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餐一碗二细牛肉面</p> <p class="ql-block">吃好饭后於9:30出发!</p> <p class="ql-block">一路从西固西边的河口出发,沿着兰州海关客栈附近, 在109国道旁边, 靠近北滨河路--109国道路口</p> <p class="ql-block">海拔2306米</p> <p class="ql-block">快到日月山风景区前的海拔高度</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西倒一级公路,倒淌水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倒淌河是青海省湟源县与共和县交界处的相邻景点,位于青海湖东南部。日月山海拔3520米,是我国内外流区域、季风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素有“西海屏风”之称。倒淌河距日月山40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镇,重庆小面边上吃饭,野黄蘑菇炒毛牛肉,蘑菇鲜嫩,牛肉也滑嫩,好吃。在内地很难吃到。</p> <p class="ql-block">倒淌河景区</p><p class="ql-block">所有河水向东流,唯有倒淌河水向西流。因河水西流入青海湖得名,地质成因与两亿年前地壳运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文成公主思念家乡的泪水化作的河流,河水自东向西倒流,非常神奇!</p> <p class="ql-block">吃好饭返回原路到收费站向南,倒淌河距日月山4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海拔3520米,是我国内外流区域、季风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素有“西海屏风”之称</p> <p class="ql-block">进入日月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东侧是青海的农业区,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体两侧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日月山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山体呈现红色,故古代被称为“赤岭”。</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自古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即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p> <p class="ql-block">唐代开辟的“唐蕃古道”更是由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贯穿海南州腹地。日月山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等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日山和月山上各修建了两座亭子,分别叫日亭和月亭,经幡飘舞的亭子里面用碑文和壁画记录了公主入藏时的种种情景。山上是无数藏人用虔诚和信仰堆起的玛尼堆,石堆上插满了盘树虬枝。山下是文成公主庙,矗立着巍峨的文成公主汉白玉雕像。藏歌悠悠,牛羊如云,无数经幡和高昂的藏歌迎着日光漠风飘扬,表达出一代又一代人们对那美丽灵魂的深深崇敬。</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p> <p class="ql-block">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p> <p class="ql-block">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p> <p class="ql-block">穿过日月山坊,是当年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走的道,叫唐蕃古道。</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广场上,竖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这是文成公主站在呼呼的山风中最后一次流泪回望故乡的地方。文成公主,一个柔弱的少女,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民族团结的沉重担子,凄苦远嫁。站在这里,幻望公主远去的背影,不能不令人对她肃然起敬。令人欣慰的是,据说文成公主与比她大9岁的松赞干布一见钟情,松赞干布也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了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这就是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p> <p class="ql-block">公元638年的唐贞观15年正月,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护送着一位美丽的公主走过日月山口,日月山便从此闪亮在中国人伫望公主远去的心海,守望着无尽的苍凉和沉甸甸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的日月山不叫日月山,叫做赤岭,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因远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这座海拔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因其太小而不值一提。她在群山环绕中透出一个隘口,让骑马行走的民族便利地穿越青藏高原,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中原和吐蕃封建王国的使者必须在此换乘对方的马方可踏入异域土地。穿越青海远嫁西藏,从古都长安出发的文成公主必然要沿着这条祖先拓展的古道,走向遥远的西部,让守望高原的日月山,迎来这铭心刻骨的历史感动。“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就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就像“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天涯海角,漫漫的远嫁之路,必然要有这么一处分手告别的苍凉之地。</p><p class="ql-block">为送别我们的公主,日月山便被赋予了这凝重的阳关情结。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在山上支起了帐篷,在故乡做最后一梦,伫望故乡最后一眼。她站在山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临行前父皇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没想到镜中出现的却是长安繁华的景色,令她离愁倍增。公主悲喜交加,泪如泉涌。想到自己远嫁和亲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今天的日月二山。两山隔山相望,唇齿相依,如情侣,如父女,其情其景,无不动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的公主,今天我们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名与形相符,情与痛相增。为了中原这片风雨飘摇土地的万年长存,为了维持帝王的万古基业,面对一个又一个觊觎中原的匈奴、吐蕃、蒙古发起的连年战乱,守着“女婿不打丈人”的平民认识,守着异域和亲的婚姻胜过十万雄兵的历史高度,早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就采取了最简便最温情的和亲政策,民女出身的宫女王昭君就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在这点上,文成公主不是第一个。但是作为皇族血统高贵的她,完全可以凭高贵的出身和绝世的美貌嫁给王公大臣,过上平静而富贵的生活,免去远嫁之凄苦。</p><p class="ql-block">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她放弃她应该享受的一切幸福,用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华夏民族万年大团结的沉重担子。沉重的历史,和平的责任,我们非要用牺牲一个女人的爱情和幸福来换取,作为男人,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站在日月山上,热泪盈眶伫望公主远去的背影,跪拜这位伟大的女性。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山更清,草更绿,朝拜的游人如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