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屡出奇计定汉基(之二)</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陈平受诬</b></p><p class="ql-block"> 孟庆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绛候、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史记.陈丞相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 陈平初来乍到,就被刘邦委以重任,让他监护诸军,与他同车出行,刘邦的部队中舆论哗然。没过多久,针对陈平的谗言四起,连周勃、灌婴两位老将也看不下去了。他俩到刘邦面前告状说:陈平外表英俊,内里却不怎么样,听说他在家时,就与嫂子通奸;他先投魏王,再投楚王,待不下去才来投汉王,不可靠;他还私下受人贿赂,谁给钱多就给谁肥差,不给钱就不给人办事,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愿王察之” 。</p><p class="ql-block"> 刘邦听了这话,起了疑心,遂召魏无知责问。魏无知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的孙子,很有见识,陈平就是他引荐给刘邦的。他对刘邦说:“我向大王推荐的是有能力的人,大王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如今楚汉相争,大王正需要有谋略之士,你就是拥有尾生、孝己这样的道德模范,对战争的胜负能有啥用呢?只要他的计谋对国家和民众有用,大王何必因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这尾生、孝己分别是《庄子.盗跖》《庄子.外物》中的两个人物,被世人尊为守信、孝子的典范。魏无知引之为例,说明陈平是奇谋之士,有用之才,正是汉王需要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邦心里还是不安,遂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你这样三心二意,不能怪我多心吧?陈平从容答道:“臣事魏王,他不能采信我的主张,所以我投了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重用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们,有奇士也不能重用,所以我离开了。听说汉王善用贤士,因此投奔而来。我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无法度日。如果认为我献的计谋可用,希望大王能信任我;假如我的计谋没有可取的,我受的金银都在,请大王收回,准我辞职。”这一番话,不亢不卑,刘邦听了频频点头。他向陈平道歉,厚礼赏赐,并加封他为护军中尉,负责监督所有将领,“诸将乃不敢复言”。</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要的是有能力又死心塌地跟他的人,至于私德、小节倒不看重。他自己年轻时就是个不务正业的游民,时常混吃赖喝。当了汉王,仍然痞子气十足,常说粗话脏话,有时边洗脚边召见下属,还曾当众取下儒生的帽子撒尿。他的手下,樊哙是杀狗的,灌婴是布贩子,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没有几个。他要是太一本正经了,还真驾驭不了这些人。刘邦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身上具有很多领袖人物特有的品质,特别是在识人、用人方面,既能慧眼识才,又能大胆用才,还会驭人聚才,靠着这种本事,他身边聚集了不少贤才良将,助他成就了帝王伟业。</p><p class="ql-block">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陈平自此落下了“盗嫂受金”的恶名,遭人诟病。</p><p class="ql-block">后人曾写“盗嫂受金辨”,认为陈平“盗嫂”之说,纯属诬陷。从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记载看,陈平有两个嫂子,第一个嫂子因对陈平刻薄,被陈伯休了,伯后来又娶了妻子,很贤妻。陈家兄弟情深,陈平知书达理,断不会做出调戏嫂子这样有悖人伦之事,否则张负也不会把孙女嫁给他,还嘱咐孙女“事嫂如母”。连张负都不知道的事,周勃、灌婴又是从何得知呢?陈平可能是觉得不值一驳或有污口舌,所以,当刘邦询问时,仅对受金之事做了辩护,对盗嫂之诬一字未题。司马迁《史记》中说到周勃、灌婴的进言时,用了一个“谗”字,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莫名其妙地将“谗”字去掉了,导致陈平的黑锅再也难以洗白。后人评价陈平说:“贪财好色不亏吴起之名,盗嫂受金不掩陈平之智”。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也说:“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诬点,绛灌之谗嫉,沿滋以下,不可胜数。”这些本为溢美之词,却使得“盗嫂”之诬越描越黑,搞得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p> <p class="ql-block"> 陈平祠内有一通古碑,名为《陈丞相雪诬辩》碑,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碑文为曾任陕西武功、紫阳两县知县的文林郎、原阳人孟霖所撰。陪我考察的当地文化学者赵光岭君指着碑文给我解释,碑文大意是说:所谓陈平盗嫂之诬纯属谗言,虽瑕不掩瑜,但有损于陈平的高大形象,怎能不加以辩解呢?就连周勃这样忠厚少文的厚道人,也和别人一样道听途说污蔑之,如果不加以辩解,那么陈平之兄的友爱就会被泯灭,陈平的盗嫂之诬就会被传播得更广泛,这怎能不让人叹惋呢!因此,笔者步人后尘,加以考辨,将陈平盗嫂之诬明辩于《善行》一书,使先贤可以瞑目于地下,让他的高尚品质得以流芳,生有人赞,死有人念,祠庙祭祀代有其人。</p><p class="ql-block"> 陈平获得了刘邦的信任、重用后,一心为汉,忠心事主,奇计频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西汉名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