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遐思

水仙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海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存在。只存在于书本上、连环画里,那蓝色的波涛仿佛被禁锢在纸页之间,连梦都无法抵达。家门前的那口鱼塘,不足半亩,是我童年世界里最大的“海”。每当站在鱼塘边,望着那片小小的水面,总会幻想大海的模样,可那终究只是幻想。家离海很远,交通不便,大海是遥不可及的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海邂逅,是在大学时的珠海社会实践。那是一个傍晚抵达的。眼前景象让我瞬间屏住了呼吸——那片海湾虽称不上一望无际,却也渺渺茫茫,仿佛无边无际。海水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像是无数颗钻石镶嵌在蓝色的绸缎上。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发出悦耳的声响。几乎全班同学都惊叫起来。记得那几个傍晚,我们都在海滩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海风中。有人告诉我,那不过是湾,而非真正的海。可在我心中,它就是海!那是1997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正如古人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海之美,亦是如此,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神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梅州工作,学校组织老师们到汕头参观学习,我又一次见到了海。在金山中学交流的那天,我羡慕不已。学校面朝大海,大气又上档次。从小对水情有独钟的我,趁报告会的间隙,悄悄溜出去看海。汕头的渔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头红彤彤的,船头两侧下锚的地方还画着两只大眼睛,威风凛凛。据说这是模仿鱼龙的形象,民间相信这样的船有灵性,既能得神灵庇佑,又能辟邪,让船只在海上航行更加安全。让我对水手充满了敬意。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他们凭借经验出海捕鱼,风险之大,难以想象。多少人一去不回?留下家人肝肠寸断?回来后的第二年,我将班歌定为《水手》,在以后当班主任的日子里,也一直用这首歌激励学生:“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多么励志的歌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也更坚定。</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我工作调动选择了惠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这里靠近大海。离海最近的地方,车程不过十分钟,仿佛大海就在家门口。我常常租快艇登岛游玩,或在渔船上品尝新鲜的海鲜。有一次,我去了大甲岛。快艇单程要50分钟,大船则需近三个小时。当船行至海中央,四周不见山峦,也无建筑,偶尔有快艇穿梭而过。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丝害怕,船上还有小孩和老人。海浪汹涌,仿佛随时会将我们吞噬。然而,正是这种对大海的敬畏,让我更加珍惜与海相伴。从那以后,更坚定了用《水手》作为班歌。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大海的广阔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应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美好。</p> <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我已不在教学一线,不知道那些孩子们是否还记得那首《水手》?那些与海有关的日子,我却不曾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