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p><p class="ql-block">今天,慈南老师开了一科新的课程,是对历代写意画大师笔法墨法临创转换深入探讨,研究学习,赏析的课。</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第一堂,老师从吴门画派的陈淳讲起。陈淳,(陈道复)明代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师从文徵明,文徵明师从沈周。</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还要分别从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黄慎、徐渭、李苦禅,八大…等大师那里给我们发掘输送绘画营养。</p><p class="ql-block">以前读到大师级的作品不会欣赏,还隐隐约约质疑哪块好?理解不出来,今天老师系统的给我们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为我打开了一扇欣赏古人古画,品读大师创作的笔墨细节,学习高峰时段一幅幅优秀有影响力的作品的一扇窗。</p><p class="ql-block">原来在生活给我们的每一道皱褶、疑惑里,都藏着光的种子!我们带着浓厚的求知欲,用微笑去熨平它,用热爱浇灌它,用坚持去理解它,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自己被开阔的心胸里长出希望之树,那时我一定对自己说:学习值得,画画值得,人间值得!❤️❤️❤️</p> <p class="ql-block">真实的秋蜀葵,芙蓉花</p> <p class="ql-block">陈淳笔下的芙蓉花、黄蜀葵花</p> <p class="ql-block">荷花</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p> <p class="ql-block">萱草花</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陈淳(陈道复)</p><p class="ql-block">从网上查到的陈淳作品</p><p class="ql-block">陈淳:(1483—154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现存的陈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馆收藏,民间甚少得见。 陈淳是个十足的“富二代”,陈淳自小生活环境优渥,一直到而立之年都在以文征明为核心的苏州精英圈子里受熏陶教育, 对做官也没什么兴趣,淡于仕途,流连诗酒临泉。因此他的画悠然意远,潇洒自得,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出尘气度。</p><p class="ql-block">陈淳的花鸟画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情境和生趣,画幅不大,但神动有趣,耐人寻味。陈淳把文人画的平淡素雅表现到了极致, 一生所作的写意花鸟画,始终交替运用纯水墨与浅设色两大类。</p><p class="ql-block">他的淡彩作品,水墨八九分,而色彩只有一二分,且是单层罩上。多是一花半叶,淡墨欹毫,以剪裁取胜,尤其是长卷和册页中的物象,虽是一枝半叶,画意却没有“残缺”的感觉,反而是“一花一世界”。 陈淳是画史上称之为“吴门画派”中的一员,然而他在绘画上能超越其师文徵明,不受文派主体画风的羁束,在花鸟和山水画领域俱能另辟蹊径,别成新调。就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称得上是“吴派”中仅次于沈周和文徵明的第三号人物。</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慈南老师为我们做的课件</p><p class="ql-block">家学渊源与师承影响</p><p class="ql-block">出身官宦文人世家。13岁从师文徵明</p> <p class="ql-block">笔法风格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中年父亲去世,性格巨变,书法创作转为以草书为主</p> <p class="ql-block">绘画技法借鉴</p><p class="ql-block">陈道复吴门画派的重要成员,受影响重视笔墨情趣,继承吴派绘画艺术精髓 。绘画构图“简”,“散”,“逸”</p> <p class="ql-block">受元代绘画的启示强调“以书入画”</p> <p class="ql-block">草书笔法的写意性转化</p><p class="ql-block">草书连笔的节奏韵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书法画结构提炼</p><p class="ql-block">将草书符号化特征融入绘画,实现“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象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简笔造型的意向提炼</p><p class="ql-block">减笔勾勒的概括性</p> <p class="ql-block">符号化点厾技法</p> <p class="ql-block">游戏笔墨的漫兴创作</p> <p class="ql-block">诗书画的笔意互通</p> <p class="ql-block">对后世绘画风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的艺术革新</p> <p class="ql-block">对文人画发展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书法与绘画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第二讲八大山人(朱耷)2024.4.27</p><p class="ql-block">大师八大山人通讲</p><p class="ql-block">朱耷 [zhū dā] 明末清初画家</p><p class="ql-block">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䥅(音“欠”,上林下金),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遗民。</p><p class="ql-block">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住南昌青云圃(今“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朱耷)作为明末清初的水墨写意画宗师,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开创大写意画风,奠定后世写意传统</p><p class="ql-block">笔墨简练与意境空灵:八大山人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形象,如《荷石水禽图》中寥寥数笔表现孤鸟白眼向天的神态,形成“笔简意繁”的风格,直接影响清代扬州八怪及近代齐白石、吴昌硕等画家。