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之旅

GT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过一现代京剧剧本,名为津江渡。印象深刻,是因为剧名三个字都带水。那时还在读小学,不懂“津”的释义,查字典,原来有渡口的意思。接着发现祖国心脏北京不远的地方,有个叫“天津”的直辖市。经过这海津镇大渡口的天子,是明朝的朱棣。不过朱棣是以燕王身份从这里南下争夺帝位的。他成为皇帝后,于1404年将这海津镇改名天津,就是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他同时开始在天津筑城设卫,故天津又称“天津卫”。</p><p class="ql-block"> 几次去北京,都没能到天津卫逛一逛。这次听女儿说,要在暑假结束前,陪老爸、老妈到北方走走。我从心底感到女儿特善解人意。不久,我们仨开始了天津之行。从南京坐高铁到天津,用了四个半小时。乘地铁赶到女儿订好的泛太平洋酒店。哇,好漂亮的房间,空间大,光线好,推开窗就可以看到海河。这酒店还有包括泳池、健身房在内的多项服务设施,条件比我和老婆平时出行住的好了许多。泛太平洋酒店出游还便利,步行一会儿,便到了天津古文化街。这是一条南北向、长约600来米的街道,两边商铺仿的是清朝店铺的模样。它的出、入口各有一座牌坊,上端的匾额分别题有“津门故里”、“沽上艺苑”的字样。整个古文化街处于C位的建筑是“天后宫”,这天后宫好生了得,天津坊间流传一句俗语,“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后宫”建于元代,“天津卫”明代才开始设立。元代时,渤海、海河已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依靠水运繁荣起来的海边小镇建“天后宫”,当然是为了祈求妈祖保佑船只平安。今日天后宫,随着漕运地位的变化,香火已不那么旺盛,但络绎不绝的人流仍显现着繁华景象。我们尽管是乘高铁来津,但丝毫不敢怠慢掌管水路的天后娘娘,何况计划中还有个夜游海河的项目呢。于是对“天后宫”行注目礼后,我们又以这娘娘之家为背景,留下美照,以表对娘娘的敬意。古文化街还有个亮点,是大狮子胡同的天演广场。那是近代维新派领袖严复故居所在地,尽管原来的房屋已不在,但广场上有严复坦然端坐的铜像,有大型“天演论”石刻。严复是这文化街上的文化人,在他老人家清澈目光注视下,文化街主营的是文房四宝、古旧书画、泥塑风筝、刺绣瓷器等物件,挺上档次。我这俗人在“泥人张”看精美泥塑,还用那不菲的价目表把自己吓了一跳。街上与文化产品经营配套的有酒店、茶室等娱乐休闲场所,整个街道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与古文化街同样生机勃勃的,还有一条离得不算远的意式风情街。既然不远,我们决定骑单车前往。哪知行至中途,一阵老大不小的阵雨浇得我们焦头烂额,直到赶到目的地雨才停住。我们恨恨地瞪了瞪天,顾不上衣衫半湿,便融进风情街的人流。天津意式风情街,以当年意大利等国租界区为基础修建而成。这里有200多栋西式小洋楼,据说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风情建筑群。这些洋楼造型别致,房顶多由意大利式角亭构成,有圆亭,有方亭,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欧洲人在中国大地建过许多欧式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带不走的。原租界的洋房中往往还留下我国某些名人的印迹。这条意式风情街,就保存着袁世凯、梁启超、曹禺等人的故居。意式风情街的中心是著名的马可波罗广场,广场中央有花岗岩雕塑的和平女神像,她在向游人默默诉说天津与欧州百年的历史过往。马可波罗广场对面还有一小些的广场,那里有一座人物塑像,我隔空一看便知道,那是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塑像。