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第二集 <p class="ql-block">吉金铸史帛书遗经山石留迹刀笔墨痕三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书以为媒史以为鉴寻迹览胜宅兹中国万代承芳华</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将延续第一季的成功经验,以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托,通过现代化视听手段生动讲好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书法故事,进一步深化书法与教育的融合,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书法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们或刻于甲骨,或书于竹帛,或镂于金石,或琢于盘盂,而从诞生之时书法就充满了力量。走龙蛇立筯骨,铁画银钩,入木三分,因为它顺应自然合于天道,更因为它饱含着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奔涌磅礴浩然万钧。</p> <p class="ql-block">全场书友以独属于《中国书法大会》的方式,共同书写“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开启本季第二集的书法之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出</span>自《易传》,意思是要想不断创新有所增益,唯有与时代同行,这正是中华文化不断向前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周虽旧邦其命维新</p><p class="ql-block">钟鼎篆籀吉金铸史</p><p class="ql-block">立言不朽传遗后世</p><p class="ql-block">何以为尊是以中国</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周原遗址</p><p class="ql-block">周原遗址位于岐山南侧、渭河北侧,海拔900米,东西长7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遗址保护范围占地约48.2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约33平方千米22,出土有大量占卜甲骨与珍贵青铜器。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在全国西周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已出土文物数量最多且精品最多,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具有重要考古学术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周原遗址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涵盖酒器、水器、食器、乐器、炊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等大类,器形之大、造型之美、重器之多世所罕见,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周原出土青铜器一半以上有铭文,且多长篇巨制,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铭文多达497字的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散氏盘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割让的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把青铜器上的文字放大,这些笔画如山脉横亘于大地,如河流撕裂开平原;笔画里镕铸着西周王朝对礼乐文明的理解,隐藏着对理想中国的追寻,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簋 和尊 墙盘</p> <p class="ql-block">讲述人徐天进:这些青铜器出自于大周原,这上面的文字对于我们民族记忆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在广袤的土地上竖立起旗帜,以召集众人发布命令,便是甲骨文金文里的“中”字;用兵戈护卫国土,这就是“国”字;这是“中国”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文字中,它铭铸于何尊底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五年)的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记录了周成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并称此地为“天下的中心”的历史事件,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何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造型浑厚庄重,腹饰高浮雕兽面纹,体侧有四道扉棱装饰。其铭文提及周成王迁都洛邑的决策过程,与《尚书》《洛诰》等文献记载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 </p><p class="ql-block">该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其铭文不仅记载了迁都事件,还反映了周代礼制与政治体系,是研究古代青铜器断代的关键依据。</p> <p class="ql-block">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这是何尊铭文的核心内容。这里的“中国”一词,指的是洛邑地区,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将“中国”二字用于指称国家政治中心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何尊铭文共122字,记述了周成王对贵族子弟们的一次训诰。