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四十八-五十五军后代追寻父辈解放赣西南之行-下篇

欧阳建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云山美景--蓝天,白云,奇山,藕塘,荷花香。</h3> 今天是6月21日,大部队的活动计划是上午参观二苏大、沙洲坝、叶坪景区。因为去年我来过瑞金,前两个景区已经参观过了,在和相关人员沟通后,决定利用他们去参观前两个景区的期间,给我联系了一台车,去其他几个地方看看,然后到叶坪景区跟他们汇合。另外,也有两个团友想跟我一块儿活动。这样,我们这支小分队就先单独出发,前往我们预想的两个地方,石云山和武阳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云山景区总导览图。</h3> 云石山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局、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等中央机关各部委驻扎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项英、陈毅、林伯渠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工作生活过。苏区时期,云石山人积极支持革命,仅有一万多人的云石山,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1338人,并走出了梁达山、钟发生将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纪念碑后面的,绿荫环绕覆盖着的小山就是石云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发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标志性纪念塔景观,提写为“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934年10月10号”。左边为司机兼导游小杨。右边团友肖运发和丛虹霞。</h3> 1934年7月,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移迁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并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中共中央局驻在丰垅村的马道口,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在田心村岩背、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驻在田心村沙排,少共中央局驻在田心村老屋场,临时中央政府就驻在云石山头的寺庙之中。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br> 毛泽东在云石山居住期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领导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兵力,不考虑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在军事战略中出现了严重错误,致使红军在战斗中非常被动,损失惨重,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毛泽东看到眼里,痛在心中,向中央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和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深明大义的毛泽东,仍然以革命事业为重日夜操劳,他还在这里前往于都、会昌等地作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以尽可能地扭转我军局面。<br> 在云石山古寺中,有一位中央领导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那就是张闻天同志。张闻天曾经一度推行“左”的路线,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的变化,就在这里,张闻天显露了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品质,他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两位主席经常相互交流,张闻天思想转变很大,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后来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很关键的作用。<br>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的北路军和南路军疯狂地对兴国、石城、长汀和会昌等地进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经军粉碎敌人“围剿”的希望已经断绝,鉴于情况紧急,中央领导人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10日那天,风啸雨残,中央机关的领导齐聚在云石山的路旁,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与当地群众洒泪告别,踏上漫漫的长征路。