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添彩,墨宝生辉

宋燧文

<p class="ql-block">  我的拙作《笔墨留痕》正在由《浏阳河文学》刊物编辑配图(书中收有碑文27篇。赋文22篇,祭文14篇,诗词60余首以及若干照片和书画习作),将由河北省中启图书有限公司校审、陕西省三秦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p><p class="ql-block"> 除原浏阳市委副书记、原市人大主任吴震先生撰写序言一《不喜欢穿是一回事,但正装经典不会过时》和原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原浏阳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张星波先生撰写序言二《墨留千秋史,笔绘古今情》外,还有胡宜忠、潘颂华、朱玉喜和陶维清等书法家朋友题赠了贺诗。熊剑、邱山、李继秋等摄影家朋友提供了精美的风光照片。这些序言、题诗和照片,使我的拙作增光添彩,令我由衷感激。</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著名书法家胡宜忠先生题写的书名。</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著名书画家、作家潘颂华先生题写的贺诗:</p><p class="ql-block">贺宋燧文先生《笔墨留痕》付梓</p><p class="ql-block">勤政留声绩,擒章享令名。</p><p class="ql-block">寄怀遣词赋,随兴弄丹青。</p><p class="ql-block">范水添龙彩,模山隐凤翎。</p><p class="ql-block">赡才通博艺,泛爱益遐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书法家、诗人、原浏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朱玉喜先生题写的贺诗:</p><p class="ql-block">贺友宋燧文先生文墨集付梓。</p><p class="ql-block">文心雕句铸琼章,碑赋流辉翰墨香。</p><p class="ql-block">一卷诗图藏雅韵,春风裁作锦云长。</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已故著名书法家史穆先生的亲传弟子陶维清先生题写的贺诗:</p><p class="ql-block">贺宋燧文先生《笔墨留痕》出版。</p><p class="ql-block">八秩犹勤翰墨耕,诗书画赋见才情。</p><p class="ql-block">碑铭镌刻千秋韵,留得华章后世评。</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作者国画习作</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浏阳河记》碑刻</p> <p class="ql-block">  不喜欢穿是一回事,但正装经典不会过时</p><p class="ql-block"> ——读宋燧文先生《笔墨留痕》有感</p><p class="ql-block"> 吴 震</p><p class="ql-block"> 过罢八十岁生日,宋燧文先生着手做一件事,他把自己写作的碑记、赋文、祭文、诗词及书画类作品加以整理,汇为一集并付梓成书。承先生厚爱,得以先睹为快。感佩之余,不免生发一些想法,随手记下,以申贺忱。</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在浏阳一中工作时就跟宋燧文先生相识。那时他先是市里的宣传部长,后是统战部长。作为学校普通教员,本来不会认识市里行政上的大领导。</p><p class="ql-block"> 那时思想活跃,杂文很行时。我喜欢写作杂文。发现在省市各级报刊上,经常跟“宋燧文”碰在一起。那时还不敢把杂文作者“宋燧文”跟本地曝光率挺高的市领导宋燧文挂起钩来。后来在省会长沙好几次杂文征文颁奖现场,我们说上话了。文苑中的宋燧文,官场上的宋燧文,原来彼此真的就是一个人呢。</p><p class="ql-block"> 少年心事当拿云。豪兴发了,我参加过好几次浏阳市一级的电视演讲比赛。决赛现场又有若干次跟宋燧文先生同台对擂。这是很让我感到意外的,让我对宋先生刮目相看。我三十左右,自以为还年轻,在选手里已然老将。而宋先生年近半百,那自然是年龄上的种子选手。乡音无改,普通话是标准的浏阳西乡普通话。更何况他在山城里是公众人物呢。这个年纪,这个口音,这个身份,我不知道,宋先生之外,谁还会有勇气有兴致不计名次激情满怀去“重在参与”呢?换做是我,是决然不敢的。</p><p class="ql-block"> 想起跟宋先生相识的经历,大大增加了我对手头这册《笔墨留痕》从心而生的亲切感。他的碑记、赋文和祭文,多以四字为主,偶尔夹以或骈或散长短不一的句子。为押韵,一些话说得半文半白。用词古奥偏僻,连感叹词都是“哎呀”变“呜呼”。