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上故宫”——国家海洋博物馆

zmzg小草

<p class="ql-block">昵称:zmzg小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04286</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津临港的渤海之滨,一座白色流线型建筑俯卧潮头,像一艘待发的巨舰,又似翻腾的鲸背。它就是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简称“海博馆”,它是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被誉为"海上故宫"。那天,我背着相机第一次“进宫”,用一天时间,与海洋文明撞了个满怀。</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共设“海洋自然展区”、“中华海洋文明展区”等六大展区15个展厅。一进门,高大气派的大厅让人眼前一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室内,给人一种通透明亮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门厅中巨大的“蛟龙”号格外引人注目,它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7000米的极限下潜纪录,至今仍是中国深海科技的“定海神针”。大家纷纷跑去与它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深海厅”展馆里对“潜龙”、“海龙”与“蛟龙”进行了专门介绍。它们是深海里的“中国坐标”。“潜龙”和“海龙”是水下机器人。“潜龙一号”像一条黄色胖鱼,静静趴在展台上。“蛟龙”是载人潜水器,实现了“人亲临海底”的梦想。这里还有驾驶"蛟龙"号潜航员叶聪、付文韬、杨波与国旗的合影。从“无人”到“有人”,三件大国重器在同一空间完成接力,完成了中国深海装备的三级跳。</p> <p class="ql-block">“海洋历史”展厅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人类与海洋的渊源娓娓道来。还设有"郑和下西洋"展览单元。介绍了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人,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广阔水域,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馆中巨大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几乎要碰到天花板,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近代海防”展厅讲述了1841年虎门之战。再现了关天培及北洋水师官兵的爱国情怀和守卫祖国海疆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画”展厅是19世纪广州的“东方明信片”。当年广州画家用中西合璧的笔触,把市井烟火浓缩成方寸,漂洋过海成为欧洲贵族沙龙里的“中国情调”。它是清末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往的缩影,凝固着那个时代"西画东渐"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今日海洋展厅”介绍了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两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大量的高等动物,如北极熊,又名白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体重可达1000公斤,它的视力和听力都与人类相当。南极最具代表性生物是企鹅,所以通常说“南极企鹅”。</p> <p class="ql-block">还有“蓝色家园”等多个科普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生动的模型向观众展示了海洋的奥秘。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是充满乐趣与知识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海博馆一楼“咖啡书吧”也十分有趣。高大的书架上,各种图书琳琅满目。三面通天的玻璃把渤海直接“借”进室内。我走到书吧外的阳台上,扶栏望去,远方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近处停泊着一艘威武的军舰,人仿佛溶入了满是诗意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海博馆实在太大了,我一直呆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我翻开相机,一张张回看:蛟龙号、通草画、关天培、……忽然明白,所谓“海上故宫”,并非把海洋搬进殿堂,而是把人类对海洋的敬畏、好奇与热爱,浓缩成可触摸、可对话的文明切片,更便于人们带到远方。</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zmzg小草</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zmzg小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