此时,在云石山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主任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丰垅村马道口)继续领导苏区军民坚持革命战争,以保留革命火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江西,到处都能看到这种高大粗壮的老樟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云山南侧山脚下的323国道,图中的建筑物是,长征决策和出发展览馆的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云山脚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电话总机室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山前路口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h3>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突起的小山,高不过五十米,方圆不足千米,为喀斯特地貌,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百级石砌小道可以弯曲通行。山中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并有数百种植物点缀其间。小道中途还有两道石门屏障,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可谓易守难攻,所以苏区时期还用来当战壕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壁上“长征第一山”是1996年杨尚昆同志视察瑞金时题写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屏障,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h3> 山上有一座云山古寺。寺庙为客家建筑风格,建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红军长征后一直没有遭到敌人的破坏,如今还保持当年的原貌。古寺的门口有一副门联:“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赞扬云石山优美的风景。2005年云山古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当年云山古寺的主持是一名法号叫“骆能”的和尚,中央政府搬迁到这里后,为了安全起见,警卫员要求和尚搬到临近的村庄居住。毛泽东知道后及时制止,于是他们与和尚一起居住在寺庙中。骆能和尚热情的接待了毛泽东和张闻天,他还腾出寺内最好的左厢房给毛主席一家三口居住。<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山古寺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寺小院内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议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一家人的住房,毛泽东爱看书,室内光线不足,他特地在北墙开了个窗户。据说,八仙桌的底下还有洞口,可以直通山外,解放后怕小孩贪玩不安全才堵上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户的插销还是用枪栓做的,至今保留原样。小竹床和儿童椅是他们的孩子用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看下山之路,然后我们立即抓紧时间,赶往长征第一桥“武阳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第一桥位于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现在建设成为一座红色文化旅游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绵江河畔,新(右侧)老(左侧)武阳桥之间的现况景观。中间那棵枯死的老樟树,就是老武阳桥老照片中的那棵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绵江河景观,左侧为老桥位置,右侧为现在的武阳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的武阳桥全景景观,最右侧那棵枯死的老樟树,就是下图老桥照片中的那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阳桥原貌。</h3> 长征第一桥是一座革命的桥,记载着多少革命的艰辛!<br>1930年夏,武阳区游击队负责人杨斗文、刘国兴带领暴动的农民和游击队员,扛着梭标,端上长矛,从武阳桥上杀进县城,活捉恶霸地主,第一次把红旗插在了桥头。此后,武阳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并在多次的反“围剿”战斗中,不顾敌人阻拦、轰炸,一次次冲过此桥,送弹药、抬担架,支援红军战斗,为反“围剿”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br> 1933年春天,毛泽东带领一批红军战士来到武阳桥,在武阳村绵江两岸调查指导当地的春耕生产,亲自帮助两岸群众犁田插秧。由于武阳工农群众在春耕生产中的模范作用,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亲自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奖旗。如今,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会址依然默默地伫立在武阳桥头,见证着革命的发展历程。<br> 1934年夏秋间,随着广昌保卫战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正在福建闽西战斗的红九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后,于10月初从长汀出发,7日晚到达瑞金,8日拂晓到达武阳。由于人数众多,桥身单薄,部队通过武阳桥时,桥体摇晃厉害,战士们不得不分批分段过桥。过河火把的亮光与战士的咳嗽声引来了早起的群众。顿时,沿河两岸群众纷纷云集在武阳桥旁,把鸡蛋、米果、大豆、花生、草鞋、斗笠送到红军战士手上,有的还用松枝点火为红军照明。由于桥身摇晃厉害,部队过桥速度很慢,年轻力壮的小伙纷纷跳下河水,用身体顶着晃动的桥墩,保证红军顺利过桥。