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弄岗褐冠鹃隼鸟儿育雏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是鹰形目鹰科鹃隼属的鸟类。俗名: 褐冠鹃雕,中型猛禽,以其显著的白尖黑冠和苍白的红褐色腹纹闻名。偏好山地森林环境,偶尔可见于茶园和开阔地带。此物种以昆虫为主食,偶尔也捕食小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分化为5个亚种。</p>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体长41-48厘米,翼展可达109-117厘米。其特征为棕色外观,头部有鸽子般的形状和长长的黑色带白色尖端的羽冠。飞行时翅膀呈桨状,拍打柔和。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部和上部较灰,下方有更黄的条纹,喉部条纹更破碎。幼鸟眼睛为棕色,腿色较淡,头部颜色更深,胸部有条纹,比成鸟多一条较窄的尾纹。成鸟羽衣在第二年达成。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居住在海拔150米至1100米的热带雨林中,偶尔下降到海平面或上升至1850米。它们在隐蔽的栖木上狩猎,以大型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青蛙。展示飞行包括滑翔和起伏动作,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进行。</p> <p class="ql-block">繁殖季节巢建于大树的叉口或树冠,深度约20-25厘米,由树枝构建并铺以绿叶。每窝产2-3枚蛋,孵化期32-35天,主要由雌鸟负责。幼鸟在42天后离巢。</p>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作为鹰科猛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顶端,其盘旋巡视、捕猎入侵生物的行为特征,常被生态保护领域视为“森林卫士”的具象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今年六月,我和摄友从昆明自驾到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此刻正是褐冠鹃隼鸟儿的繁殖季节,在鸟导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褐冠鹃隼育雏的大树下,只见褐冠鹃隼鸟妈妈嘴里叼着蜥蜴,正站在大树最高处的枝叉上……</p> <p class="ql-block">树上的三只鸟宝宝见到妈妈的到来,张着大大的小嘴叽叽地叫着急切地等待喂食……</p> <p class="ql-block">这次褐冠鹃隼鸟妈妈叼来绿虫虫,快速地喂到了鸟宝宝口里……</p> <p class="ql-block">碣冠鹃集鸟妈妈,鸟爸爸一趟一趟地来回叼虫回来喂食鸟宝宝……</p> <p class="ql-block">已经长大的鸟宝宝似乎总远都吃不饱,总是张着它们那大大的小嘴……</p> <p class="ql-block">‌碣冠鹃隼那黑白色冠羽‌:直立竖起的黑冠羽尖带白色,造型独特醒目,既可联想到自然界中的警戒标识,也被部分观鸟者解读为“生态平衡的冠冕”,真是太有特点了……</p>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集飞行姿态‌,那宽翼平尾的翱翔习性,常与自由、敏锐等意象关联,其晨昏活跃的特性更强化了光明与黑暗交替中的守望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与鸳鸯、凤凰等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鸟类不同,褐冠鹃隼因分布区域局限,尚未形成广泛传播的传统象征体系。当前生态保护语境下,其稀有性和猛禽特性正被赋予“濒危物种代言者”“生态完整性指示标”等新兴符号意义。‌‌让我们祝福这勇猛威武的鸟儿在广西弄岗的大自然中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褐冠鹃隼的现场视频……</p> <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本文褐冠鹃隼习性来自懂鸟百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