</p><p class="ql-block">水墨大写意的推广:他惜墨如金,画面留白多,赋予作品禅意与空灵感,成为后世大写意花鸟画的典范。潘天寿称其为“清代大写派之泰斗”。</p><p class="ql-block">2. 书画交融的艺术实践</p><p class="ql-block">以书入画:八大山人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如晚年作品《河上花图卷》中线条凝练圆润,兼具黄庭坚书法的奇崛与董其昌山水的疏旷。</p><p class="ql-block">以画入书:其书法亦充满画意,如签押中隐含“三月十九”(明朝灭亡日)的符号,情感表达深刻。黄宾虹认为其书法成就甚至高于绘画。</p><p class="ql-block">3. 孤傲精神与遗民情感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人格化的艺术表达:作品中的怪鸟、残荷等形象,既是对家国沦亡的愤懑,也成为后世文人表达独立精神的符号。齐白石曾感叹“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p><p class="ql-block">禅意与超脱:其画作中的空寂感(如山水留白)被现代艺术视为“无声之美”的典范,启发人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p><p class="ql-block">4. 对近现代画家的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与张大千: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继承八大的简练,张大千则借鉴其构图奇险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的评价:认为八大山人“笔简而劲,无犷悍之气”,其艺术法则成为后世创作的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总结:八大山人通过独特的笔墨语言、书画融合的实践以及深刻的精神内涵,奠定了中国写意画的巅峰地位,其影响跨越400余年,至今仍被视为传统与创新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涛对八大山人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五墨六彩的哲学演变</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美学体系~~来自禅学与遗民精神</p><p class="ql-block">曹洞宗:修正自我清净之心,</p><p class="ql-block">临济宗:“生佛不二,无心无事”</p> <p class="ql-block">艺术史定位</p><p class="ql-block">何绍基对他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对当代艺术影响</p><p class="ql-block">一,形式语言与视觉符号</p><p class="ql-block">1极简构图与“少”的哲学</p><p class="ql-block">2.夸张造型与“奇”的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3.笔墨技法与“圆”的韵律</p><p class="ql-block">二,题材选择与文化隐喻</p><p class="ql-block">白眼动物</p><p class="ql-block">残山剩水</p><p class="ql-block">题诗于印章</p><p class="ql-block">禅宗意象与生命哲思</p><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纵向梳理从董其昌到石涛的笔墨演变,八大山人在这一脉络中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进行了突破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p><p class="ql-block">陈淳的写意花鸟,以突破工笔的束缚,追求“逸笔草草”的文人画风格,八大山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精神,以简练的笔墨表达物象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一天,老师在赏析课中介绍了潘天寿的作品,临时加到这里欣赏学习。潘天寿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三讲~李苦禅</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4日晚课</p><p class="ql-block">李苦禅笔墨技法体系研究</p><p class="ql-block">一,李苦禅笔墨技法渊源与理论根基,</p><p class="ql-block">李苦禅1899年生于山东高唐,他的名字来自于他的同学林一庐。李苦禅1923年,就拜齐白石为师,1930年,1946年分别在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南北两个重要的美院任教。</p><p class="ql-block">在文脉的继承与突破方面,他画法学徐渭。</p><p class="ql-block">苦禅老人有西画基础,把魏碑笔法入画,把速写融入大写意画中,他把山水画的三远法(深远,高远,平远)融入画花鸟 画中。如《盛夏图》竟有五层纵深。他将几何结构转化为水墨虚实块垒。</p><p class="ql-block">二,笔法墨法(笔主筋骨墨主形制)</p><p class="ql-block">把“以书入画”,实现“形,意,气”三重升华做到了极致,主张“不练书法,难以画写意”直至晚年,仍天天临习书法,所以他可挥大笔作画。他曾站在宣纸上,用大排刷做笔在三张丈二的纸上画画。苦禅老人认为“书至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p><p class="ql-block">墨法:善用泼墨、焦墨制造视觉张力,强调墨分五色。苦禅老人的摆墨法,破袈裟法,混墨法(一笔墨)竖墨横勾法、撞墨法、填墨法、破墨法</p><p class="ql-block">笔法:他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高山坠石,八大皴(斧劈皴,拖泥带水皴…)是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p><p class="ql-block">苦禅老人善于观察生活,画速写,并提倡将速写转化为笔墨。