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师范学校求学的近三年里,我格外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钻研文化知识与教育理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满怀热忱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被分配到乡中心校任教。这种学校当时被称为“带帽初中”,即小学部之上还设有初中部,我参加工作后一直任初中部的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初登讲台那天,我特意穿上了唯一一件白衬衣。面对教室里几十双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我的声音不自觉地发颤。当我照着教案用生硬的方式讲解完《春晓》这首诗时,看到的却是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与稀少的回应。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传道授业解惑绝非易事,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前路漫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条件异常简陋,教室地面坑洼不平,墙皮斑驳脱落,窗户破损挡不住风,课桌凳陈旧不堪,有的四条腿都不一般长,须用瓦片垫住才能放稳。教学设备更是匮乏,除了黑板和粉笔外,再无其他教具。除去一本简单的教材参考书,没有图书资料可供参阅。晚上备课改作业,点的是煤油灯,黑烟弥漫,气味呛人,灯光昏暗,字迹难以看清。学校食堂餐食简单,品种单一,仅能果腹。</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境况,我曾一度迷茫和苦闷。但当想到自己从农村走出来的不易,想到当初离校时的铮铮誓言;当看到乡村孩子那一双双清纯渴望的眼神,看到老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便改变了想法,暗下决心: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心中的梦想,条件再差,生活再苦,也要迎难而上,干出一点业绩,实现人生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结合乡村孩子实际,精心设计每节课程。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费尽心思。讲《桂林山水》时,我四处搜罗,找到一套桂林风景明信片。当孩子们看到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置身桂林奇山秀水时,不用我多费口舌,便已理解了课文的大半内容;讲《司马光砸缸》时,我不仅绘声绘色模仿人物神态语气,还找来一个腌菜的瓦罐,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砸缸”的紧张感。讲《晋祠》时,我把课文内容画成一幅建筑结构示意图,边看图边讲解课文,学生们很快就懂得了按空间顺序写建筑物的写作方法。渐渐地,课堂氛围悄然变化:曾经打瞌睡的孩子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间的互动也变得热烈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为师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班上有个叫志强的学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三个孩子。有段时间他经常迟到,作业也潦草应付。一个飘雪的下午,我走了三里多山路去家访,走到时看到他正蹲在灶台前烧火做饭。见到我,他很激动,噙着泪对我说家里没钱,可能上不成学了。我好心安抚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继续学业。我们聊得很晚,临走前我把30元钱悄悄压在煤油灯下。最终,他重返课堂,学习愈发刻苦,成绩稳步提升。还有一次,学生文芳突发高烧,情况危急,我来不及多想,背起她就往乡医院跑。经过医生紧急处理,直到休温下降,病情明显好转,我悬着的心才落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凭着在乡村学校的踏实努力,我逐步从一名教坛新兵成长为教学能手,也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信任。在历次全县统考和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我所教语文科学生的成绩喜人。同时,我还被评选为地级先进教师,岀席了改革开放后汉中地区首次先进教师表彰大会。随后不久,我被调至全县唯一的县中学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环境里,同事普遍学历高、学识广,我深感压力。为提升自己、适应教学要求,我毅然报名参加了陕西师大中文专业函授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日子,白天全身心投入教学,夜晚备完课、改完作业后,便挑灯攻读函授课程。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我终于先后取得了中文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大大丰富了知识储备,为教学增添了新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中学条件远优于乡镇,资源更为丰富。我在图书馆里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吸收最新教育理论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讲《苏州园林》时,我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播放从县电教站借来的教学录像片。当屏幕上出现亭台轩榭的精巧布局时,几个去过苏州的学生立即兴奋地举手,分享自己的的游览见闻。我顺势引导他们比较课文描写与自己亲眼所见的异同,大家纷纷发言,课堂讨论异常热烈。课后,我布置了一篇题为《我见过的一处美景》的作文。收上来的习作中,大多叙事清楚,描写生动,其中几篇质量之高,令我惊喜。</p><p class="ql-block"> 教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组织了一场“鲁迅作品读书会”。令我惊讶的是,班上竟有五位同学家里收藏了《朝花夕拾》。我们分成小组,由这些同学担任组长,带领大家深入研读,并进行了读后心得体会交流。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班级里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教《白杨礼赞》时,我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场朗诵比赛。我借来学校的扩音设备,对教室作了简单布置。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反复进行朗读和朗诵练习。比赛那天,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把白杨树那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课后,我还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为学生们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学完《社戏》后推荐《呐喊》;教完《荔枝蜜》后推荐《杨朔散文集》;讲完《岳阳楼记》后推荐《唐宋八大家文选》,以此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p><p class="ql-bloc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所教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成绩优异,常列全县前茅,一名学生的作文更荣获三北地区作文竞赛二等奖。因教学方法新颖、效果明显,引起了领导和教研部门的关注,省市县组织教学观摩时,我的课堂常被选为示范。在全县课堂教学竞赛中,我获得二等奖。结合教学实践撰写的多篇论文也陆续在省市刊物发表,并在相关会议上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风雨,十年耕耘。我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三尺讲台。其间虽历经艰辛,但我无怨无悔——因为这是一份播撒希望、点亮心灯的神圣事业。它不仅赋予我无数珍贵的回忆与感动,更在我人生的底页上,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