月光与火光交相辉映在绵江河上,永远地定格军民鱼水依依惜别情。此后,红九军团经会昌、过安远,追随红军主力艰难西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第一桥”原址位置。</h3> 1996年,原国家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视察瑞金时,亲自前往长征第一桥―――武阳桥视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杨尚昆亲笔挥毫题写“长征第一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阳村畔绵江河,原老武阳桥位置风光。</h3> 武阳桥原为木板桥,由13个桥墩、20余块木板构架成,是连接武阳村绵江河两岸的交通要道。由于桥上没有护栏,行人走上去摇摇晃晃,担惊害怕。1988年,瑞金人民把木桥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身距原址约100米,长111.6米,宽6米,两侧镶着造型美观的护栏,尤如一条巨龙横跨在绵江河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瑞金籍将军钟辉为长征第一桥题写了桥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时,大部队在二苏大景区和沙洲坝,红井景区游览。</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瑞金叶坪红色旅游景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革命旧址群之一,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局成立,当时中央苏区就设在叶坪,1931年11月7日—20日在叶坪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参会代表有来自各个根据地和白区的610人,会上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坪景区导游全景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赶到这里,和大部队会合,在一苏大会址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一苏大会议旧址门前,签到处雕塑前打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标志性旧址‌‌一苏大会址‌:明代建造的谢氏宗祠,会场还原了张灯结彩的原始场景‌。</h3>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氏宗祠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诞生‌。毛泽东在此当选主席,“毛主席”的称呼由此传遍世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在叶坪村居住的房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经常在这棵千年古樟树下读书看报,与群众交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毛主席在叶坪村居住的房子旁边的古樟树。</h3> 毛主席在叶坪村生活居住期间,经常在这棵千年古樟树下读书看报,与群众交谈。一九三三年春天的一天,毛主席在旁边住房内办公,国民党飞机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枝中没有落地爆炸,毛主席安然无恙,现挂在树上的炸弹为仿制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有许多这样的老樟树群,非常有地方特色。</h3> 红军广场是苏区时期大型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1931年11月7日早上,在此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典礼,晚上举行了盛大的提灯庆祝晚会。1933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这里举办了著名的“五卅”赤色体育运动大会。“二苏大会”筹备委员会还在这里组织兴建了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黄)公略亭、(赵)博生堡等纪念建筑物。这些纪念建筑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赵宝成主持,协调工程建设,于1933年8月动工,1934年1月落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烈士纪念塔‌:炮弹造型的塔身象征革命精神,地面镌刻“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的标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返回时大部分游客已离去,趁着人少,赶紧在一苏大会址‌旧址‌‌前打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苏大会址‌旧址‌‌周围的景观,都是政府的办公房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苏大会址‌旧址‌‌周围的景观,都是政府的办公房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内的中心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开瑞金,前往于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h3>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反围剿战场或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转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进行动员和军政训练。