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小浪底观瀑

围棋二段

<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年岁过半,适逢玉屏旅行社小浪底一日游,遂相约亲朋好友一行数人报名前往</p> <p class="ql-block">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济源西南3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1991年9月开始工程建设,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元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历时11年,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每年的调水调沙是中原地区最令人期待非常壮观的景致之一。作为黄河治理的关键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实践,更创造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视觉盛宴。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如同数条巨大的“黄龙”奔腾而出咆哮着冲向下游。南岸的观景台可以近距离感受巨瀑的雷霆万钧之势和水雾扑面而来的凉爽,只见浑浊的黄河水从泄洪洞噴涌而出并急速的在空中翻滚、碰撞,激起冲天水雾,轰鸣声震耳欲聋,场面极其震撼。这场由黄河母亲和人类智慧共同演绎的“黄龙入海”,绝对值得你顶风冒“雨”去亲身感受那份惊心动魄的壮美并成为你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彩虹桥上脚下涛涛黄河奔腾而过,耳边不由得响起经典音乐《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乐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作曲家冼星海必定是亲临黄河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如此慷慨激昂的中华民族之音。李白的千古佳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原本只在意像中,却未曾想如今黄河水真的自天上急速倾注而下。</p> <p class="ql-block">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纪念广场七个造型各异的雕塑,展示着业主、设计、施工方、监理等各方的风采。小浪底工程作为中国首个全球招标的大型水利项目,汇聚51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其中广场中设立了一座主体雕塑,高约21米,这三根柱子意为“三足鼎立”,其含义代表业主方(水利部小浪底建管局)、设计方(黄委会设计院)、施工方(外国承包和中国水电建设者),三方共同承担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间的石头表明小浪底枢纽是以土石建筑为主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纪念小浪底工程移民雕塑,为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共有20万移民迁移了故土,为工程建设作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雕塑以20根金属棒制作的“手握棒球”造型,象征20万库区移民共同托起黄河明珠的壮举,表达对移民贡献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以主体雕塑为中心,旁边竖立了6座雕塑,高约6米,分别代表设计、监理和一、二、三、四标的承包商。 由6块“石块”组成这座雕塑,造型为“Y”,是一标承包商YRC英文缩写的头一个字母,既代表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公司的黄河承包商,还表示一标承建的工程为堆石坝。中国水电十四局为它们的合作伙伴,小浪底L拦河大坝就是他们施工的。</p> <p class="ql-block">XECC四个红色英文字母,是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缩写。它告诉人们承担小浪底国际工程监理者就是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由一支巨大的黄色铅笔组成的雕塑,它体现了一支笔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代表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精心的设计者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p> <p class="ql-block">泄洪工程标。工程主要包括:进水塔、大型洞群三个巨大的消力塘。该标由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承建,联营伙伴是中国水电七局和水电十一局等,该工程是枢纽建设最为艰难的部分。雕塑用粗犷的手法简洁再现从山体中开挖出洞群这一结构特色。</p> <p class="ql-block">发电系统标,主要承担发电系统的洞室开挖。该项工程是由法国杜美思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承包商承建,联营伙伴为中国水电六局等。</p> <p class="ql-block">机电安装雕塑,由中国水电14局、4局和3局组成的“FFT”联营体承建。景区内还设有殉职者纪念碑,铭刻为小浪底工程献身的137位中方人员和7位外方专家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年份达到543年,决口达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洪水淹没波及范围南到江淮,北到天津,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中国四大渎”的济水,就是被黄河之水侵占到再无踪影,只留下“济水之南”的济南、“济水之源”的济源等相关城市的地名,原来著名的济水早已被黄河“吞”入腹中。凶猛不羁的黄河数次变道也影响了淮河,在公元1194年,黄河决堤,河水一路往南冲,侵占了原本属于淮河的河道。如今它的入海口早被泥沙覆盖,原本淮河流入大海的河道被黄河“吞蚀”,导致淮河自己的水流只好委屈的流向黄河、长江以及各大湖泊,屈尊于别人门下,从此与大海再无缘份。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疏松的土质和集中降雨导致年均十多亿吨泥沙在下游华北平原沉积形成地上悬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成为全球最危险的地上河。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历史发展的几千年来,黄河之水一直难以驯服,黄河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痛。从文献上有记载以来,为治理黄河,历代的我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但纵观历史治理黄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彻底根治黄河。</span></p> <p class="ql-block">善治国者必先治水。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问黄委会水利专家王化云,“黄河来了大水怎么办?”王化云回答仅靠下游的埽坝和堤防难以抵挡洪水,在黄河上必须修大工程,但之后的三门峡工程因苏联专家对黄河泥沙的工程特性认识不足,设计缺乏足够的泄洪排沙设施,致使工程投运后水库很快就发生严重淤积,总的来说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失败的。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地区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造成1015万人受灾,数万人死亡,京广线被冲毁中断,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惨剧,王化云在洪水过后,向中央提交报告强调黄河防洪的紧迫性,并力主在小浪底建设控制性工程。‌‌后经过十余年的规划论证,改革开放后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历时11年。最大坝高160m,坝顶宽15米,坝底最大宽度870余米,坝顶长1667m浪底的全面建成并投稿使用,完全实现了我国治理开发黄河,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战略目标。在防洪方面,可将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有效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在防凌方面,设计防凌库容20亿m3,可基本解除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在减淤方面,设计淤沙库容75.5亿m3,通过蓄清排浑运用,可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78亿吨,可使下游河道20~30年内基本不淤高,而实际上经二十年小浪底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床已经降低了二米多,黄河安澜,天下大穰,中华民族依黄河而生,必将因治理黄河而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治。</p> <p class="ql-block">小浪底来过多次,去年是八月上旬开始调水调沙。每年都持续半月左右,初始几天水至清无比,后期则显黄河本色。发几张旧照对比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