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邓银海会长,接待了福州市道文化参访团石信淮道长一行,邓会长带领参访团拜谒了圣哲老子,并讲解了唐定本《道德经》和楼观台的历史渊源,参观了现存的历史遗迹和碑石文化,团员们被楼观台道文化的厚重历史深深吸引,赞叹不已。随后还参观了赵公明财神祖庙和道教全真祖庭万寿重阳宫。老子所著《道德经》,不仅是中华文化“道”与“德”的集大成者,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文化之魂。这部仅五千言的经典,以极简的文字凝练了古人对宇宙、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贯通古今的智慧源泉。明太祖朱元璋在历代帝王中对《道德经》给予了极高评价和深刻阐释。其所作《御注道德经》明确赞誉道德经为:'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这充分表明朱元璋在历代君主中对《道德经》治国修身智慧的推崇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堪称杰出代表之一。其注解更是摒弃了术数迷信,着重阐释其治国理政的实用价值,在帝王注解中独树一帜。不仅如此,其子永乐皇帝朱棣更是下令倾全国之力大规模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包括著名的金顶)。这一浩大工程不仅是出于其个人信仰(供奉玄天上帝),也客观上极大地彰显了皇室对道教的高度尊崇,有力地推动了以《道德经》思想为根基的道教文化在明初的广泛传播和兴盛。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老子的思想突破了时代局限,使《道德经》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也跻身世界哲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文字简洁却意境深邃,诸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理念,历经两千余年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认知与行为方式。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法则,顺应自然而非强行干预,方能达到和谐之境。这一理念映射到个人修身层面,便是倡导人应摒弃过度的欲望与执念,回归本真的自我。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修身的至高境界在于像水一样柔和包容,在顺应自然中实现内在的平衡。在“齐家”维度,《道德经》强调“不言之教”。家庭的和谐并非依赖严苛的规训,而是源于长辈以身作则的示范。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家庭亦需避免过度干预,给予成员自主成长的空间,以包容与理解维系亲情的纽带,这与现代家庭倡导的平等、尊重理念不谋而合。“治国”层面的“无为而治”,并非指消极不作为,而是强调管理者需摒弃主观臆断,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社会自身的活力自然迸发,这一思想对现代管理与社会治理仍有重要启示——真正高效的治理,在于建立合理的规则框架,而非事无巨细的控制。 而“平天下”的智慧,则体现在《道德经》对“和”的追求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倡导以包容化解冲突,以平衡实现共赢。这种理念为当代世界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然而,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结合,并非易事。它要求研究者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能穿透文字表象把握思想内核;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经典与当代问题的连接点;更需要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刻的理解与敬畏,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解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智慧如同一剂良方:它提醒人们在追逐外在成就时不忘内省修身,在强调竞争的同时珍视和谐包容,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这部承载着中华根魂的经典,正以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持续为当代人提供着安身立命、处世行事的智慧指引。邓银海 2025年7月15日于终南山古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