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陕北 黄土地的馈赠——杂面

泉水

<p class="ql-block">  陕北杂面,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面食,以豌豆面为主料,小麦面为辅料,再佐以沙蒿粉精心制作而成,在陕北子长市、米脂县、子洲县等地广受欢迎。在二十世纪以前,杂面堪称当地待客、寿宴及重大节日中的礼仪性主食,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的“长寿面”“送客饺子迎客面”“栓魂面”,说的正是这碗饱含情谊的杂面 。</p> <p class="ql-block">  制作陕北杂面,比例调配颇为讲究。豌豆面与小麦面通常以5:5的比例混合,亦可依据个人口味偏好,调整为6:4或7:3。每500克混合面粉中,需加入10克沙蒿籽粉,为杂面增添独特风味与韧性。和面时,水温的选择因季节而异:夏季用凉水,冬季则建议使用约30℃的温水,让面粉与水更好地交融。加水过程需循序渐进,分多次倒入,边加边搅拌,直至无干粉残留,随后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变得光滑柔韧。揉好的面团需加盖湿布或保鲜膜,静置醒发30分钟,促使面粉与水分充分融合,提升面团弹性。</p> <p class="ql-block">  擀面环节,堪称巧媳妇们一展身手的高光时刻。将一块四、五斤重的面团,擀成直径超2米、薄如蝉翼且毫无破损的面片,绝非易事。由于普通擀杖与案板尺寸有限,需将面片折叠三层以上,中间撒上小米面作面泊,凭借均匀、持续的力道,方能驾驭这一工序,尽显深厚的面食制作功底。</p> <p class="ql-block">  擀好的面片反复折叠成十数层,可切成宽窄不同的面条——宽面适合拌面,充分吸附酱料;细面则宜做汤面,吸饱汤汁,滋味浓郁。此外,将面片切成菱形片,还能做成别具特色的“和(huo)杂面” 。煮面时,务必用足量水,水沸后下入面条,待水再次沸腾,便可捞出。浇上香气四溢的羊肉臊子汤,或是用洋芋丁、豆腐丁熬制的素汤,一碗美味即成。入口瞬间,杂面口感绵长劲道,柔而不烂,滑过喉部时丝滑无比,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如今,“和(huo)杂面”当属最流行、最常见的吃法。以杂面页搭配土豆等食材,熬煮成一保温桶热气腾腾的汤面。清晨,来上一碗鲜香的“和杂面”,配上一盘金黄酥脆的“洋芋擦擦”,再佐以爽口小菜,便是一份地道的陕北早餐标配。这顿早餐不仅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还无需担忧糖分摄入过量,营养又健康。“洋芋擦擦和杂面”,仿佛是黄土地上奏响的最美旋律,诉说着陕北人的饮食智慧与生活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从营养角度来看,豌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水平等功效,是素食者补充优质蛋白的理想选择,同时还能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不过,食用杂面也有诸多注意事项:杂面带有独特的豆腥味,蛋白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食用;脾胃虚寒者同样不宜多食;而且杂面饱腹感不强,正如陕北俗语所言“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过河的杂面饿断腰”,形象地道出了杂面不耐饱的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