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智慧与繁荣

W

<p class="ql-block"> 40班张一诺</p><p class="ql-block">汶川与云锦:一场跨越时光的心灵洗礼</p><p class="ql-block">七月的风裹着蝉鸣,我们的研学队伍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第一站,是汶川——那个曾被剧痛笼罩的地方;第二站,是云锦古街——那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这一路,我收获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心灵的震撼与成长。</p><p class="ql-block">汶川:废墟上绽放的希望之花</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汶川地震遗址前,时间仿佛凝固。曾经的教学楼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扭曲的钢筋像痛苦的灵魂在呐喊。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沉重,讲述着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5·12”地震,山崩地裂,无数生命在这场浩劫中消逝。我的心被揪住,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惧与绝望。</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废墟旁的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一幅幅图片,记录着救援队伍的英勇无畏;一件件实物,见证着幸存者的坚强与重生。有一位母亲,用身体护住了襁褓中的婴儿,手机里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楼倒塌的瞬间,用双臂护住了四名学生,自己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灾难无情,但人间有爱。</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汶川,早已从废墟中站起。新的学校里传来朗朗书声,新建的羌寨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们走进当地居民的家中,品尝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美食,听他们讲述灾后重建的故事。一位羌族老人告诉我:“地震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毁不了我们的精神。我们要好好活着,把日子过得更好。”他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阴霾。</p><p class="ql-block">云锦古街: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告别汶川,我们来到了云锦古街。踏入古街,仿佛穿越了时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古建筑雕梁画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店铺里,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在一家云锦织造坊里,我看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正在织布。他的双手在织机上灵活地穿梭,彩色的丝线在他的手下变成了精美的图案。张师傅告诉我们,云锦织造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说。</p><p class="ql-block">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织好的云锦,质感柔软,色彩鲜艳。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千年的历史。在古街的博物馆里,我了解到云锦起源于东晋时期,曾经是皇家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它不仅是一种纺织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除了云锦,古街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项目,如剪纸、木雕、竹编等。我们参与了剪纸体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剪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虽然过程有些笨拙,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p><p class="ql-block">心灵的蜕变与成长</p><p class="ql-block">这次研学之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汶川,我学会了坚强与感恩。面对灾难,人类的力量或许渺小,但爱与希望却能战胜一切。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p><p class="ql-block">在云锦古街,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瑰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们的研学之旅结束了。但我的心灵之旅才刚刚开始。我将带着在汶川学到的坚强与感恩,带着在云锦古街感受到的文化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我相信,这段旅程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40班胡夏</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去了都江堰。都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都江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代人民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40班柯煜晨</p><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都江堰,鱼嘴分江处水花飞溅,两千年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滋养着成都平原。站在伏龙观俯瞰,我看到的不仅是精妙的水利工程,更是古人"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那些未经钢筋水泥加固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地化解着岷江的狂放,这种与自然和解而非征服的智慧,在今天这个生态危机的时代尤其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午后在汶川地震纪念馆,倾斜的时钟永远停在14时28分,裂缝的墙体下埋着来不及写完的作业本。我看着扭曲的钢筋,突然明白灾难纪念馆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那些幸存孩子们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们用愈合的伤痕诉说着:毁灭之后,生活依然倔强地继续。</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的武侯祠,红墙竹影间流动着市井的烟火气。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与锦里小贩的吆喝声奇妙地交融,历史在这里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当下。买一碗冰粉的间隙,我忽然了悟: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这般市井百姓的寻常日子里,在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曾间断的追求中。</p> <p class="ql-block"> 40班林远大</p><p class="ql-block">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岷江的水正顺着鱼嘴分向内外江,两千多年的浪花里,藏着最动人的中国智慧。</p><p class="ql-block">没有巍峨的宫阙,没有炫目的雕刻,这座水利工程的伟大全在“顺势而为”里。鱼嘴像灵巧的分水器,把岷江劈成内外两江,旱时内江灌田,涝时外江泄洪;飞沙堰借水流旋力,悄悄卷走泥沙,护着河道不淤塞;宝瓶口像精准的闸门,稳稳锁住水量。李冰父子没想着“征服”岷江,只是读懂了它的脾性,用草木、石块与水流对话。