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趁今天上午没课,便约了朋友去打一场热爱已久的乒乓球。没想到当我骑辆共享单车到约定地点后,朋友还没来,给他发微信没回,打语音没接。而打球地点的院子里正在进行危旧小区改造,院子地面被挖的坑坑洼洼,旁边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推土机、挖掘机、搅拌机等重型机械发出轰鸣,合着工人师傅的敲打声,俨然奏响了一首劳动交响曲。对于朋友的不守信不守时,我有些生气了。不知道他来还是不来,什么时候能来?与其在那干等着,还不如去附近走走、转转。</p> <p class="ql-block"> 我从那个嘈杂的院子里出来,顺着那一条老旧街道漫不经心地往西边走着、看着,没走多远,便看到街道边有一棵粗壮且枝繁叶茂的大桑树,桑树旁边有一条较深的小巷,大桑树不偏不倚的长在了小巷的入口。向小巷深处望去,发现小巷两边都是一户挨一户的朱红大宅门,门前收拾的干干净净,门口和院子里主人种的绿植和花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长出院墙的红石榴,有喀什人最爱吃的“糖包子”无花果,有爬满藤架的葡萄,还有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 他们都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努力向上生长着,生长着。我继续往巷子深处走着,一段悠扬《胡琴说》的歌声从巷子不远处飘了出来,我寻着歌声走了过去,一院子的两扇大宅门敞开着,女主人正在院子里不紧不慢的打扫卫生,被清洗干净的瓷砖地面亮堂得能照出人影来。主人在洗去污垢的同时,也洗掉了社会的浮躁、焦虑与不安。我暗自惊叹:在钢筋水泥铸就高楼林立的城市深处,竟然藏着如此别有洞天的僻静小巷。主人转身时看到了站在大门外正向内张望的我,便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来旅游的。她很自豪地告诉我这几年喀什的旅游业很火爆,客源充足,每到旅游旺季,旅馆、酒店、民宿都瀑满,她开的是三层民宿,根据房间大小、布局、设施配备等情况均有不同的定价,基本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要求,因此她的生意做得很好。她觉得喀什比她的老家重庆舒服多了,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绿色藤蔓下的朱红大宅门</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与嘈杂,只有曲径通幽处的宁静与悠闲。继续沿着小巷漫步,我收获了不知何时丢失已久的松弛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前面拐个弯不远又有一院子门敞开着,里面传来了老人和孩子的笑声,我循着声音走过去,看到院子左边紧贴墙边一张长方形老木床上,放着一床暗红色金丝花布料包着的褥子,褥子上坐着一个约摸七、八岁的维吾尔族老奶奶,老奶奶正用一把牛角梳从容不迫地梳理着她那齐腰长的花白长发,那动作、那神情不像是在梳理长发,而是在梳理那如水流逝的悠长岁月和生命的过往。院子里打扫得一尘不染,院子用木棒搭成的凉棚上爬满了绿绿的葡萄藤蔓,一串串晶亮亮的葡萄沉甸甸地从藤蔓或木棒上坠下来。木床前不远处有一张红漆木制茶几,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在字正腔圆地读着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杰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时不时跟他奶奶用维语说着什么,高兴时还会手舞足蹈地边说边笑起来。院子气氛非常融洽祥和,看我在院子外站着,他们一点也不怯生,而是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喝茶。交谈中了解到男孩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妈妈是医生,夫妻俩都上班去了。多么朴实而幸福的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葡萄🍇快熟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脚步慢了下来,我的心静了下来,就这样沉浸式陶醉在小巷的恬静与清雅之中。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让我不由得想起明代解缙诗句“小巷人家半掩扉,绿阴相映柳依依”中描写的小巷人家温馨和谐、绿树成荫、柳丝摇曳的诗画意境与生机。这里没有喧嚣与浮躁,没有压抑与焦虑,你的身心可以尽情地舒展、放空、再放空……我承认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小巷,如果我也在这买个院子住下来该有多好呀!正当我想入非非时,前方又一朱红大宅门前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我寻声走进看到了三个孩子一排整齐地坐在院子门口的水泥台阶上玩耍,中间一个大眼睛、长睫毛的维吾尔族小姑娘,手拿一把酥香的馓子(维吾尔族人用面粉炸出的一种食物),掰一根喂到左边一汉族小男孩嘴里,掰一根喂到右边妹妹的嘴里,再掰一根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三个小朋友边吃边玩边笑,这画面如此恬美、温馨、和谐。几颗高大的石榴树静静地长在了里墙靠外的地方,茂盛的枝叶从围墙处往外伸出来一大片,碧绿枝叶间开出无数红红的石榴花格外显眼,透过这花我看到了秋天一个个又大又红、长满石榴籽裂开嘴笑的大石榴;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在了喀什的大街小巷,开在了天山南北,开在了新疆各族儿女的心坎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