解到西露天矿的百年发展变化,领略了历史风云。《大坑风流人物》,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对西露天矿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近代和当代人物,丰富了历史内涵。《历史珍藏篇》附录当年的历史资料,从官方视野进一步了解煤矿矿权争端的来龙去脉,窥见跌宕起伏的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二是历史的深度挖掘。书中既有我们熟悉的故事,又有藏老师在西露天矿的亲历、亲闻、亲见,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近期的事件进行了梳理,感受到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三是饱含真情,为我们描述了十里煤海发生故事及英雄矿工对新中国的贡献,和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露天矿、抚顺矿区职工的关怀、爱护。无疑这些故事、素材,对进行爱矿山、爱抚顺的红色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藏老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主旋律的创作,为抚顺文化、历史创作做出了榜样。</p><p class="ql-block">对于本书,感到如果在史料的挖掘上,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也许会更好。像统治西露天煤矿的主要日本人、大汉奸,现在介绍他们的资料少、有些特殊年代形成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亟需完善。只是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最后祝收藏老师身体健康,宝刀不老,再创佳绩。</p> <p class="ql-block"><b> 焚膏继晷霞满天</b></p><p class="ql-block"><b> ——参加《浩瀚煤海》新书发布会有感</b></p><p class="ql-block"><b> 项馨慧</b></p><p class="ql-block">今日骄阳似火,恰如臧老那颗在岁月里沉淀得愈发纯粹的滚热的心,历经无数日夜的笔耕不辍,耄耋之年又将一步凝聚着心血的巨作——《浩瀚煤海》呈现于世,他坚挺的脊梁是对文学的执着,是对故土的深情,更是为这片土地留下珍贵资料的滚滚心意。</p><p class="ql-block">与会上忍不住匆匆阅读,心似乎要被融化……不难看出,为完成这部作品,臧老梳理了大量资料,收集的过程与不易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全书行文少见华丽词藻与刻意渲染,多是对事实的平实陈述,这恰恰透着他的急切,他常说“时间不等人”,这份急切并非源于浮躁,而是耄耋之年对作品尽早呈现的热忱。这种对文学的执着,无关年龄,只关热爱。</p><p class="ql-block">《浩瀚煤海》为抚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记载,为后人了解当地历史提供了具体可依的文字依据,填补了部分历史记忆的空白。我们全体作协会员都应该感谢您,全体市民更应该感谢您!是您的作品,让后代知晓了先辈开拓进取、历经苦难、奋勇斗争的过去,让外界了解了我们曾经的沧桑厚重和灿烂辉煌,更将通过世世代代延续至今的热情,创造我们无限可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