“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个“中”特别重要,《史记·周本纪》“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东南西北四方进贡距离是一样的,因为它(都城)在天下之中。择天下之中治理臣民,这是一个初生王朝的雄心,它被永久的留在了何尊之上。</p> <p class="ql-block">与之相匹配的是它的书风,有列无行字形大小不一,活泼自由生机勃勃。很重要的特点:一个笔画里有粗有细,甚至有的有波磔,它就有了生动的一面。朝气蓬勃的时代,被高度抽象地凝固在何尊的书风之中!“中国”二字所蕴含的豪情与壮志,也成了文化的基因,它使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仍能感受到何尊的书法之美。</p> <p class="ql-block">墙盘是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重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因铭文记载西周七代君王功绩及微氏家族六代历史而成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墙盘(又称史墙盘)铸造于西周共王时期,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盘腹饰垂冠分尾凤鸟纹,是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典型形制。其双耳设计及圈足折边工艺展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盘内284字铭文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记载文王至恭王七代周王的治国功绩,后半部分追溯微氏家族六代族史,填补了《史记》未载的西周贵族世系空白。墙盘铭文先述国后记家,这真实反映出西周中期先祖们对社会制度的追寻,对礼乐文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铭文记载的周王世系与《史记·周本纪》高度吻合,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铭文采用西周标准金文,字体整齐划一,笔势流畅圆劲,章法疏朗有致,被誉为西周金文书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墙盘铭文它是来自西周的信使,让我们窥见了西周先祖的“秩序精神”。从(字)形和文可以看到自由的一种状态,何尊如果是一个王朝的青年状态,墙盘则是一个中年状态,安静平和,跟制度的规范是同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风与思想一同变化,墙盘铭文排列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势流畅,展现出强烈的秩序美感,把铭文放大之后,可以看见笔画和笔画之间有上下叠压关系,跟书写一样有先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西周时期的古文字得以再现,上下、交叉、叠压,在笔画的关系中仿佛可以透视出西周时期的书写顺序,而我们也许正延续着他们的笔触,进行着今天的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㝬簋又称胡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span style="font-size:18px;">器身饰窃曲纹与饕餮纹,方形底座与圆形簋身体现"天圆地方"思想,腹底铭文12行124字铭文记载周厉王十二年祭祀祖先事宜。</span>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㝬簋内底铸铭文124字,制作于厉王十二年。是周原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㝬簋铭文书风不同于何尊铭文的自由排列与墙盘铭文的秩序之美,㝬簋铭文更加规范,有意体现“王者之风”,篇章行列讲究整齐的形式美,但细节仍然追求精致的变化,为了避免相同学的雷同书写,则以增减部首的方式予以体现,铭文中多次出现的“朕”字,呈左右手相向的拱奉之形是突出“王者之风”的修饰方法;“王”字下端微有肥笔,可能是斧钺的象形,代表着尊贵的王权。</p> <p class="ql-block">㝬簋铭文是西周金文成熟形态之一,它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周人的统一意志,和对礼乐精神的理解。西周先祖把袓先的德行熔铸于篇章,把对社会秩序的追寻、对美的理解浇铸于文字。书法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的审美选择,最终成为了文明留给我们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龙洋:关于周原,《诗经·大雅·緜》中记载:“周原膴膴,菫荼如饴”,这里山川秀丽土地丰美,三千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就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今天的周原是中国考古学圣地。</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丛文俊(吉林大学教授):(周原为什么出土这么多青铜器呢?)先说周原的历史背景,周人起家很早,始祖后稷善于农业生产,太王古公亶父率着族人越过梁山到了岐山脚下,与姜姓女子结合,周人姫姓是黄帝之后,姜姓女子是炎帝之后,炎黄合作正式开始,周人从此强大;周原既是他的根据地,又是向外拓展的始发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平王东迁,很多青铜器就埋在地下窖藏,所以以宝鸡为中心发现了很多窖藏。整个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已经超出了2000多件,非常了不起。</p><p class="ql-block">龙洋:有一种说法:国内外博物馆所藏青铜器都出自周原,而且大多上面都带铭文而且还是长篇巨制,非常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丛教授:是的。