</p><p class="ql-block">如今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仍靠这老工程呼吸。比起现代工程常有的“与自然角力”,都江堰更像位老者——它教会我们,最长久的智慧,从不是对抗,而是听懂自然的语言,与万物共生。</p> <p class="ql-block"> 40班庄博闻 </p><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都江堰,鱼嘴分水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千年前李冰父子的治水智慧,至今仍在滋养着成都平原。我触摸着古老的石堰,忽然明白真正的伟大工程从不与自然对抗,而是以谦卑之心顺势而为。午后踏入汶川地震纪念馆,倾斜的时钟永远停在14时28分,碎裂的黑板与歪斜的课桌凝固了那个撕裂的瞬间。站在漩口中学遗址前,风吹过空荡的操场,我听见了无声的哭泣,也看见了生命如何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暮色中的武侯祠,红墙竹影间流动着三国风云。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穿越时空,与都江堰的治水智慧、汶川的重生勇气形成奇妙的共鸣。一日之间,我在历史的长廊中穿行,触摸到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品质:尊重自然的智慧、面对苦难的坚韧、忠诚奉献的精神。这些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文化碎片,最终在我的心中拼合成完整的中国精神图谱。</p> <p class="ql-block"> 40班黄堉铭</p><p class="ql-block">站在鱼嘴分水堤前,我看到岷江水被一分为二:外江奔涌,内江温顺地流入宝瓶口。导游说这是李冰父子两千年前的杰作——没有水泥炸药,仅靠火烧水浇凿穿玉垒山。更神奇的是飞沙堰,洪水时它能将泥沙抛回外江,而宝瓶口像一道天然闸门,精准控制水量。江边十二尊堰功道雕像沉默矗立,其中李冰的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天府之国”。原来真正的伟大,是让滔滔江水驯服成滋养生命的血脉。</p><p class="ql-block">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在裂痕中看见光芒</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入口的时钟永远停在14:28分。废墟中变形的钢筋、散落的书包让我窒息,直到“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出现——他被救出时躺在担架上,用骨折的手向解放军敬礼。另一个展柜里,“可乐男孩”薛枭的采访视频循环播放:他埋在瓦砾下80小时,获救后第一句话是“要冰可乐”,如今他成了可乐博物馆馆长。默哀时,我攥紧鲜花,突然读懂墙上那句“告别伤痛,生者坚毅”。原来最深的裂痕,也能透进人性的光。</p><p class="ql-block">锦里古街:舌尖跳动的烟火成都 </p><p class="ql-block">刚踏进红灯笼高挂的街口,辛辣香气就钻进鼻腔。龙须糖师傅把金黄的糖浆拉成细丝,裹上豆粉后像雪白的蚕茧;三大炮的糯米团“砰砰”砸进芝麻粉里,震得竹簸箕直颤。最难忘“伤心凉粉”——豌豆粉浇上红油,一口呛出眼泪,隔壁桌的姐姐却笑着说:“辣到流泪才叫痛快!” 转角遇见卖蜀绣的铺子,蓝底丝巾上荷花含露,绣娘指尖翻飞如蝶。原来成都的魂,藏在热气腾腾的市井烟火中。</p> <p class="ql-block"> 40班刘尚恩</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水与映秀的泪 跨越千年的生存启示。 </p><p class="ql-block">都江堰蕴含着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岷江洪水肆虐,蜀地旱涝交加。李冰父子奉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信念,以火烧玉垒山开凿宝瓶口,用竹笼卵石筑成鱼嘴分水堤。没有钢筋水泥的强硬,却借自然之势分流控沙,让狂野的岷江化作滋养成都平原的血脉。从此,“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诞生,至今仍灌溉着千里沃野,哺育巴蜀文明。余秋雨说它“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因它教会人类:真正的力量不是征服,而是与天地共舞的谦卑。 </p><p class="ql-block">映秀蕴含着瓦砾中开出的生命之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将映秀镇撕成碎片。漩口中学的汉白玉钟表永远凝固在灾难瞬间,五层教学楼轰然塌陷,地底深埋着未及逃生的少年课本。渔子溪山头的“万人坑”埋葬六千亡灵,石灰覆盖的尸骸层叠如山,无声诉说着自然的暴戾。然而在这片废墟上,生者以惊人的坚韧站立:卖水果的妇人失去父母儿女,却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经营;志愿者流着泪为打麻将的老人倒茶,最终被他们的乐观治愈。“活着,是命运的恩赐”——灾民的话如刀刻入骨。 </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清水与映秀的断壁,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 李冰的竹笼承载着“预防”的智慧——尊重规律、未雨绸缪,将灾难化解于无形;而映秀的重建则彰显着“重生”的勇气——直面创痛、珍视当下,于绝境中重燃星火。 </p><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宝瓶口清澈的江畔,触摸漩口中学裂开的墙体,终于懂得:人类文明从非凌驾自然之上,而是在它永恒的脉搏中,以智慧织就韧性,以泪水浇灌希望。正如那位映秀母亲所言:“活一秒,就开心一秒”——这或许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 40班黄浩均</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水是驯服的。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控制水量,两千年来,这水利工程始终守护着成都平原。站在伏龙观前,看江水顺从地分流,我不禁感叹古人智慧之深远——他们不试图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了与之共舞。</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汽车驶入映秀镇,另一种水的记忆扑面而来。漩口中学的废墟前,永远停驻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时钟,无声地诉说着水的另一副面孔。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最终决堤,带来了二次伤害。在纪念馆里,扭曲的钢筋、压扁的课桌、幸存者的照片,都在提醒我们自然的无常与人类的脆弱。</p><p class="ql-block">两个相距不远的地方,呈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图景。都江堰告诉我们,理解自然的规律,便能获得长久的安宁;映秀的伤痕则警示我们,傲慢与忽视终将招致灾难。离开展馆时,夕阳正斜照在重建的民居上,新栽的树苗已抽出嫩枝。人类终究要在敬畏与进取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 40班杨诗彧</p><p class="ql-block">站在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上,我抚摸着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块。这些看似沉默的石头,却诉说着两千年来守护成都平原的故事。李冰父子用智慧驯服了岷江的狂放,让"天府之国"的美誉流传至今。但当我走进汶川地震遗址,看到倒塌的校舍和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时钟,另一种震撼击中了我。</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展示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而地震遗址则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在漩口中学遗址前,倾斜的教学楼像被巨人推了一把,裸露的钢筋如同伤口。我忽然明白,人类既不能狂妄地想要征服自然,也不该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初二的我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与脚下这片土地相处?都江堰告诉我们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而抗震建筑技术的发展则展现了人类应对灾害的智慧。离开时,我带走了一块小小的鹅卵石,它既见证了都江堰的千年安宁,也经历了那场惊天动地的震动。这或许就是四川给我的启示:生命如石,既要有承受冲击的坚韧,也要保持与大地对话的谦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