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航空奇遇和希斯罗的满意服务</p><p class="ql-block"> 六月二十九日14点,乘坐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宽体空客飞机一路向西追逐西下</p><p class="ql-block">的落日,十个小时后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时,竟然还是艳阳高照。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一昼夜全是白天的奇遇。</p><p class="ql-block"> 几百上千的人流从世界各地涌到希斯罗机场等待出关,几路大队几个出口怎样排队?机场标志全是英语,没有中文,对于我和老伴这对七十六七岁不会英语的翁妪来说真是一个难题。一个中国的年轻人热情的告诉我,这一队图标有二三十面国旗出口是英国免签和英联邦国家的,那一队没有国旗标记的是所有其他国家包括持中国护照的。于是我们排在中国护照这一队,缓慢的向前。到了英国海关出关检查的窗口前,上千人排着曲型队形蠕动。看样子不得一两个小时啊!这时我的满头白发起作用了。一个机场服务人员用手势告诉我和老伴,还有一个老人带孩子的,直接到旁边的特殊窗口去办理出关检查手续。检查官探询式的眼光看着我们,没有说话,我们赶快将女儿的邀请信递上。他大略的看看,就在护照上盖章放行。我们高兴的出关了。 </p><p class="ql-block"> 在陌生的英国,我要给伦敦希斯罗机场的人性化服务打高分!谢谢你,希斯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布莱顿印象</p><p class="ql-block"> 女儿已在机场出口迎接我们了。女儿来英已经24年了。本科毕业后来英求学,读硕攻博博士后,现在在大学做教授。在异国结识了同为东北老乡的女婿成家立业,育有两个子女。这次是邀请我们到英国探亲并参加新家大House乔迁的。她们的住房从刚开始个人独居的六十多平,到一百多平的婚房,现在又购入了布莱顿二百几十平的独家院落的别墅。侧面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之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女儿我知道了布莱顿这座英国伦敦周边的小城。布莱顿是英格兰南部著名的海滨城市,以其鹅卵石海滩、英皇阁和多元文化著称,被誉为‘海滨伦敦’和‘伦敦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女儿在伦敦的大学工作,而家在布莱顿。看到整齐幽静,坐落于绿荫之中的一栋栋各式各样风格的小楼,大多为白色和砖红色,也有极富沧桑感的暗褐色,风格简约却极富美感,恬静得令人惬意,简约得令人舒适。我想起了青岛的八大关,也想起了家乡抚顺早年的南北台,都有异曲同工之美。在几个绿茵院落之间就有一处公园和体育场。年轻人在草坪场地上欢快的踢足球和橄榄球。而蹒跚学步的幼童和孩子们在公园玩乐亦充满了笑声。我被深深的打动并触发了深深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布莱顿地处于海边。辽阔的大海和浓郁的绿荫草地给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经常看到海鸥在房屋和街道低空飞行。喜鹊乌鸦鸽子斑鸠在每家院落的树上做窝,在院子的草地自由自在的跳跃觅食。还可以看到松鼠等小动物出没。人与自然和生物的和谐相处,令心底油然而生出一丝舒适惬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伦敦掠影</p><p class="ql-block"> 伦敦是世界名都,很小时候看《雾都孤儿》就知道了。 现在我眼中的伦敦和那时的《雾都》完全不同。工业革命时期笼罩的烟雾酸雨早已经被格外湛蓝的晴空所取代。从世界各国奔涌而来的游客漫步于伦敦各个景点,嘻嘻然更增添了伦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官方居所与行政中心,兼具皇家住所、国家庆典场所及旅游地标的多重身份,是英国王室象征与国家权力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 白金汉宫广场的金色雕像为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是英国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一。无数的游客聚集在这里既观赏王宫的宏伟,也可以检阅王宫卫队换岗的威仪。与世界各国的禁卫军相比,黑色大毛军帽和红色的军装相得益彰,别有风采。</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界的翘楚。这里荟集了全球历史文物的精粹。从史前到现代,从英伦本土到五洲四洋;琳琅满目熠熠生辉。万客云集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圣保罗大教堂会给所有的参观者以建筑时空的和心灵的震撼。站在这座1710年建成三百多年建筑之前,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置身于教堂幽静空灵的威境,你会感到心底油然而发的感悟和崇敬。 </p><p class="ql-block"> 与此不同的是英国议会给人的感觉。这座始建十六世纪的宏大建筑,既有那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充满了沧桑的色调,又彪炳了民主制度发展的历史厚重感,激起了心底的触动。</p><p class="ql-block"> 诺大的伦敦及其众多世界性名胜不可能面面俱到下马观花品味其详,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择重而游,幸而伦敦有名的双层旅游观光巴士满足了我的游览愿望。乘坐这种大巴在伦敦街道上穿行,伦敦眼大本钟唐宁街十号伦敦桥海德公园泰晤士河等风景尽收眼帘,因此我可以说:大伦敦我来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英国人的喝酒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女儿家里赶上了一次和英国朋友的家宴,发现中英喝酒习惯差异很大。 </p><p class="ql-block"> 女儿和女婿的英国朋友夫妻到家后,把他们让到院子里坐,女婿给他们打开冰镇啤酒去暑。还问我喝不喝?我按中国习惯以为过一会宴会时还会喝,就说等一会再喝。没想到喝啤酒这一波就过去了。等宴会正式开始时喝的是白葡萄香槟用的是大的高脚杯。他们边吃边喝谈笑风生,我因为语言不通,只能默默的陪着。白葡萄香槟度数不高,喝了一瓶还觉得意犹未尽,主食吃得差不多了,这时他们却把酒具和碗筷都撤掉了。我以为家宴结束了,帮着把这些餐具收拾到厨房,女婿来问我还喝威士忌吗?我又来到院子的餐桌坐下,女婿打开威士忌,用专门的杯子喝加冰的威士忌,没有菜,上的是甜品佐酒。又是谈笑风生,威士忌只是一小口一小口的抿。到时间差不多了,客人告辞。喝威士忌也没有碰杯干杯的高潮,但他们语言交流倒是非常透彻。(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