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和会昌珠兰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br>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架设浮桥、摆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红军渡于都河时,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县里投资50万元,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亲切会见了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他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这是当时习总书记进献的花篮,现在一直保存下来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入门大堂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序列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各部队的行程时间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突围转移人员及于都补充兵员情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红军名单资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长征从于都出发,渡过贡水江的八个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向湘西转移示意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出发长征时使用过的小船(原件),于都县老船工李声仁捐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馆内展示的,当年红军渡江的场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小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少年宣讲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门渡口码头,浮桥,1983年12月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门渡口,中央机关,中革军委长征出发渡口保护标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正面,基座上的浮雕-渡河出发:军民挥泪告别夜渡于都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右侧基座上的浮雕-集结于都:红军秘密换防与百姓运输物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基座背面介绍各部队渡江的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左侧基座上的浮雕-倾情奉献:百姓捐献门板、寿材等物资‌。</h3> 碑后围栏雕刻八大渡口的画面:顺时针从右到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渔翁埠(音布)渡口,红九军团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峰坝渡口,红一军团长正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门渡口,中央机关,中革军委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门渡口,红三军团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门渡口,红三军团及红八军团部分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口渡口,红八军团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鲤鱼渡口,红五军团34师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尾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长征出发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正门广场雕塑前(西面)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也在此第二次打卡打卡,第一次是2024年10月16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后代,我们的父亲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长征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开于都后,我们来到了赣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上在赣州古城墙,西津门外用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6月22日我们在赣州市游览,郁孤台简介。</h3> 郁孤台,坐落于贺兰山顶,海拔131米,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唐代刺史李勉登此台北望,心生感慨,所以又将此台命名为“望阙台”。历史上,李渤、苏东坡、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名人大家都曾登临此台。