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确实令人震撼。周原是周人的故地,有很多窖藏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平王东迁以后,秦人有机会东进,周秦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得以传承,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史上,不了解周秦一系文字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书法而言就是不知道源和流。今天看到的青铜器正好是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何尊和㝬簋是有120多个字,墙盘284个字,这个在青铜器中都是非常珍贵的,它记录下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周原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所以周原所在的陕西宝鸡有着“青铜器之乡”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礼器,自然提到了礼乐文明了,请蒙老师讲一讲。</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铜器就是礼乐文明的载体,周朝人使用青铜器的范围比商朝人大很多,商朝人尊鬼神在祭祀时使用,而周朝人把它贯穿到人生和社会的全过程,朝会、宴飨的时候使用,各种各样的仪轨之中都使用到青铜器;还有商朝青铜器上也有文字但字数少,周人青铜器使用范围广,记载的事也多,经常说的“吉金铸史”嘛。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穿透历史烽烟,而当时的青铜器色泽鲜艳金灿灿的,如此漂亮的东西铸造什么呢,比方说发动一场战争,对祖先有一种表达,到后来契约都可以铸造到青铜器上面,文字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蒙曼:特别感慨的是,周朝的青铜器上经常铸造七个字“子子孙孙永宝用”,就是希望把这个东西传递下来,子子孙孙用着这些东西,看着写在上面的内容,把精神传承下去。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们都接受着周朝礼乐文明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古人将文字刻于甲骨,铸于青铜,留于山石,似乎很少能见到古人书写的印记。但史料证明,早期的中国书法从未离开过笔墨书写的主流,商王用甲骨与神灵对话,先写后刻,留下了大量甲骨文遗存,在现存商代的甲骨、玉器、陶片上还能看到当时残存的墨迹,锋芒皆备开合有度,虽然历经三千多年留存数量极少,却能够反映商朝人的书写能力。</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诸侯会盟,他们将誓约写在玉版或石版上,这些“盟书”以毛笔书写,字迹有的是朱红色,有的呈现墨色,快速流畅的行笔、强弱变化的节奏,成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书法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文字和书写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烙印,楚地泽国孕育了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楚人就别出心裁地在薄如蝉翼的丝帛上写下娟秀小字,在楚简上更是将自由洒脱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而秦简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睡虎地秦简中法律小吏“喜”用1155个竹简4万多个工整匀称的字,记录下了从战国到秦代初期的法律,小篆夹杂着古隶,书写已经变得更加日常,这一时期出土的毛笔和松烟墨也从侧面印证了古人笔墨书写的传统。</p><p class="ql-block">这些笔刀墨痕跨越千年,展现了早期书法的魅力,期待着后人的遐想与解读!</p> <p class="ql-block">龙洋:“吉金”铸字,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金文”。</p> <p class="ql-block">点评嘉宾陈志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青铜器铭文是书法史上的大事,又称为“金文”,这一段时期都是大篆。</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到底这些字是怎么出现的,是刻的、浇铸的,是用的什么工艺方法呢?</p><p class="ql-block">陈志平:铭文一般都是先写后刻浇铸而成,也有铸成后再用刀刻上去的,不管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善书者,事先用毛笔写出底稿然后再刻。</p><p class="ql-block">龙洋:这就是说早期书法,不管以哪种形式存在,手书都是根本。</p><p class="ql-block">龙洋:对于古人来说,铸造铭文很难;对于今人来说,识读铭文也不易。大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吗?</p><p class="ql-block">陈志平:小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官方文字,后来称为“玉箸篆”,像筷子粗细是一样的;大篆更加生动,在书法史上成为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大篆小篆得从书法和历史两方面看。第一是讲书法,何尊铭文是早期原始一点书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折笔画非常生硬,还有很丰厚的肥笔,看到这些笔画就知道是商遗民的作品;</span>第二是何尊里面第一次提到“中国”字样被视为极品,铭文讲成王初迁成周的时候,在宗庙里先诫家族的年轻人也叫“宗小子”,文王创业的艰难,再叙述功德,说到了周武王选定成周作为丰京镐亲东边的屏障,就选“宅兹中国”。