这种体验使作品生动化、形象化。</p><p class="ql-block">三,题材与构图的创新</p><p class="ql-block">写意符号的重塑:如鹰的方嘴方眼,鱼鹰的墨块叠加,创新点厾法的成功,黑白相间的构图转化为现代视觉张力,全景式的花鸟构图……技法体系的理论构建,大繁至大简,从有法到无法,有太极气韵的美学内核,京剧的以戏喻画,书法铸绘画的基本理论速写转化</p><p class="ql-block">四,研究价值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前接往圣,后开万代”为传统艺术时代的提供路径参考。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还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苦禅老人能做到跟同时代的人有不同之处足以证明对当代人的有启示。</p><p class="ql-block">五,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以“雄强补拙”为内核,用技法革新与理论构建并举,将大写意花鸟推向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培养了众多的艺术家。为中国大写意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也为当代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借鉴和丰富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是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字励公,山东高唐人,以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和融合中西的绘画理念著称。</p><p class="ql-block">生平概述</p><p class="ql-block">李苦禅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贫苦农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1919年赴北京求学,先后师从徐悲鸿学习西画(炭画与素描),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成为其首位入室弟子,并参与创立“吼虹画社”,探索中西绘画融合之路。他早年生活清贫,曾靠拉洋车维持生计,得名“苦禅”以喻其苦修艺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绘画风格:以大写意花鸟画见长,尤擅画鹰,作品如《群鹰图》《松鹰图》《盛夏图》等,笔墨雄健,气势磅礴,开创“笔简意繁”的境界。晚年常作巨幅通屏,如22平方米的《盛夏图》,融合山水画层次技法,拓展花鸟画空间表现。</p><p class="ql-block">理论主张:提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强调书法与绘画的互通性,形成朴雅浑厚的行草风格。</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历任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与构建中国画学科体系,培养大批艺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第四讲吴昌硕</p><p class="ql-block">我好几年前曾做过一篇关于吴昌硕梅花的美篇,那里收集了吴昌硕大量的梅花、菊花等作品, 现在详细介绍吴昌硕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是晚清民国时期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和“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作为“后海派”代表及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艺术成就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一,生平与地位</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初名俊,字昌硕,号缶庐、苦铁等,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他早年经历战乱流离,中年游学各地,晚年定居上海,以书画篆刻为业。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并与厉良玉、赵之谦共列“新浙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二,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1、绘画:以大写意花卉著称,融合金石书法笔意,作品如《牡丹图》《葡萄图》色彩浓烈,构图独特,开创“以书入画”风格,自称“能以作书之法作画”。</p><p class="ql-block">2、书法:尤擅石鼓文,篆书雄浑老辣,行草取法黄庭坚、王铎,晚年隶书兼具篆籀韵味。</p><p class="ql-block">3、篆刻:创厚刀钝刀法,融秦汉印、封泥于一体,主张“字体纯一,疏密有致”,被日本尊为“印圣”。</p><p class="ql-block">诗文:著有《缶庐集》,诗作才思敏捷,常题于画作,深化作品意境。</p><p class="ql-block">三,影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吴昌硕提携后辈不遗余力,齐白石、潘天寿、沙孟海等均受其指导。其艺术通过弟子及日本“六三园”传播,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及日本书画界影响显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堂赏析课,老师讲到苏东坡、刘海粟,这是苏东坡画的一幅名画</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从23~94岁十上黄山,留下许多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的四位大师讲完了,接下来第二部,三部……</p><p class="ql-block">我一定好好学,在提升对古人绘画理念的认识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和技巧,在这儿我会随时续加新的内容。让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快乐,健康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