诗词呢,平水韵掌握的人本来就不多,对仗、用典、平仄……讲究太多且十分严苛,而他壮心不已,敢于老笔纷披。现在的诗人又急躁得很,不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耐性,哪里能觅得唐诗宋词的片羽吉光?拿出来的多被称作“老干体”。老干者,一则,老干部喜欢用诗词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二则,徒有古老的躯壳,而缺乏诗词特有内涵与韵味。</p><p class="ql-block"> 这是人们对今人所作碑记、赋文、祭文、诗词的大体印象。</p><p class="ql-block"> 对这类文字我原本也常做如是观。后因结识一位忘年交——浏阳先贤凃启先后人李牧童,成见因有所改。80后的李牧童是全国顶尖级的骈赋诗词楹联大家。浙江大学经济贸易专业毕业。浙江大学创新鼎上镌刻的就是他的《创新赋》。他的《绍兴赋》已经成为文化名城绍兴的一张靓丽醒目的名片。他的《兰婷赋》更是被誉为“辉煌一赋动天下”。激情四射、才华横溢、朝气蓬勃而又风骨凛然的李牧童竟然能以赋闻名,这就说明古老的文学样式未必就真的是老掉牙的古董,因个人喜恶而生的成见方是世人应当放下的执念。</p><p class="ql-block"> 破除成见,我们就不会觉得《笔墨留痕》是冷冰冰的缺乏生命力的老古董。喜欢写杂文、喜欢演讲的宋燧文先生写出古典样式的文字来,当是勒石妙手、斐然成章,而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古玩”啊。写杂文常难免拍案而起,演讲总是要慷慨激昂,写碑记、赋文亦当贴合其文体特征,同样需要激情。宋先生是挺有激情的人呢。听说他如今住在乡下,八十岁的人还可以骑摩托在乡间小道驰骋自如。</p><p class="ql-block"> 果然。仔细读过《笔墨留痕》后,发现宋燧文先生这个集子里的文字,就像他的杂文、散文、有关花炮的传说和专著一样,朴实自然,是带着感情写的,真诚,有温度,又谦抑,让人觉得很接地气,很是亲切。宋先生一张弥勒佛脸,总是笑眯眯的,眼睛不大,眯成一条缝,只是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又能让人想象出若是生气了,不高兴那也是必定要挂在脸上的。三十多年前刚认识他时,是这个样子,现在年逾八旬了,还是这个样子。文如其人。当年读他的《养廉斋漫话》《陈年旧事》是这个味道,今天读《笔墨留痕》也还是这个味道。</p><p class="ql-block"> 不变,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情怀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收在《笔墨留痕》里的碑记、赋文、祭文和诗词就题材而论大致可分为五大类:礼赞浏阳的大好河山,如《浏阳河记》《浏阳河赋》《七绝 浏阳大围山》《赞诗话普迹》《官渡古镇记》等;讴歌浏阳的古圣先贤,如《文庙秋季祭孔文》《李畋铜像记》《祭李畋文》《胡耀邦廉政文化长廊记》等;摹写浏阳的古胜名迹,如;《楚文塔记》、《文峰塔重建记》《浏阳烈士陵园记》、《东华庵观音庙重建记》等;记录浏阳城乡发展变化和相关单位的文化建设,如《唐家洲新城记》《思邈公园记》《鹤源广场记》《兰台记》《浏阳一中扩建记》等;抒发作者的亲情友情,如《纪念父母亲百岁诞辰祭文 》《七绝二首贺孙子天野结婚》《重阳思亲感怀》《端午四首》等。</p><p class="ql-block"> 从集子里的篇目,我们就能感受到宋燧文先生一直都在用朴实本色的文字深情地守护着自己对美好事物对文化传统对亲情友情的真心看重和由衷热爱。原来,家国情怀并不空泛。</p><p class="ql-block"> 读过《笔墨留痕》后,有一个不一定对的感觉:碑记、赋文和祭文不但篇幅分量重,而且看得出作者费时费心费力明显要多于诗词部分。诗词的“口占”应酬的色彩似乎甚为明显,写得比较随意。他自己说,他的诗词大多发在微信“美篇”里,而较少投寄报刊。这就说明,他写诗词的目的。只为陶冶情操,充实晚年生活。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今人诗词读得略微多一点点,而时下的碑记、赋文、祭文则必须老老实实承认读过的少而又少。这样一来,要让我说宋先生《笔墨留痕》里的作品究竟写得怎样艺术水准如何,便断不敢信口雌黄,妄加点评。</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笔墨留痕》里的碑记、赋文、祭文绝大多数都是主事单位请宋先生撰写的,或勒石刻碑立在城乡显眼之地,或由峨冠博带者宣读于庄严仪式大庭广众之中。我也看过,我也听过。心里对这类文字不是十分喜欢,当初便看得不仔细,听得也不认真。这次捧读《笔墨留痕》,朝吟夕诵,有点事后补课的味道。有两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那些碑刻作品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甚至可以说是各显其美恰到好处。