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名居行】N0.2 陶然亭的历史与精神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昵称:梁野山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7203068</p> <p class="ql-block">7月15日早,我慕名踏入陶然亭公园,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历史的厚重感裹挟着夏夜雨后的清凉,扑面而来。这片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园林,似一部摊开的史书,每一处景致、每一件文物,都在静静诉说过往。</p> <p class="ql-block">慈悲庵作为元代古庙,承载着悠悠岁月。山门东开,门前古槐苍劲,似在守望历史。山门上方长方形石额“古刹慈悲禅林”、门洞“招提胜境”牌匾,古朴厚重。庵内前院、后院以月亮门相隔。</p> <p class="ql-block">主殿观音殿坐北朝南,与准提殿相对,并有殿廊。楹柱、门窗俱油饰为朱红色,屋顶有脊兽,有狮、麒麟、海马等。殿内祭祀着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的藤胎泥像和一些小型神像、佛像等。殿额为“大自然”,殿内题“自在可观”。</p> <p class="ql-block">准提殿为南殿,坐南朝北,两向开门,与观音殿殿门相对。 殿额题“准提宝殿”,殿联题“法雨慈云、众生受福;金轮宝盖,两戒长明”。殿内现辟为第一展厅,主要展示毛泽东第二次来京领导驱张运动期间的重要活动及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殿门左边的“陶然亭”石碑,右题“民国十九年”,下署“楚蒲袁俊书”,人们经常将此碑作为陶然亭标志,在此留影纪念。碑上的楚蒲为今湖北省赤壁市,袁俊为清末民初书法家。据史学家张次溪所著的《北平梨园金石记》记载:此碑位置,在陶然亭石阶上"老槐树旁,已倒卧。原碑阳为《梨园馆碑记》石刻。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人磨去字迹,改刻“陶然亭”立碑至今。</p> <p class="ql-block">东北隅小院文昌阁为二层楼阁,楼下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楼上供奉玉皇大帝。古代文人常在此祈福求签,僧人举办文昌签诗活动吸引香客,使这里成为北京城南的文化交流场所。如今仿建的文昌帝君像,默默延续着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前的辽代经幢,建于辽寿昌五年(1099年)四月十三日八角柱体,八面刻有汉文和音译梵文的经文,先经后记。幢记中记载“京东”二字,是确定辽南京城位置坐标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位于慈悲庵内影壁西侧的金代经幢。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四月,幢身八面。交错刻有四尊佛像、梵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陀罗尼。明成化五年(1469年)和清康熙六年(1667年)曾再修。</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坐落于公园湖心岛西南角的慈悲庵内,其诞生可追溯至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因慕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诗意,在慈悲庵内建亭,亲题“陶然”匾额。</p> <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藻的长兄江蘩对陶然亭进行过修改扩建,虽称亭,但实已改为敞轩。自此,这方敞轩的亭子,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灵栖息地。他们或春日修禊,或秋日雅集,把盏言欢、挥毫泼墨,让文韵在亭间流淌。陶然亭逐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石刻、楹联与牌匾是绕不开的文化宝藏。陶然亭内存有五方石刻,四副盈联,三块牌匾。康熙年间《陶然吟》《陶然亭记》石刻,记下当年风雅;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王昶《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齐白石《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让不同时代的笔墨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楹联更是妙趣横生,翁方纲“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林则徐“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沈朝初“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这些文字,或清幽、或豪迈、或空灵,将建筑与文化紧紧缠绕,每一幅都似叩响历史的门环。</p> <p class="ql-block">三块匾额一为亭内正西,江藻题写的行书“陶然”,署“康熙乙亥仲夏,汉阳江藻题并书”。二为亭内东侧,齐白石题写的篆书“陶然亭”。三为亭西侧檐下,郭沫若题写的“陶然亭”。</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等众多爱国者、革命家多与陶然亭关联。陶然亭成为革命火种的孕育地,誉为“人民革命的摇篮”。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率湖南驱张代表团抵京,与辅仁学社成员在慈悲庵秘密集会,共商驱张对策,会后于山门外古槐下合影,青春的热血与革命的决心在此定格。</p> <p class="ql-block">同年8月16日,一场影响深远的“五团体会议”召开。周恩来领导的天津“觉悟社”、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少年中国学会”,连同“青年工读互助团”、“人道社”和“曙光社”,二十三位代表齐聚慈悲庵。会议由刘清扬主持,李大钊发表重要讲话,聚焦团体“改造”“联合”,最终形成《改造联合宣言》《改造联合约章》。</p> <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推动青年思想蜕变,众多成员投身工农运动,为党组织储备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的前奏,为党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拍摄于1920年8月16日的“五团体会议”老照片。 根据这张照片,恢复了这间会议室的原貌,恢复成了人字形木结构屋顶,窗户也都换成了当时的支摘窗。老照片上清晰可见,会议中堂挂着齐白石的亲笔书画。</p> <p class="ql-block">1921-1923年,李大钊借“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为夫人守墓之名,租用庵内两间南房开展秘密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悄然燃向四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慈悲庵的院落里,触摸着古老的砖墙,凝视着承载岁月的经幢与楹联,革命先辈的身影似在眼前浮现。陶然亭不再只是风景胜地,更是一部鲜活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的历史提醒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奔走,如今的我们,虽处和平年代,仍需传承这份担当。无论是参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发声,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匠心、为社会创造价值,都是对革命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这方“人民革命的摇篮”,以历史为脉络,以文化为筋骨,以革命精神为灵魂,让每一位到访者,在漫步中读懂岁月、汲取力量,将过去的热血信念,融入当下的脚步,迈向更有意义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