</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墙盘有284个字,是铭文比较长的一篇,记载的是西周恭王时期一个叫“墙”的史官,叙述几代来到周原跟随周王创业的故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服侍周王继续努力的愿望。铭文行列清楚,秩序特别强。周西王时期有位太史叫“史籀”的,对之前的早期文字进行了一些改造,规范了曲和直、粗和细,是早期书法史用笔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蒙曼:㝬簋的器形漂亮,<span style="font-size:18px;">㝬簋和鼎配合,鼎盛肉簋盛粮食。㝬簋上圆下</span>方,耳朵凌空飞翔之势,而且是在60公斤的重器上,所以非常漂亮。何尊和墙盘都很棒,但都是臣子,而㝬簋是天子的,㝬是周厉王,在历史的记忆里不是个好人,但他在这里写的是我也要遵从先祖的遗志,也要努力地选贤举能,也是要勤奋工作,但我们还要听其言观其行,所以真的有时候知易行难。</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丛老师您结合这三件重器,给我们讲讲怎么去鉴赏大篆之美。</p><p class="ql-block">丛文俊:“礼者,天地之序也”,它表现的是要有和谐感、秩序感;书法也是这样。隶、楷、行、草节奏都是突变的,而大篆一直是平稳的,很重要的是它的字口给人的线条、质感绝对是想象不出来的,那种坚硬我们用毛笔说什么也写不出来,要用心去感受它;其次就是它的“图案化”,墙盘标志着大篆已经进入图案化发展阶段,比如偏旁的数量、位置、具体写法已经开始固定,越往后越明显;比如它严格的左右对称,或者某一种线条的写法整篇都这样写。所以,欣赏大篆就是从开始的自然发展,到后来完全向秩序方面倾斜,周人日益增长的人文精神、礼乐文化逐渐深入人心,秩序、规范、法度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书法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正体书法的主体,并且影响到䓍书和行书。</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说起来文字、文学和艺术向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篆书不仅对于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影响到了很多其他的艺术领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进入互动环节,共同沉浸式漫步博大精深的青铜世界。</p><p class="ql-block">本轮互动选取两位书友,每人各答两题。</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书友是来自湖北武汉的曾诚</p><p class="ql-block">题目是根据金文找出对应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书友是来自陕西西安的张景毅</p><p class="ql-block">题目是根据金文找出对应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被迷惑,对改错。</p> <p class="ql-block">全场书友共同临写大篆</p><p class="ql-block">墙盘铭文(局部)</p> <p class="ql-block">龙洋:练大篆能习得什么样的技能?</p><p class="ql-block">丛文俊:“篆”的意是图案纹样,最早是如何去刻,后来代表写,借用它来代表书体。仔细看它是从象形过来之后,有明显的美化图案化的特征,所以大篆笔法首先要讲字形结体也叫字法,这一点要特别关注。</p><p class="ql-block">龙洋:丛教授现场书友临写的墙盘铭文讲了什么内容?</p><p class="ql-block">丛文俊:“曰古文王”一开始讲,之后再讲“圉武王,遹征四方”,过去周人是仰睑看商人的,在金文中,周人屡屡称“大国殷”</p><p class="ql-block">“大邦殷”,称自己“小国周”“小邦周”,要想写好大篆,图案化和曲线美是最关键的东西,现在看它的曲线美都很短,春秋以后发生更大变化,“S”曲线出现了,墙盘更应该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秩序精神。</p> <p class="ql-block">临写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洒脱古拙旷达适意</p><p class="ql-block">大汉雄风犹拂面</p><p class="ql-block">纤筋见骨沉着遒健</p><p class="ql-block">正道一统归毫端</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书法作品:马王堆帛书</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p><p class="ql-block">黄褐色绢帛书字体在篆隶之间,内容涵盖五十多种古人典籍,共计13万多字,抄写年代大致在秦统一六国至汉文帝十二年间,时间横跨半个多世纪,这段时间正处于书法史最重要的时期。在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隶书的方笔、折笔和典型的波挑都己出现,汉字的用笔更加丰富,隶书的字形结构从早期的修长婉转,逐渐变得宽博舒展,这就是篆书向隶书演变,史称“隶变”。同时,在马王堆的丝织物里,还发现了以“安乐如意”为代表的吉语,这种真挚的祝福穿越时空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舞蹈《安乐如意》</p><p class="ql-block">舞蹈演员用优美的形体生动演绎《安》《乐》《如》《意》</p> <p class="ql-block">安</p> <p class="ql-block">如</p> <p class="ql-block">安</p> <p class="ql-block">乐</p> <p class="ql-block">如</p> <p class="ql-block">意</p> <p class="ql-block">龙洋:说到马王堆汉墓,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辛追夫人,还会想到震惊世界的素纱禪衣和“T”形帛画。