重大祭祀活动中,宣读祭文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活动灵魂级别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否看得明白听得懂那是另外一回事。若是把一些大白话刻在石碑上立在某地显眼的地方,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场合来一通“啊,我的心儿飞出去了飞到了山东曲阜孔老二的身边”,这必定是难以想象的荒唐滑稽景象。</p><p class="ql-block"> 这就有点像穿衣服。我不喜欢穿西服系领带,总觉得太拘束,不自在。只是有些场合没办法必须穿正装,尽管我们可以不识西服领带皮鞋的质地品牌,哪怕只穿一时半刻,随后立马换装解放自己重返自由。但是,我们得承认,穿西服系领带,人确实显得更精神,场合上穿正装经典耐看,总都合适不会过时。</p><p class="ql-block"> 有需求,不过时,此其一也。</p><p class="ql-block"> 如今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元素越来越被重视,政府出面的传统祭祀活动也更为经常。感觉这些年山城里遇有此类事情似乎多得劳烦宋燧文先生妙笔生花,很有点舍他其谁不二人选的味道。凡有勒石立碑处,多为宋先生所撰。千年古县的盛世文景应该不至于此啊。</p><p class="ql-block"> 尽管宋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在小县城的文坛上很是活跃,但他这个人很实在,低调随和,因此文名并非最盛——其实这盛与不盛也是没有具体标准的,是见仁见智的,只是各人心里的感觉而已。因此,有这种文案需求时,大家都找宋先生这支笔杆子,肯定不完全是冲着他的文名盛大。</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不会是冲着宋燧文先生的官职显赫。宋先生由宣传部长而统战部长,最后是政协副主席任期届满退休。官阶地位比他高的人多了去啦。更何况到现在退休都二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宋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这个学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倒是十分显眼。但不去翻档案,晓得的人也不会太多,后来名牌大学毕业的就多了。到今天,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在乡镇都不为稀奇了。因此,大家找宋先生写文章,也不会是冲着他亮眼的学历去的。</p><p class="ql-block">我琢磨这中间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碑记、赋文、祭文这种文言写就的文章,能懂的人都不多,能写的人就更少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大家觉得八股文老古董,没用,志不在此。“志”是志趣的志。物稀为贵,能者多劳。需求之下,不只懂还擅长写的宋先生自然就应接不暇。现在,宋先生也步入耄耋之年了。我们当然期盼他宝刀不老佳作不断。但还是应该有年轻一些的人能体谅老人不易,能为长者折枝才好。我跟在浙江发展的李牧童先生说过这个事。我说,您先祖凃启先的《浏水赋》是我读过有关浏阳的赋文里最好的一篇,您的《大围山赋》也广为人知,作为全国诗赋界翘楚,您应该多关心一下家乡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我跟宋燧文先生也说过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当传承,有人学。此其二也。</p><p class="ql-block"> 有需求,不过时;当传承,有人学。有此二端,宋燧文先生《笔墨留痕》的刊行问世便非常值得祝贺,值得期待。</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5日于长沙</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璀璨的浏阳焰火</p> <p class="ql-block">墨留千秋史 笔绘古今情</p><p class="ql-block">——写在《笔墨留痕》付梓之际</p><p class="ql-block">·张星波</p><p class="ql-block">三伏天气,酷暑难当。清晨早起,漫步岳麓山下、湘江岸边。伫立一棵绿柳树下,极目远眺,但见江水南来,如银似练;天边晨曦初露,大地草木清香。</p><p class="ql-block">倏地,随身携带的手机铃声响了!打开一看,是老家浏阳宋燧文先生发来的微信,言及他“正在编排《笔墨留痕》一书,已请吴震先生写了《序言》,在《浏阳日报》刊发后,反响较大,获得好评。”又说书中将有胡宜忠、潘颂华、朱玉喜、陶维清等文友题赠墨宝,以及熊剑、邱山、李继秋等摄影师拍摄的图片,还有他自己近年来“敝帚自珍”的一点书画习作。