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家谱沦为虚妄的图腾<br><br>宗亲家族的微信群里,总盘旋着一股诡异的狂热。有人捧着一本泛黄却疑点重重的家谱,视若神谕般四处宣讲——那谱牒既无成谱的年代落款,也找不见编修者的姓名,连开篇的谱序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却被他们奉作宗族的“圣经”。更荒唐的是,明明谱中清晰记载着清代才有的人物事迹,他们却硬说这是明代先祖带过来的传家之宝,逢人便炫耀“咱这谱可是几百年的老物件”,用虚构的岁月给这本糊涂账镀上金粉。<br><br> 那些试图追问“这谱到底是谁编的”为啥清代的事会出现在明代家谱里”的族人,往往被一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动不得”噎得哑口无言。某研究者曾拿着谱中记载与地方志比对,指出几处明显的时代错位,换来的却是群起而攻之:“你懂什么?这是祖宗的智慧,哪轮得到你质疑!”他们像守护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用“敬畏”作盾牌,把所有理性的叩问都挡在门外。<br><br>受过现代教育的族人,对此也多是沉默。他们或许看得出“无编修者、无年代却号称明代家谱”的矛盾,却在“别扫了大家的兴”“都是为了宗族团结”的劝说中,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就像有人明明发现账册上的数字对不上,却因“这是老掌柜留下的”而不敢声张,任由错漏一代代传下去。<br><br> “真假不重要,有个念想就行”的论调,成了这场骗局的遮羞布。他们拿着这本“三无家谱”去说服族人捐钱修谱,用“明代老谱”的名头煽动虚荣心,却对谱中最基本的史实漏洞视而不见。有位老人曾叹道:“咱认祖归宗,认的是实实在在的血脉,不是一本连来历都说不清的糊涂账啊!”可这话刚出口,就被“你这是拆宗族的台”的斥责淹没。<br><br> 其实,家谱的珍贵,从不在它的“年头”有多虚构,而在它能否说清“我们从哪里来”。一本连编修者、成谱年代都含糊其辞的谱牒,就算被吹成“明代神品”,也不过是无根的浮萍。那些硬把清代记载说成明代传承的人,看似在“尊祖”,实则是用虚妄透支着宗族的信任——就像给祖宗画像乱涂金粉,看似光鲜,实则遮住了先祖本来的模样。<br><br> 若任由这本糊涂账被捧为神书,骗了今人再骗后人,终有一天,当儿孙们拿着史料戳破这层窗户纸时,崩塌的不只是这本虚构的家谱,更是整个宗族对历史的敬畏心。毕竟,真正的传承从不是捧着糊涂当明白,而是敢在疑点面前较真,让每一代人都能对着家谱说一句:“这里记的,都是咱祖上实实在在的故事。”这,才是对先祖最实在的告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