几十年“外国文学”教学生涯中,我已记不清多少次给学生介绍他及他的作品了。“老朋友,你好。”我默默打个招呼,微风中,与我对视的智者像是点了点头,又好像没有反响。这是他的小傲娇,这位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大诗人有小傲娇一下的资本!眼看到饭点,意式风情街的欧式咖啡、披萨等与我们的胃没交情,找到一家上海菜馆,吃了一顿合胃口的菜。印象最深的是“酱牛肉”,价格不高,味道很好,关键是我和女儿两人都没吃完很好吃的一碟酱肉,你想想这碟肉的份量。这菜馆可为在天津的上海人长脸了。</p><p class="ql-block"> 从意式风情街出来,看到海河边有一码头,可以乘坐游轮观赏夜幕下的天津。这正是我们期待的。坐上游轮,沿着海河,我们经过古文化街、大悲寺、火车站等站点,又回到意式风情街码头。途中游览的夜景靓丽多彩,最吸睛的是“天津眼”。夜幕下,它张开粉色的巨眼,面向无垠的空间。“天津眼”既是向外拓展视野的天眼,也是透视美丽天津卫的慧目。</p><p class="ql-block"> 到了天津得吃点有地方特色的东东,尤其是名声在外的“天津三绝”。我们已经在古文化街吃过猫耳朵炸糕,买了天津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说到大麻花,我再次觉得家乡的伍佑糖麻花第一好吃,天津大麻花只能与其他麻花一起争老二的位置。当然,天津大麻花也有它自身的长处,一是个头大,能熬饥;二是品种多,除了蜂蜜的,还有什锦的,黑芝麻的、山楂的、椒盐的、五仁的、薄荷的等等。我们各式来一些,买了一大包,准备带回去给亲友尝尝。天津风味特产之“三绝”,已见过“二绝”,剩下的就是“狗不理”了。这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据说创始人高贵有小名叫“狗子”,14岁学徒,学成后独自开“德聚号”包子店。几年后生意大发,开始忙起来,越来越忙,慢慢与顾客打招呼的时间都没了。于是,老天津开始流传一句俗语,“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慢慢地,竟省略为“狗不理”的新铺号。我们去的是“狗不理”一家分店。门店不大,店门两侧立着一对石狮子,门楼上挂着一对大红灯笼。门头匾额上金色的三个大字:“狗不理”。这三字有人说是袁世凯的墨迹,有人说是慈禧太后御赐,也有人说是溥仪四弟溥仁的手笔。无论润笔者是谁,都说明“狗不理”成长过程中有官方助力。据说,袁世凯很喜欢吃“狗不理”包子,并将它进贡给“老佛爷”。慈禧更喜欢,常令专人到天津采购进宫。这当然推动了“狗不理”走出天津卫。坐进大堂,我们点了一笼包子套餐,要了一些小吃、稀饭和咸菜,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与热乎乎的“狗不理”面对面。这包子好在哪呢?与家乡的淮扬大包和洪祥包子比,从外形看,不过就是皮薄一些,褶花匀称些,由于褶子不少于15个,大多为18个,看上去像一朵白菊;从包子馅看,不过就是选料精细些,制作工艺复杂些,品种多一些,据说有六大类九十八种的包子馅;从口感看,不过就是有点鲜,有点香,有点滑爽。而从价格看,我和老婆的共同感受是,难以承受。六只一笼的包子套餐,花了将近一张“老人头”,平均一只包子得10多元呢。</p><p class="ql-block"> 吃“包”了,喝“粥”了,该去下个目标“五大道”了。搜了下百度地图,有点小远,得保存体力。女儿为我们升级了交通工具,由单车改为电瓶车,没怎么费劲就到了。“五大道”特指一个区域,这区域有东西向并列的重庆、常德、大理、马场及睦南等五条大街,故称“五大道”。这里最初是英国租界,后为英、法、意、西班牙等多国租界区,留下了许多欧式小洋楼。民国以后,许多各界名人也在此兴建别墅。今日五大道成了包括22条街道在内的大区,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院。这大区好大,我们单车、电瓶车和步行三种手段并用,还只是作了蜻蜓点水式的游览。