鉴于彼此“交往甚久,友谊至深”,言下之意,是要我也为集子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p><p class="ql-block">燧文先生坦言:“此书问世,不为沽名钓誉,只求为后代留存一点关于故土文化的记忆,为文友们提供些许资料查询之便。”我匆匆阅过他发来的这些文字和图片,心头顿时涌起一种温馨、亲切、真诚、朴实的感动,欣喜、敬佩之心便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天不老,情难绝。”人老了,却给了记忆以时间和机会。江畔吹来一阵阵凉爽的晨风,往事桩桩,竟如潮水一般涌向眼前……</p><p class="ql-block">我和燧文先生的真正相识、相交,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浏阳是一座有着鲜明个性的城市。岁月赋予血性浏阳“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使得一代又一代浏阳人“不信邪,不怕苦,不怕死”“不服输,不落后”“霸得蛮,耐得烦”,坚忍不拔,血气方刚。</p><p class="ql-block">经济学家说,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于是,血性的浏阳人将发展的“油门”踩在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拉动作用的公路建设上。1992年,湖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正式立项上马。1993年3月,在浏阳撤县设市时,“319”浏永高等级公路工程随之也破土动工。紧接着,全市掀起了集资捐款和民兵(民工)建勤的热潮。这是全国唯一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修建的国道,其中还有省内笫一、全国第二的公路隧道——3940米长的蕉溪岭隧道……</p><p class="ql-block">我被修建“319国道”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无私无畏、刚毅果敢的精神深深感动了!</p><p class="ql-block">在民兵(民工)建勤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秋阳高照、橘绿橙黄的日子,我跟随一支由知名作家、诗人和摄影记者组成的采风队伍,走进了“319”国道工地。负责接待、陪同参观的正是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并兼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宋燧文先生。他真诚儒雅,亲切和蔼,用一口流利而清晰的西乡话和大家交流。他陪同我们一起参观工地,谈笑风生,有问必答,如数家珍。真是一位难得的学者型的务实领导,没有半点官架子喔!——我在心里暗自称道。</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张张战天斗地、意气风发的面孔、一串串感人心怀、催人上进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镌刻在我的心灵中。我焚膏继晷,奋笔疾书,迅速写出了一篇题为《路魂》的5000字左右的报告文学。拙作见报后,引来普遍关注和赞扬。</p><p class="ql-block">一次在广场闲逛,与时任市委副书记、319国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欧代明先生不期而遇。他拱手致意,动情地对我说:“谢谢星波老师!听燧文同志说起您,你们真的辛苦了!”接着,他又说,“只可惜,我们没在一起共过事。”我忙着接话:“哪里,哪里!小事一桩,何足挂齿?我不一直都是你们忠实的部属吗?”</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我便与燧文先生渐渐结识为文坛上的至交和挚友。浏阳工业园奠基动工之后,他兼任常务副指挥长,又多次邀我们赴建设工地参观采访,一来二往,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p><p class="ql-block">我与宋燧文先生年龄相近,堪称伯仲。除此之外,若要论及学历、地位、职务等等,许多方面,他都在我之上。他却虚怀若谷,豁达坦荡,低调做人,谦恭礼让。</p><p class="ql-block">我曾与他一起探讨过底蕴深厚的浏阳河文化,涵盖历史渊源、山水风韵、红色古迹、民俗风情等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编撰过《浏阳河畔好风光》以及《浏阳名胜》等书籍。</p><p class="ql-block">我又与他一起研读过灿烂辉煌的花炮文化。他广征博采,去粗取精,满怀赤子之心,聊寄桑梓之情,先后编撰了《中国花炮文化博览》《湖南花炮》《品读烟花艺术》等专著和《中国花炮始祖李畋传奇》等图文小说。