说到帛书,那又是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帛书是按照书写材料命名,最早的帛书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子弹库帛书,收的字很多,非常精彩的楚国手写体。现在又见到了汉帛书,字数远远超过了楚帛书,平日穿的衣服没有那么薄,质地柔软密,可以折成很小还透明,是很难织的,今天的绢又厚又硬,完全写不出来那种感觉,看到原件后我就尝试用绢去模仿它,不行,我的字比他写得大,达不到它那种精细的程度,《相马经》半厘米大的字居然写得非常精彩,没有一笔搅和在一起,笔墨沉着,两千多年过去了,看着跟新写的一样,这种材料我们今天没有机会再使用了,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马王堆帛书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医学、军事各个方面,有各种门类,主要是道家类的文献为主。帛是特殊的材料,因为抄书上面特殊字体的写法对书法史有影响,现在作为书法研究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蒙曼:其实帛书也好帛画也好,整个马王堆汉墓反映汉代整体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活动。辛追夫人怎么就能成为保存完好的湿尸,本身就是有学问的,(龙洋:因为它是地下16米,已经过了地下水的位置,绝对的封闭环境,而且用白膏泥封住之后,还压了5000公斤的木炭,所以吸湿又防腐,达到衡温衡湿隔绝的环境)。说到帛画也是很有意思的,“T”形帛画是一个升天图,是三部分,上边那部分是金乌玉兔蟾蜍代表天界,中间是接受祭祀升天的墓主人,下面三赤身裸体的巨人是地下世界。还有这些帛书,楚文化真是不得了,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跟现在《老子》非常不一样,现在是《道德经》,那个就是《德道经》,对比下来有700多处不一样的地方,让意思完全改变的有160多处,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现在的“大器晚成”在那里就是“大器免成”,意思是若真的是大器的话不需要加工,要是雕琢成的就没有那样大了,这是很大的不同。当时民间社会需要什么它就有什么,比如《相马经》,《五十二病方》,整个汉朝的生活、观念、生死等秩序都在帛书里有所展现。今天说书法,篆书向隶书逐渐过渡的特征也表现出来了。所以“地不爱宝”,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相结合,是特别了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T”形帛画</p> <p class="ql-block">龙洋:请专业老师带我们看看这几幅帛书的书法之美。</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帛书的年代最早是秦汉之际,而且正处于隶变阶段,《战国纵横家书》保留楚遗民的书写习惯最多,是秦楚文字的结合,是楚人在学秦隶带出了自己的书写习惯;《相马经》是汉惠帝之前抄写的,由于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这里大量地使用小篆的后形又不纯粹是小篆,但相对地工整,特别是顺着乌丝栏的规范书写,看上去非常整齐有秩序,看得出来,在隶变演进的过程中人们如何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来把握书体规范的,这个很重要;《老子》用本是地道秦人写的,它和睡虎地秦简一脉相承,看到秦人风格;《五十二病方》是小篆和隶书的结合,和其他隶变的字形不一样,掺杂了一些小篆,当初整理时有人把它称之为“篆书”;《老子》乙本往下拖曳的长画,看上去非常潇洒漂亮,但实际在帛书里面它很小一厘米多一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日常书写的小官吏在书写训练上严格和精能的程度远超后人的想象,工整的是我们今天不敢企及的状态,他们潦草的也是有章法的。所以了解他们的书法,从身份入手是最有效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每种帛书不一样是因为它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人抄的,体现出风格的不同,但都是从篆书到汉隶之间的过渡状况,又在帛这种生动的书写的字迹,核心体现在自由,篆书变为隶书的动力叫“捷”,有两重含义,一个是简(简化笔画),再一个是速度加快,帛书厉害之处是填补空白,对研究书籍抄写方式,研究道家文献,研究字体书体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龙洋:通过马王堆帛书我们了解到中国书法书写材料的丰富性,这一轮互动题目与此有关。</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书友是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王志科</p><p class="ql-block">题目是识读秦汉瓦当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 长乐未央 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 汉并天下 汉能识全</p> <p class="ql-block">第三题 千秋万岁 答对</p> <p class="ql-block">蒙曼:汉瓦当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吉祥话,而且是四个字为主。其实瓦当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瓦当是给椽子遮风挡雨的,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而且还有礼制的功能,古建筑不仅在形制上如坐北朝南多少台阶上有礼,建筑装饰的瓦当上也是有礼的。现在我们看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脊六兽是显示礼制的,故</span>宫博物院太和殿有十个小兽那是最高的礼仪。