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我们在怀柔长哨营的南山半山腰上,目送金老师和姜老师乘长途车回京。望着远去的长途公交车,不禁想到朱自清《背影》中描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一离别的故事,其实始于1975年那个特别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冬天感觉很寒冷,也很忙碌。高中毕业除了参军、留城就业,大部分同学是去农村插队落户。为此学校做了大量的动员和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入秋开始,有关部门就组织一批在农村插队的知青模范人物来学校为应届生做报告;五中有一位王姓女教师和本校几位应届生成立“金训华小分队”准备去西藏,学校组织在五中操场听了那位老师的宣讲,王老师呼吁我们响应、参加她组织的小分队,去建设西藏;在这之前,我们上一届的同学也曾组织“金训华小分队”,号召大家去边远山区、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p><p class="ql-block"> 为此,孙维刚老师带领他所带班级同学到怀柔山区实地社会调查。我们听了孙老师就这次调查的精彩报告。受此影响,我们班同学也自行组织去怀柔县北房公社南房大队,走访村干部、知青模范人物张国鹏和村里的其他知青,随后又走访了邻村张各庄。这次实地考察很有益处,使我们对“插队”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当时我们的目的地是北京最北端的喇叭沟门。</p><p class="ql-block"> 最后,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山区是距北京公路里程140公里的怀柔县长哨营。在当年,早晨7点在东直门长途车站乘车,下午三点之前可到达长哨营车站。比喇叭沟门近了60多里路,车程节省约40分钟。</p><p class="ql-block"> 与比同时,班主任张筱仙老师向我转述年级组长金象秋老师的嘱咐:选择去北京郊区平原或山区插队都行,同样“大有作为”,就不要再听信别人鼓动去选其他地儿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实地察看回来后说,那地方真不错,山里的公路是新修的。随后组织我们去那里实地参观,并在遥岭村夜宿一晚。当地领导很热情地带领我们观看山上已经建设完成的大寨式梯田,介绍山区的现状,展望公社美好的未来。公社技术员的讲解则绘声绘色,他当场发出邀请:十年或二十年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一定要再来长哨营!这里将是渠水环山静流,绿树浓荫蔽日、枝头硕果累累、芬芳随风漫溢……。技术员最后煽情地说:“记得拿上照相机——咔嚓!照一张”。</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10日,我们和北京市一四三中学的同学(原国子监中学)共80多人,到长哨营插队,成为当地首批插队学生,临时分散安置在遥岭村村民家住宿。由公社直接派人负责组织劳动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 年级组长金象秋和学校政工组长姜宪明两位老师关注了安置的全程,直到安置完结方才离去。</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两位老师来长哨营,看望和了解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和劳动情况。当地干部的接待礼节尚在,热情已减。</p><p class="ql-block"> 又几日,两位老师再次来看我们。这一次,当地领导和知青带队干部全然没有了接待热情,我们照例被安排上山干活,而带队干部和我们同往。大家正当弯腰干活时,眼尖的同学喊到:“看,金老师和姜老师在车站等车呢,这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山下汤河细流时断时续地蜿蜒远方,河边公路上偶有车辆驶过,路边一高一矮站着姜老师和金老师。距离虽远,仍可清晰地看到两位老师仰头向我们这边观望。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部神情,但紧绷的肩膀和僵直的背影分明凝滞着忧虑与不舍。</p><p class="ql-block"> 正值倒春寒,此后不久,我们就迎来了寒流……</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母校重聚,得以再次见到步入耄耋之年的金老师。</p><p class="ql-block"> 对姜老师的最后记忆仍停留在那年长哨营长途车站牌旁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负重前行——两位老师,如《背影》中的父亲。不辞冷遇,三赴插队之地;舟车劳顿间,那牵挂之心令学生终生感念。</p><p class="ql-block"> 师恩如山🙏</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