南宋辛弃疾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让郁孤台名扬天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赣州古城墙北端看,章水与贡水汇合处向北去,这就成为了赣江的起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经国旧居大门景观,就在赣州古城墙北段内旁。49年解放赣州后,我48军军首长也曾经在这里住过。我父亲到军部开会,也曾在这里住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赣州古城墙北段上,看蒋经国旧居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蒋经国旧居全景。蒋经国旧居位于赣州市花园塘1号,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紧挨古城墙。1940年至1945年,蒋经国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居住于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钟家女在蒋经国旧居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赣州古城墙涌金门外,贡水上的古浮桥。</h3> 现存的赣州古城墙,从西津门起,沿章江经北门至八境台,然后溯贡江经涌金门和建春门至东河大桥头(原东门)。全长3600余米。赣州古城墙是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城砖上保留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铭文砖521种,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孔宗翰,字周翰,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登进士,累官至刑部侍郎,宝文阁侍制。北宋嘉佑年间,(1015~1063年)任虔(音钱)州知州时,始用砖石包砌赣州城墙,并筑观景楼台与章贡两江河流处,即今日之八境台。孔离任后,将其所绘虔州“八境图”请苏轼即图题诗,即《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会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宣布活动圆满结束。</h3> 游览完赣州古城墙后,我们就在附近共进午餐,然后此次活动宣布顺利结束,罗江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四野48军、55军后代,战友重走解放赣西南之路。我们带着前辈们的重托,脚踏实地缅怀前辈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发扬48军的奋进战斗作风。从江西九江开始,到赣州结束,共7天行程700公里,圆满达到了所有团员的初心和愿望。 附件:48军江西剿匪记。 萧家璧是江西遂川县黑恶势力的头号人物。早年他依恃丰厚家产招丁买马自建武装,成为称霸山乡的“土皇帝”。大革命末期,这个乡匪恶霸为维护自身利益,极力与工农运动为敌,当上了大坑乡民团和县靖卫团团总,积极为国民党新军阀的“清党”活动“给力助威”。在“马日事变”中,萧匪率先在遂川刮起血雨腥风,当地中共组织遭到极大破坏。之后他又担任县清党委员会主席、井冈绥靖联防办事处主任等职,成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急先锋”。遂川县苏维埃主席胡嗣麟和中共负责人陈正人的母亲等大批革命群众就是他杀害的。<br><br> 萧匪不仅是反共的“刽子手”,而且还是毛泽东当年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拦路狗”。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在“泰和祥”杂货店召开前委会,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随后,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准备创建革命根据地。湘赣反动军阀何建、朱培德闻讯后极为恐慌,马上调集大批军队前往“进剿”。当年10月,毛泽东率革命军1个营进驻遂川物产丰裕的大汾镇,准备发动群众筹措粮款,为粉碎敌人“进剿”做准备。不料第二天拂晓,革命军突然遭到萧匪靖卫团400多人的袭击,部队因地形不熟而被打散,大部人杀出重围辗转南下,只有两个排跟毛泽东从后山转移,其中有70多人在袭击中牺牲。罗荣桓元帅后来回忆,当时毛泽东站在山头向四下嘹望,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穿黑衣的靖卫团团丁。事后毛泽东得知偷袭是萧匪所为时,曾忿忿地说道:“萧家璧真是可恶,这时候趁虚打劫,工农革命军差一点毁在他手里,看来我们要在井冈山立脚扎根,得提防这条恶狗!”张宗逊将军也回忆到,毛泽东在当晚还专门向王佐、袁文才派来的接应人详细了解了萧家璧民团的情况,足见他对萧匪的重视。在随后的井冈山斗争岁月里,毛泽东对这条恶狗十分厌恶,他曾多次向人说道:“土霸子萧家璧好厉害,红军吃了他几次亏,他会藏在山里暗地偷打,打几下又跑了”。<br><br> 为严惩这条反动恶狗,1928年1月,毛泽东率革命军4个连向萧匪发起进攻,一举将其武装大部歼灭。但狡猾的萧匪却依仗熟悉地形而逃遁。不久,这条没被打死的恶狗又在反动当局支持下再次扩充靖卫团,伙同国民党军攻占遂川县城,使近百名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1928年5月,毛泽东与朱德再次派改编为红军的第28团在遂川赤卫队配合下向其进攻,萧匪遭痛击后急忙逃进深山,待红军走后又继续为非作恶。同年9月,红军从桂东回师井冈山,萧匪探知后便连夜派人向国民党军刘士毅师报信邀功。刘马上派出两个团与萧匪在险要地段设下埋伏。遂川赤卫队侦知敌情后火速向红军报信,从背后对敌发动突袭,打得敌人惨叫连连。萧匪在溃逃时连鞋都跑丢了,赤脚逃回了老巢,大批武器成了红军战利品。红军宣传队还将此战编演了活报剧《活捉萧家璧》,但真正活捉萧家璧却是在20年以后了。<br><br> 1930年1月,国民党军攻占井冈山,萧匪立即对当地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叫嚣“人要换种,草要过火,石头也要砍三刀”。