瓦当是一样的,宫殿的民间的等等,有很多形制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五脊六兽就是礼制</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书友是来自湖南益阳的段雪婵</p><p class="ql-block">题目依然是识读瓦当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 尧舜禹汤 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 亿年无疆 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三题 仁义自成 答对</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尧舜禹汤”这种形式并不是很普遍,是有相当身份的人歌功颂德,因为尧、舜、禹和商汤都是历史上的明君;“亿年无疆”并不是年代,王莽夫人的陵墓叫“亿年陵”,附近出土了这样的瓦当,所以在著录和研究时就直接称为“王莽夫人亿年陵瓦当”。</p> <p class="ql-block">龙洋:凝视秦汉瓦当,读着上面的吉语,感受到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长乐未央”“千秋万岁”,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全场书友在绢帛上共同临写</p><p class="ql-block">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局部)</p> <p class="ql-block">昀修栈道 石门一开留青史</p><p class="ql-block">高峡平湖 清波荡漾慰苍生</p><p class="ql-block">隶书极作 石刻神品</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本集推荐的第三组作品</p><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p> <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是十三件摩崖石刻的合称,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南宋,其中尤以汉魏时期作品颇负盛名,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p> <p class="ql-block">情景讲述</p><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讲述人孙浩: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组来自我家乡的书法作品《石门十三品》。“石门”隶书,字大如斗遒劲有力,这两个字记录了开凿于东汉的传奇古道--褒斜道。在秦岭的茫茫大山中有这样一条古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是沟通汉中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让百姓的通行更加便利,将近两千年前汉明帝下令,打通了褒斜道的一段大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隧道,因其像山间的一道门,故史称“石门”。</p><p class="ql-block">因石门地理位置特殊,历代文人往来秦蜀间皆留墨迹于此,自东汉起逐渐形成了摩崖石刻一百多方。“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p><p class="ql-block">石门摩崖中开凿最早名为《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点画粗细变化不大,风格浑朴苍劲天然古秀,当时的人似乎有意在通过这种参差不齐纵横开合的线条,向将近两千年后的我们讲述着石门开通后的欣喜和热烈;《石门颂》,十三品中的经典,记载了第二次修缮褒斜道的史实,点画多用圆笔,线条沉着道劲,结字舒展放纵,章法洒落有致,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被称为“汉隶极作石刻神品”。</p><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但这些普通人,却在劳动中创造了流传千古的书法精品。</p><p class="ql-block">在石门开通一千九百多年后,又有一批普通人来到了褒河边的石门。上世纪五十年代,汉中经历了大旱,为彻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国家决定修建石门大坝;大坝建设和石刻保护同时展开。文保部门经过无数次商讨,决定对十三件精品石刻进行凿迁保护;凿迁体量最大的《山河堰落成记》约五米宽,重达十五吨,当时没有重型机械,仅靠人力,凿迁运送的工人们搭脚手架缓冲凿下的石刻,用原始的方法十三件文物无一受损;搬运更为困难,用绞磨打架子地面铺滚木,工人喊着号子推拉石刻缓缓前行,翻山越岭,寒来暑往,整整三年,十三块石刻平安抵达了十几公里外的汉中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为了守护中华文脉,有太多的普通人默默奉献,他们把勇敢、智慧、热情和真挚的心,全部融进这石刻当中。如今,“石门十三品”安然矗立,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洋:通过讲述让我们对“十三品”有了基本的了解,石门的位置是古蜀道的一部分,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石门占据了怎样交通要道呢?请问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蒙曼:道路是特别有趣的事情。在中国的西部秦巴山地,历史价值地理价值都非常重要,因为它把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和成都小平原连到一起了,秦巴山地先翻越秦岭,再翻越大巴山,褒斜道就是秦岭这部分。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子午道傥骆道险峻,陈仓道远,折中后褒斜道距离短相对好走一些,秦昭王开栈道前非常难走。