</p><p class="ql-block">我还与他一起涉猎、切磋过演讲稿与散文的写作。他曾多次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激浊扬清,声情并茂,一展风采。他常有散文见诸报刊,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养廉斋漫话》和《陈年旧事》。</p><p class="ql-block">印象尤为深刻的是,2008年,受市演讲与口才学会委托,我和市委党校荣晓琳老师带领3名浏阳演讲选手,奔赴贵阳,参加“百里杜鹃”杯“平安中国”全国演讲大赛。刚从市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下来不久的燧文先生闻讯后,主动提出:自费陪我们去贵州走一趟,一来帮我们当当顾问,为参赛选手鼓鼓劲、加加油;二来顺便去看望一下大学毕业后在贵州工作时结识的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光前裕后,古道热肠,管中窥豹,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宋燧文先生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他工杂文,善碑记,通诗赋,好书画。浏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每逢花炮盛典,抑或文庙祭孔,由他担纲撰写的“祭文”,经主祭者深情诵读,便震古烁今,撼人心魄。在浏阳这座美丽的小城,从市区到乡村,从机关到厂矿,从学校到医院,从公园到景区,毫不夸张地说,在千年古城浏邑的土地上,到处都可看到“宋燧文撰稿”的石雕碑记或木刻赋文,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品读,反复吟诵。</p><p class="ql-block"> 诚如《自序》中作者所说,“若这些文字能在时光长河中泛起一丝涟漪,引发些许共鸣,便是我莫大的荣幸。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文化的星火,代代相传。”这应视为肺腑之言!结集、出版《笔墨留痕》的初衷和意义,不就显而易见了吗?</p><p class="ql-block">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我认为,能拥有宋燧文先生这样的朋友,实为人生中一大幸事和快事。</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真情难觅。纸短话长,言不尽意。寥寥数语,权当“补白”罢。</p><p class="ql-block"> 2025年盛夏于长沙北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会玩烟花的 "城市文化操盘手"</p><p class="ql-block">宋燧文(1945 年生,湖南浏阳人)</p><p class="ql-block">这位从人大毕业的 "跨界选手",前半生在官场玩职场:当过中学老师,做过县委宣传部长,回浏阳后历任市委宣传、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还顺带在 319 国道和工业园建设指挥部 "兼职" 当副指挥长。退休后画风突变 —— 一头扎进花炮堆里当 "文化玩家"。</p><p class="ql-block">他的笔比烟花还会绽放:著有《中国花炮文化博览》《湖南花炮》《品读烟花艺术》等硬核专著,还把花炮始祖李畋的故事写成插图小说,堪称 "花炮界的百科全书主编";跨界玩转串词、祭文、歌词:给浏阳国际烟花节写串场词,为祭孔祭祖写祭文,甚至给昆山、襄阳等城市 "定制"《世界在昆山》《诗画襄阳》等歌词,《盛世华夏好时节》这类作品直接成了节庆标配;随手写碑刻文学《浏阳河记》,分分钟被做成旅游工艺品,妥妥的 "文字变现小能手"。</p><p class="ql-block">媒体界的 "熟面孔":湖南卫视、央视轮番报道,个人专题片在央视 "露脸",被封 "城市文化包装者"—— 公园、企业、景区的文化项目策划评审,都少不了他来 "把脉"。</p><p class="ql-block">硬核主张圈粉无数:反对 "一刀切" 禁炮,喊出 "管得住就放得开",在《人民日报》撰文呼吁 "民俗不是洪水猛兽",建议政府办公益焰火晚会。用他的话说:"老祖宗的浪漫,得用科学方式续上香火。"</p><p class="ql-block">文字里藏着江湖:师从老报人李荣光,散文《养廉斋漫话》《陈年旧事》带点泥土香又有文化嚼劲,诗词楹联信手拈来。这位浏阳才子用一生证明:既能在官场 "打怪升级",也能在文化圈 "炸响烟花"—— 活成了家乡名片本片。</p><p class="ql-block"> 撰文/谢利文</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作者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