其中仅小井就有120余名红军伤病员被集体屠杀,大小五井123户村民有69户被杀绝,茨坪一次被屠杀的村民竟达130多人,2000多间房屋被烧毁。萧匪杀人手段极其残忍,据解放后统计,被萧匪杀害的红军和苏区干部群众多达2500余人,有的地区连3岁孩童也未幸免,群众将这个恶魔称为“萧屠夫“。<br>随着人民解放军向江南的迅速进军,萧家璧反动统治的丧钟开始敲响。1949年6月,我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4兵团发起肃清中南之敌的战斗,大量国民党重兵集团被迅速肃清,剩余的残部也纷纷溃逃。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方天见大势已去,急忙部署“应变计划”,命令赣西绥靖司令贺维珍带领老兵残将在赣西山区建立“游击基地”,并封地头蛇萧家璧为“井冈山绥靖区遂北反共自卫军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命令其利用当地有利地形与我军长期对抗,<br><br> 7月下旬,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方天慌忙率残部3万余人退守赣西南。诡计多端的萧家璧见势不妙,立马撒腿逃回了井冈山老巢,并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妄图凭借国民党当局拨给的大批枪支弹药和当地山岭继续其“反共伟业”。为消灭井冈山残敌.8月2日,我二野第4兵团14军42师奉命挺进井冈山,迅速歼灭了萧匪的遂川县城守军,鲜艳的红旗重新在井冈山飘扬。8月4日我军乘胜追击,在枚江乡生擒了国民党遂北反共第二纵队少将司令罗普权,迫使敌遂北第一纵队副司令黄成一率部投降,随后又有十余股被打散的土匪武装向我新生的人民政府缴械。<br><br> 但是因作战需要,我42师不久就转换任务随二野进军大西南,这使被我军打得狼狈不堪的萧匪得到喘息之机。他一面召集各乡、保长和反动绅士成立“应变委员会”,威胁群众“谁敢接近共党,就杀绝他全家”!一面加紧搜罗井冈山周边的土匪武装,准备拿出当年的伎俩与我军长期打“圈圈战”,为抵抗我军进攻,萧匪将大批粮食藏到山上,并在老巢大坑乡四周修筑了碉堡等防御工事,存放了大量武器弹药和足够几百人吃半年的粮食,他狂妄叫嚣:“就凭我这固若金汤的碉堡工事,共军再厉害也对我奈何不得!”<br><br> 然而,人民解放的历史车轮是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了的。早在6月上句,党中央就派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陈正人与邵式平、陈奇涵等人率南下干部在南昌组建了省委、省军区,开始统一指挥全省剿匪斗争。在此之前,毛泽东在香山召见奉命南下的陈正人时,还专门点到一个人要他注意查找。据记载,毛泽东当时对陈正人说,这人我要找,你也要找,他不是别人,还是你的同乡,是革命的死敌!陈正人立刻明白毛泽东指的是萧家璧。毛泽东最后要求陈正人:一定要活捉萧家壁,不要死的!7月上旬,陈正入主持召开全省剿匪联席会议,决定从主力部队抽调一个师挺进赣西进行剿匪。我四野第48军142师随即接到命令:率425团、426团立即返回吉安,组建军分区开展剿匪斗争。在布置任务时,军长贺晋年还特地转达了毛主席“一定要活捉萧家璧”的指示。部队随即在师长欧致富、政委谢堂忠的率领下,迅速向萧匪盘踞的遂川进军。<br><br> 142师是支英雄的红军老部队,其中425团的前身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31团。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当年弱小的红军团已发展成我军强大的主力团。142师赶抵遂川后,立即向遂川县人民政府了解萧家璧股匪活动情况,在分析敌情后师领导研究决定,由政委谢堂忠率426团前往吉安建立军分区,师长欧致富率425团直奔萧匪盘踞的遂北地区,迅速向该匪发起全面进剿。萧匪做梦也没想到今天“共军”的装备和战斗力如此强大,短短几次正面交锋,其手下几十股土匪武装很快就土崩瓦解。惨败之下,昔日的“萧司令”早巳没了以往的嚣张。几曰下来,其大部武装就被我军彻底消灭,老巢大坑乡也被攻占。萧匪只得带着一批死硬分子逃入深山老林,企图凭借山险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为彻底剿灭横行井冈二十余年的枭匪,欧师长和425团王星团长与遂川县人民政府领导在萧家祠堂设立剿匪指挥部,制定了周密的清剿方案。与此同时,指挥部还多次派人进山劝降,但均遭到一心要“反共到底”的萧匪的拒绝,他甚至狂妄叫嚣:“共产党让我放下武器,那是白日做梦!”于是,我剿匪部队和民兵立即对萧匪展开围歼。萧匪也十分狡猾,他不再集中兵力与我正面对抗,而是利用当地山高坡陡、林密草茂的地形与我周旋,他本人只带几名亲信藏在人烟稀少的沟壑中遥控指挥,与我剿匪部队玩起了“老鼠戏猫”的把戏。<br><br> 为完成“活捉萧家璧,向毛主席报捷”的任务,剿匪指挥部决定在大部队继续对井冈山四周全面封锁的同时,各剿匪小分队立即分散进山搜剿。9月21日,我军得到消息,萧匪带几名亲信窜到仙人迹、石公坑一带活动。指挥部立即派出5支剿匪小分队,在当地民兵带领下寻踪围捕。当小分队攀山涉谷到达仙人迹时,躲藏在野猪棚内的萧匪发觉并立即逃走。我军随即又连夜追至石公坑,狡兔般的萧匪再次逃脱。但是却逮住了萧的贴身保镖。据保镖刘某交代,萧匪曾与他约定在长隆、邱家、石洞等地碰头,于是指挥部又组织部队和民兵连续5昼夜拉网搜捕。然而犹如惊弓之鸟的萧匪狡诈多疑,一晚上转移数次,加之其熟悉地形和爪牙报信,使我军搜捕行动屡屡扑空。坐镇指挥的欧师长在听取情况汇报后认为,关键问题在于群众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很多群众害怕解放军也像当年的红军呆不长久,土匪卷土重来会遭报复,因而不敢向我军举报匪情,更不敢配合部队进山剿匪。所以,在下一步的清剿中,我剿匪部队应注意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大好形势,揭发萧匪的罪行。很快,群众被发动起来,对土匪的举报也迅速增多。9月27日晚,一位原萧家雇工向我军报信,说萧匪正躲藏在湖坑朱屋一带。欧师长当即命王星团长率各小分队连夜出击,决不让萧匪再次逃脱。湖坑位于层层叠叠的大山之中,峰险林密、道路崎岖,我军到达后立即对每一处草丛、窝棚和崖洞进行搜索。