有好多历史大事在这发生,周幽王征褒国走过褒斜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刘邦,进了蜀国后不想再出去了,就烧了栈道,后来想征服天下,就重修栈道,实际上暗走陈仓出去,这是非常有趣的历史典故;三国时代,曹操打张鲁时走过,诸葛亮出五丈原征魏也走过,一出一入之间留下很多的故事。为什么留下“石门十三品”,因为这是一个大通道,过来的过去的都是关键大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痕迹。现在变成水库了,没有办法看到这番景象了,但是看到的这些书法作品,内心仍然能涌起惊涛骇浪!</p> <p class="ql-block">翻越秦岭的四条古道</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在“石门十三品”当中,有四件大字榜书,《石门》《石虎》《玉盆》和《衮雪》。《石门》是最早的,按照记载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作品:《石虎》没有具体年代,应该次之;《玉盆》稍晚,最晚的是《衮雪》,据说是曹操写的。“十三品”最著名的是《石门颂》,如果亲眼所见就会看到山石表面非常粗糙大块大块的状态,高低凹凸不平,在上面写字跟平的纸上写字感觉完全不一样,写出来有变形,不能准确地写出蚕头燕尾,拓片再按到纸面上又变了,拓片和原石差别挺大的,给临写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怎么写也写不像,包容性极强,一百个人可以临出一百个样,都有石门的优点,在书法史上绝对是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陈志平:摩崖共性是依山在石壁上写的,字大,石质也不好,写的时候不可能精雕细琢。清代张祖翼认为:《石门颂》“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为”,气势雄伟,其中一些特别的符号,“升”“命”字末笔拉的很长,这个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可能山崖石纹巧合,另外“命”字加长一点是希望长命富贵,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发现,有人认为凡是长笔都在断句的地方,可能有意的把文本和书法相匹配;总而言之,《石门颂》体现出特意的构成,值得我们去思考。</p> <p class="ql-block">蒙曼:我有一个提议,参加了《中国书法大会》,跟着书法去旅行吧,这个地方要去看的,汉中博物馆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跟故宫、布达拉宫是同样级别的,一定去看看中国的山川形势,中国的文化!跟着书法去旅行吧,设计一个旅游路线。</p><p class="ql-block">龙洋:第二季书法大会每一集开篇就是介绍一个书法胜地,何况祖国大好江山那么多书法藏于其中,到时候我们一拍即合,跟着蒙老师出发去旅行。</p> <p class="ql-block">龙洋:“石门十三品”,或歌咏山川之秀美,或记述栈道之兴废,或追怀倡修者之功德,不仅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留存于石刻上的汉魏书法真迹,刻石颂德世世叹颂!</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的第一位书友</p><p class="ql-block">来自北京的韩清波</p><p class="ql-block">题目是选出不是拓印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 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 答对</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互动书友</p><p class="ql-block">来自广东佛山的谢德欢</p><p class="ql-block">题目是找出不是拓印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题 答错</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 答对</p> <p class="ql-block">全场书友临写曹操诗句</p> <p class="ql-block">蒙曼:曹操的诗用一个词来形容:建安风骨。首先是现实主义的,一点不回避当时社会的惨痛状况;其次“建安风骨”是慷慨悲壮的,有雄心想要改变社会,他讲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感觉时代有蓬勃的力量,不仅曹操,整个“建安七子”有这样的骨气;另外看质朴,感觉说的每句话都砸得结结实实的,洪荒之力扑面而来。我觉得书法大会用曹操的诗特别特别的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书以写志!</p> <p class="ql-block">丛文俊:创写隶书那是平常的积累和自己的个性,而临帖可以不要个性,就是模仿,这是差异:但无论是临还是写,都应该有在心里要表现什么,比如筋骨,或者是节奏,或者是古拙的味道;所以,临帖和创作是有距离的。</p> <p class="ql-block">临写展示</p> <p class="ql-block">龙洋:一幅幅汉隶书写的曹操诗篇跃然眼前,让我们想到毛主席评价曹操的诗“是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我们借着郑重的书写去感受这份英雄气,也希望每一位书友都能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心,有吞吐天地之志!</p> <p class="ql-block">龙洋: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周原青铜器上的金文、马王堆的帛书和“石门十三品”,感受到了不同材质上的书法之美,有的似惊鸿凌苍山,有的如巨龙出云海,而我们也终于明白,书法不仅包含着书卷之气,更有天地之气、英雄之气!</p><p class="ql-block">相信大家在看过节目之后,真的亲身前往,去登古原,游胜迹,览江山!感受中国书法在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壮阔大美!</p> <p class="ql-block">制作匆忙错误繁多,凡请览者斧正纠错。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