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归安丘园》高清释文1.2版

致远

<p class="ql-block">苏轼《归安丘园帖》,书于元祐元年(1086年)。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90字,25.6厘米×31.1厘米。此帖又名《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对于有故事、有才华的人来说,随手写下的一封手札,都会有绵延不绝的故事。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封给好友写了一封幽默诙谐、充满真挚感情的信,没想到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后来居然成了苏东坡厄运的发端。这通信札,是苏东坡写给宫使正议子厚的一封信。这封信里的子厚,大名叫章惇,是苏轼的多年好友。这封信写于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此时的背景是,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很快将乌台诗案后贬官的苏轼召回重用,8个月内连升三次,直当到翰林学士,知制诰。而此时,章惇作为王安石一派,被贬到了汝州。苏轼写这封信,是为了安慰朋友。不过,此时两人身份悬殊,苏学士却仍是一副幽默诙谐的口吻,虽是善意的,却大大刺激了章惇。他说:“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大意是,早先咱俩都有隐居田园的梦想,没想到你先我一步实现了,可真让我羡慕嫉妒恨呀。这话被正在倒霉的人听了,该是多大的挖苦和嘲讽。章惇受不了了。这封信写完没几年,章惇得势,竟然一直爬到了宰相的高位,然后,他就开始了对苏东坡的疯狂报复。苏东坡的厄运一次又一次降临,被罢黜官职不说,还被剥夺了官阶,先是调充英州太守,旋即降为左承议郎,直到最后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到惠州安置,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好在东坡达观善良,走到哪里都能和当地的百姓、官员相处不错。刚在惠州过稳日子,又被贬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儋州。这是要把东坡活活给整死的节奏啊。这时的东坡已经64岁了,而且还病魔缠身,在海南的几年,苏东坡和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儿子苏过,真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释文 · 欢迎纠正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极。苏轼告:日前来信,劳烦您回复,得知您身体健康,十分宽慰。</p><p class="ql-block">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还归故里安居家园,早年我们都有此愿望。</p><p class="ql-block">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您能先得接近实现此愿,真是让我羡慕企盼。</p><p class="ql-block">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只是您在官场混得很深,不知道真能脱身否?</p><p class="ql-block">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只恨无缘见面说说过去的事情,来人要回去了,再次感谢!</p><p class="ql-block">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苏轼叩头再拜子厚(章惇)宫使正议兄执事。古道</p> <p class="ql-block">《归安丘园》苏 轼</p> <p class="ql-block">【1】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p> <p class="ql-block">【2】台侯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p> <p class="ql-block">【3】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p> <p class="ql-block">【4】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p> <p class="ql-block">【5】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