有人说,到北京得看四合院,到天津得看小洋楼。老婆也说天津小洋楼多,与广州、厦门、上海、哈尔滨等地看到过的比,该是最多的了。女儿发现这里英式建筑特多,不少小楼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典型的英国庭院别墅样纸。她们说的都是我想说的,还有一点是,“五大道”的小洋楼有些还真有点土,应该是民国以后建成的中西合璧式,如重庆道上的“庆王府”,就能看出四合院的痕迹,庭院还是苏州园林式的,而这府邸的外檐则是典型的欧式风范。离“五大道”不远的“瓷房子”和“西开教堂”,也是很值得一看的建筑。“瓷房子”集中那么多精美瓷器于一体,构思奇巧,布局大方,古朴典雅,还价值连城。“西开教堂”是我见到的雕塑及绘画水平最高的天主教堂。从门外的四座使徒雕像,到内壁的圣母圣子的亲情油画,一颦一笑,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又充满神秘色彩,呈现鬼斧神工的精妙。</p><p class="ql-block"> 坐出租车回酒店,车上播放着相声,这是在天津坐出租的常规项目。我忍不住问听得摇头晃脑的师傅,一个包袱抖来抖去,听不烦吗?师傅的回答很有意思,你每天吃饭烦不,你总听那几首喜欢的歌,烦不?我即刻灰头土脸地完败。老婆和女儿听了师傅的话相视一笑。是啊,在天津这相声圣地,一定得谨慎谈及相声。坊间流传的天津旅游攻略,不也有“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之说吗?相声发端于北京,却兴盛于天津。有人说天津是相声的“码头”,只有在码头上练到家,才能到北京去露脸。这码头的主要形式大概就是茶馆相声吧?在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声茶馆,就有十数家之多。众多相声茶馆中,有一叫“名流”的,被视为行业中的旗舰队。听说郭德纲在天津时,也在这里说过好一段时间。定了,我们就去“名流”听相声。“名流茶馆”天津有四家连锁,其中一家就在古文化街。我们立即前往,还是有点迟了,只买到后座的票。茶馆在二楼,楼梯有点窄、有点黑,我们小心翼翼地上去,找到目的地,却发现上个场次还没结束。看看时间,确实来早了点,下窄而黑的楼梯,在文化街闲逛,记得她娘俩排队买了个什么小吃。快到点了,再上窄而黑的楼梯,终于忍不住提醒售票员路灯得修。这次到的时间点不错,上一场观众已在离场,一路走,一路大声交流,挺热闹。终于轮到我们进入场内,嚯,宽敞的空间,厚实的大方桌,厚实的靠背椅,大红灯笼,彩绘圆柱,后排一古式古香的吧台,前台鹅黄色的背景大幕。台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幕墙正中有一怪好看的图案,该是名流茶馆的logo,图案上方“名流茶馆”四个字古朴流畅,是马三立老先生的手笔。据说老先生题字时曾戏言,入名流茶馆者,皆为名流。舞台中央是一张蒙着红色绒布的长方桌,桌面上放着醒木、折扇等道具。桌子面向观众的这一面,用黄颜色字迹写着:名流茶馆,天津。我估摸了一下,这茶馆能坐百十来个观众。我们坐最后一排,买茶点水果特方便。坐下后才发现,有个座位的视线给前面圆柱遮住了,看不到舞台中央。我瞄了一下,前排有两座位还空着,于是安排好女儿和老婆,独自到前排空位暂坐。开场铃响了,看看周围,嗑瓜子的,喝茶的,还有啃西瓜的,各吃各的,各忙各的。接下来的六大段相声中,台上说归台上说,台下忙归台下忙,倒也省心。只是一到包袱开抖,呐喊声、掌声便响成一片,原来,忙归忙,耳朵并没闲着。台上的老师们也是如此,自说自的,但一抖包袱,便瞄着台下的反应,眼睛也没真的闲着。这几组相声演员说得真不赖,逗的逗,捧的捧,你来我去,唇枪舌剑,妙语如珠,包袱连连。演出快到一半时,两个汉子匆匆赶来,看上去是本地人,一进来就熟练地盯着我这边的空位。我拿起水杯,做好让贤准备。哪知茶馆的服务生端来两张椅子,请两位在前排走廊坐了。也好,省得我动弹了。早知这样,当初买两张票就可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