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记忆拼图

碧海清波

<p class="ql-block">昵称:碧海清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8667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李娟轻轻推开张奶奶家的门时,总能看见老人坐在窗边,手里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姑娘,你看这是谁?"张奶奶的声音带着迷茫,这是她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的第三个秋天,也是李娟成为社区照护员的第三年。</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张奶奶时,老人正把洗衣粉当白糖往粥里撒,儿女在外工作,独居的她常常对着空荡的房间发呆。李娟想起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照护不仅是生活照料,更是用爱拼凑破碎的记忆。"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和社区医生一起为张奶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认知状态,按时提醒用药,就像给逐渐褪色的生活重新上色。</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的"记忆唤醒操"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李娟把张奶奶的老物件摆成一圈:绣着牡丹的手帕、旧上海的雪花膏瓶、孙子的满月照。"奶奶您看,这手帕是您当年给爷爷绣的定情物,针脚多细密。"她一边教老人做手指操,一边轻声讲述物件背后的故事。科学证明,感官刺激能延缓认知衰退,而这些带着温度的往事,就是最好的"记忆润滑剂"。</p> <p class="ql-block">张奶奶爱忘事,李娟就把每日作息写成大字贴在墙上,厨房贴满安全提示;老人情绪烦躁时,她会播放老歌,牵着她的手在小区散步。"您看这棵梧桐树,咱们刚认识时它才这么粗。"她用树干的年轮丈量时光,也丈量陪伴的长度。社区组织的认知训练课上,李娟总带着张奶奶第一个到,从拼图游戏到诗词接龙,老人的眼神渐渐有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去年冬天,张奶奶突然认出了视频里的孙子:"小宝,你围巾还是奶奶织的那条吗?"电话那头传来惊喜的哽咽。李娟知道,这看似偶然的瞬间,是无数个清晨的坚持结出的果实。她还发动社区志愿者成立了"记忆互助小组",组织老人们一起做保健操、分享往事,就像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更多患者感受到温暖。</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张奶奶,虽然依旧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却能清晰地叫出李娟的名字,会在她进门时递上一杯温热的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两人交叠的手上,仿佛在编织一张温柔的网,接住那些正在飘落的记忆碎片。</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茨海默症面前,我们或许无法逆转时光,但可以用行动搭建爱的桥梁。就像李娟说的:"每个患者都是被时光偷走记忆的天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他们记忆里最温暖的光。"这份坚持,这份守望,正是对抗疾病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