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笑三语:大物、小物、妙物——41写意画构图之妙</p><p class="ql-block"> 晨安诸君!在这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清晨,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愿与诸君再次聊写丹青之奇妙。前次三语聊了“一横一纵”构图所蕴含的独特韵律,今日三语聊聊“一大一小”在尺素之间演绎的乾坤万象。</p><p class="ql-block"> 然,写意画之道,构图恰似一场精妙的太极推手。画面中的“一大一小”,绝非仅仅是形貌上的差异,实则蕴含着阴阳相生的深邃机趣。就如绘制石榴红枣图,那沉甸甸垂挂的石榴,宛如钟鼎般巍然矗立,尽显庄重;而颗颗小红枣,恰似璎珞轻轻摇曳,灵动俏皮。大的石榴得其神韵,小的红枣得其趣味,二者相互映衬,犹如老翁携着稚子同行,一老一少顾盼之间,自然流露出无尽的天趣。</p><p class="ql-block"> 此中精妙的关键,全在“呼应”二字。大物如同沉稳的山岳,给人以坚实可靠之感;小物则似婉转的流云,轻盈灵动。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便构成了画面中的“妙”物。观赏八大山人的荷花图,那巨大的荷叶如擎雨盖般舒展,与水中灵动的游鱼相互映照,我们便能深刻领悟“大者不臃,小者不微”的妙谛。再看齐白石老人画虾,常常以三两茎水草作为陪衬,看似简单的几笔,却将“大拙藏巧,小巧见大”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为助诸君更好地领悟“一大一小”构图之妙,现提供五要诀供大家品玩:其一,主次相宜。在画面中,大物需占据七分气势,成为视觉的重心,统领全局;小物则暗藏三分机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其二,虚实相生。大处落墨要尽显骨力,通过浓重的笔墨塑造出物体的形态与质感;小处则巧妙留白,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获得独特的气韵。其三,动静相成。大形可塑造得如蹲虎一般沉稳,给人以静态的力量感;小态则似惊雀般灵动,为画面增添动态的活力,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其四,疏密相间。大块面的物体要追求整体的完整性,给人以简洁大气之感;小点缀则贵在散落有致,避免杂乱无章,疏密搭配,营造出节奏感。其五,浓淡相济。大物可用泼墨的手法,如雷声般震撼有力,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小物则采用飞白的技巧,似细雨般轻盈飘逸,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至此,忆及宾虹先生的教诲:“密处不容针,疏处可走马。”其实大小之辨,正是疏密之道的延伸。诸君在作画之时,不妨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把握大小比例——先以手掌量势。大物的大小应以一掌不能完全覆盖为宜,小物则小到一指即可遮蔽,如此便能使画面呈现出自然天成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好,下篇“三语”,我将与诸君一同探讨“一正一斜”的构图玄机。届时让我们一同欣赏吴昌硕如何以斜枝打破正局的沉闷,潘天寿怎样运用奇石稳住险峰的奇妙构思。愿诸君在写意画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收获,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六月廿三苏州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