28日拂晓.2连9班副班长赵文珍突然发现一处山坡上有人影,便大喝一声“站住”。对方一听立刻滚进山下草丛,赵文珍和战士们便马上包抄过去。因为上级下了活捉令,大伙只得朝天鸣枪,附近搜山的战士和民兵听到枪声也都围了过来。此时,奋勇当先的赵文珍发现前方草丛在晃动,便猛扑过去,一把从几尺深的茅草中揪出了一个瑟瑟发抖的老土匪。战士们正要掏像片对照,带路的老表急忙跑过来说:“不用对了,他就是萧屠夫!”战士们高兴地大喊起来,一拥而上将萧匪像绑粽子似地捆了个结实.,随即将这个恶魔押解到剿匪指挥部,赵文珍因出色完成毛主席下达的任务而受到表奖。<br><br> 9月29日新中国成立前夕,遂川县人民政府贴出一张大红色告示,上面醒目地写着:“有着20多年反动历史,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恶霸、大土匪萧家壁于昨天被我人民解放军活捉……”这一消息立刻在井冈山地区迅速传开,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大快人心的捷报也飞传北京。毛泽东闻讯后十分高兴,他对有关人员说:“在井冈山的时候,我们没有抓到他,让他苟活了20多年,该给他算总账了!”此时,井冈山民众一封封饱含血泪的控诉信也纷纷寄向人民政府,一致要求枪毙这个血债累累的恶魔,为当地人民伸冤、为遭其残害的死难烈士雪恨。根据民众的强烈要求,11月12日,遂川县人民政府召开大会,公开审判这个危害湘赣边界20多年的枭匪。吉安军分区政委李立主持了公审大会。省委书记陈正人也赶来参加了公审大会。大会开始前举行了死难烈士祭奠仪式,以告慰惨死在萧匪屠刀下的遂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胡嗣麟、革命母亲郭永秀和张龙秀(陈正人之母)等数百名烈士。当把萧匪押上审判台时,顿时群情激愤、呼声震天,满怀仇恨的群众代表纷纷上台控诉这个恶魔的滔天罪行。接着,遂川县人民法院宣读了萧匪的罪状,报经上级法院批准,判处其死刑。随即,解放军战士将罪行累累的萧家壁拖到远处的河滩上,随着一声正义枪声,结束了这个井冈枭匪罪恶的一生,刑场上立刻欢声雷动,“共产党万岁”的喊声响彻云霄。当晚,陈正人给北京发去一封电报:“毛主席,人民死敌萧家璧已于今日公审处决,井冈民众人心大快。” 萧家璧匪帮被消灭后,我军又乘胜追击,陈正人亲自指挥独立9团配合48军在宁都翠微峰地区包围了敌“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中将司令黄镇中匪帮。黄镇中是宁都地区作恶多端的地头蛇,早年曾充当反动卧底混入红军,因策反30多人叛逃有功,被国民党封为保安团长,后任旅长,第三战区参议、江西第八行政区保安司令等职,先后残杀过宁都、瑞金、于都、兴国等县群众达数万人。1949年初,当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之时,黄便按照其“党国”的“规划”,在翠微峰及周围诸山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为最后挣扎作准备。对此,国民党大员白崇禧、何应钦还于3月亲临翠微峰,召集当地军政要员开会,对黄的坚固工事大加赞赏,命其统领宁都、兴国、广昌等14个县的反动武装进行“应变准备”。当我军于8月解放兴国后,黄镇中便聚集常备第8师、独立团、兴国保安队、戡乱大队等反动武装2000余人退守翠微峰地区,以图凭借天险进行顽抗,并经常派小股匪徒下山袭击我新生的人民政权,疯狂屠杀干部群众。<br><br> 为铲除革命老区的最后毒瘤,8月下旬,我48军144师奉命在上级炮兵和地方部队支援下开始对翠微峰展开围剿。时任四野司令员的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曾指挥攻打过翠微峰,深知那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对迅速打下翠微峰心存疑虑,他曾为此指示说,翠微峰如不好打,我们可以先围它两三年。接受任务的我144师指战员经过反复研究,决心攻坚克难尽快拿下翠微峰,彻底铲除当地匪患。144师师长张书祥还向中南军区立下军令状,保证在3个月内攻克翠微峰。8月28日,我军对翠微峰之敌形成合围,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剿匪。当地民众听说当年的红军要再次攻打翠微峰,便纷纷为部队筹集粮草、提供情报,有的主动为大军带路。当地政府还组织土匪家属上山喊话,用政治攻势瓦解匪军。与此同时,师侦察连在原苏区干部李焕柏带领下,对翠微峰周围地形和敌防御体系进行了实地侦察。经过充分准备,31日,我432团夜袭菜子山歼灭全部守敌,9月2日再袭莲塘,将敌兴国保安队全部“包圆”。10日,担任大、小太阳山警戒的敌军,在我军组织的“四面楚歌”下投诚,并带领我3营夺取了敌太阳山火力支撑点,次日凌晨,敌独立团被“连锅端”。同时,我428团也在炮火掩护下全歼了朝阳山守敌。战至19日,我军攻占了敌全部外围防御要点,将守敌压缩到以翠微峰为中心的几个孤立山峰和洞穴之中。敌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我军则充分做好了总攻的准备。<br><br> 9月23日,我军向翠微峰发起总攻,数十门火炮顷刻间就将近干发炮弹射向各个敌占山峰,守敌阵地顿时硝烟弥漫,横飞的弹片带着死亡的呼嚎将惊慌失措的匪徒炸得魂飞魄散。炮火准备一结束,我军五路突击部队立刻像尖刀插向了翠微峰。随着最大火力点被清除,黄匪吹嘘的“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顷刻崩溃,我后续部队立即扩大突破口,迅速夺取了母狮峰等要点。与此同时,从西北突击的432团4连、6连也迅速攻克了敌防御要点雄狮峰和三献峰,很快逼近了金精洞。我428团已突破天险“一线天”,把红旗插上了翠微峰主峰,并控制了金精洞石门,使黄匪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逃。经过7小时激战,我军一举全歼翠微峰守敌1860多人,活捉黄镇中及少将副司令汤宗威、吴楚山、李馥斋,参谋长刘纪文、向平,以及国民党宁都、兴国县长等头目75名,可谓将当地匪首彻底“剿清”。翠微峰之战的胜利大大超出了四野司令员林彪的预计。为此,中南军区专门颁发嘉奖令,表彰144师为新中国的诞生献了一份厚礼。1950年1月26日,宁都专署在县城体育场召开万人公审大会,罪大恶极的黄镇中被依法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