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采于腊子口的岩石</b></p> <p class="ql-block"><b> 窗台上的几盆植物在阳光下舒展着身姿,那株仙人掌挺拔而立,叶片尖锐却透着坚韧的绿意,像是从高原风沙中走出的守卫者。它身旁的几株小型多肉植物则显得温顺而可爱,仿佛是它守护下的小精灵。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温暖而明亮,将整个窗台映照得生机盎然。远处的建筑和树木在窗外若隐若现,仿佛是腊子口那片土地上熟悉的风景,让人不禁想起山间小道与林间晨雾的清晨。</b></p> <p class="ql-block"><b> 窗台上的盆栽中,仙人掌依旧挺拔,几株多肉植物围绕在它周围,形成一个小小的绿意世界。盆中一块石头格外显眼,上面刻着“腊子口 扎尕那 2025”,像是从那片高原地带捎来的信物,带着山风的气息和溪水的清凉。阳光比昨日更盛,洒在植物上,影子投在窗台,清晰而有力。窗外的建筑和车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朗,仿佛与远方的扎尕那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一个在城市角落,一个在高原深处,却都共享着这片阳光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阳光下,植物静静生长,石头静静守望,而我在这窗台前,仿佛也听见了腊子口的风声与扎尕那的溪流。</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腊子口的红色记忆:一次穿越时空的红军长征缅怀</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6月,我踏上了甘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当汽车蜿蜒驶向腊子口时,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这座被称为"天险"的隘口,曾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而今天,它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仿佛一位沉默的老兵,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站在腊子口狭窄的隘道前,我仿佛听见了八十年前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两侧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中间仅容一骑通过的小路,当年竟被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强行撕开了一条胜利之路。我蹲下身,从地上栋拾了两块红色的岩石——它们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赤色,宛如红军烈士洒下的热血。这颜色太过熟悉,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轻的生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倒下时,是否也凝望着同样的天空?</b></p><p class="ql-block"><b> 我将这两块岩石带回,特意标注了"<腊子口>2025.6"的字样,郑重地摆放在家中的花盆里。每当清晨的阳光洒落,那抹红色便格外醒目,仿佛一面猎猎作响的红军旗帜在微风中飘扬。有时闭上眼睛,我似乎能听见冲锋号的声音,能看见战士们前赴后继的身影。这声音与景象,与我们当下平静的生活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七个大字,此刻在我心中有了更沉甸甸的分量。我们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奢侈。那两块红色岩石不仅是一件纪念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一代人应当铭记的历史责任。</b></p><p class="ql-block"><b> 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我时常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遗产?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两块岩石中——它们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当我们享受幸福生活时,请别忘了,这安宁的背后,是腊子口隘口上那些永远年轻的面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