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代名医

杨观达

<h1>  今天清晨,我正在公园中漫步。一个噩耗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打乱了我的脚步——我尊敬的长辈杨志铭医师,在凌晨悄然离世,享年九十有三。回想起与先生五十年的交往,心中久久无法平静。</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一、诲人之心</span></h1><h1> 我与您的初次相识,要追溯到1975年。那一年,我的父亲从公社农科所调任平等卫生院院长,他力邀您从新安卫生院调至平等,以期提升平等卫生院的技术实力。</h1><h1> 作为一名长者。阿公您总是对我关怀备至,勉励我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1981年,我初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勉强踏入了卫生院的大门,却选择了成为一名“乡村防疫员”。面对我的选择,阿公您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耐心地劝导,告诉我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全身心地投入,便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医生。</h1><h1> 作为一位领导,院长您时常告诫我,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无论你的学历背景如何,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是关键。因为医学环境、疾病类型、医疗技术和药物都在不断更新。在您的熏陶下,我也逐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h1><h1> 您更是一位严谨的医者。有一次初秋的傍晚,我正在田间插秧,远远看见您在陈华垟的路上行走,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您坦诚地告诉我,下午给一位病人治疗,发现其病情严重,您不放心,立即来到患者家中,进一步观察病情。夜幕降临,我插完秧准备回家,却见您在那条田间小路上走来,直至身影消隐在朦胧的夜色中……</h1><h1> 岁月如梭,我步入中年,从“乡村防疫员”转变为“文史爱好者”。对于我的转变,阿公您既感到欣慰,给我讲述了张家堡的历史文化,鼓励我挖掘家乡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片土地。然而,谁能想到,二个月前的那次促膝长谈,竟成了我们之间的诀别……</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二、岐黄世家</span></h1><h1> 1933年,您诞生于张家堡一个岐黄世家,您曾祖父杨穆如,名大涵,字荪庭,榜名熙春,在光绪癸巳年(1893年)荣获附贡元之衔,并被赐予六品明经的荣誉。温州名儒刘绍宽在其日记中多次提及邀请杨穆如前往中仓西庑为其诊疗的往事。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彰显了杨家医术的精湛与医德的崇高,也映射出杨家深厚的文化积淀。</h1><h1> 您的少年时光在温州大士门度过,先后在瓯海小学、永嘉中学和建华中学求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年仅17岁的您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追随您的舅舅方朴如先生,投身于西医外科的学习。方朴如先生乃白沙象岗人氏,曾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后仓杨士琳等人同窗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他毕业于江苏医专临床医学外科专业,并在杭州广济医院、苏州医院及徐州医院担任过外科医生及主任等职务。</h1><h1> 在您舅舅的精心指导下,您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终于得其真传。1952年,您被分配至开化县血吸虫防治站工作。然而,由于当地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不幸患上了肺结核。1954年底,您不得不离职回家休养。1955年,您加入了宜山镇联合诊所,1958年又被分配至新安卫生院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您于1960年报名参加了浙江省医科大学函授班的学习深造。1975年,您调至平等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h1><h1> 受您的熏陶,您的家族中目前已有十几位成员投身医学领域,都成为了称职的医务工作者,守护着人们的健康。</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三、妙手仁心</span></h1><h1> 杨志铭医师不仅拥有深厚的医学理论,还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尤其在肝胆、肿瘤等复杂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因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h1><h1> 1959年秋天,舥艚章里的一位章姓患者因腹部胀痛被温州第一医院诊断为肿瘤晚期。然而,在别人的推荐下,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新安卫生院求治于您。经过您的仔细询问和检查,发现真正的病因竟是患者半年前误吞的一根鱼刺,它导致了腹腔局限性脓肿。于是,您在卫生院内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成功取出了鱼刺并清理了脓肿,再结合消炎治疗,患者很快便恢复了健康。对此,章姓患者深感感激,每年春节都会前往您的家中拜年,以表达救命之恩。</h1><h1> 1968年,横河下庄的一位患者突然出现了严重肥胖、皮肤发紫和心悸等症状,数月无法行走,辗转多家医院均无法确诊。在绝望之际,家人将他送到了新安卫生院寻求您的帮助。通过您详细的询问和诊脉,最终诊断患者为罕见的“库欣综合征”。您建议患者前往温州第一医院接受全面治疗,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从此,这位患者每年正月都会登门拜访您,以表达深深的感激。</h1><h1> 70年代末,张东村的一位村民因气胸导致胸闷和呼吸困难,保守治疗无果。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杨志铭医师决定采取开胸手术,成功修复了患者胸腔的破损。尽管这种手术现已较少使用,但对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气胸患者而言,它仍具有明显的优势。</h1><h1> 80年代末的一个夏夜,东洋的孤寡老人阿桃伯在牛栏房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我闻讯后急忙去横街请您前来诊治。您诊断出老人是因长期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胆囊炎,于是免费为他输了三天的液,症状才逐渐缓解。然而,不久后的一个雷雨夜,阿桃伯因雷电惊吓和胆囊炎复发不幸去世。您得知后,为他的后事捐了一些钱。此外,您对于那些家境困难或五保户的患者,不仅免收诊费,有时连药费也一并免除。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h1><h1> 您早年在江南垟就声名大噪,每天都有许多患者坐着小船前来求医。经过您的精心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或痊愈。有时他中午出诊直到晚上九点才结束,却从未向患者收取过诊费。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您后来被任命为平等卫生院院长,并被选为苍南县政协委员,成为江南垟地区的一代名医。</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四、诗文传家</span></h1><h1> 杨志铭医师,您在杏林中以其精湛的医术独树一帜,同时,也是家族中那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引领着家族成员不断前行。走进您家三楼,两幅牌匾如同历史的见证,静静悬挂在墙上,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温情。</h1><h1> 在三楼,“福善堂”的牌匾引人注目。其右侧悬挂着举人杨悌所撰写的“德媲桓君”匾额,这是民国二十九年杨悌为您的祖母谢孺人六十寿辰所献的寿匾。它不仅颂扬了谢孺人的高尚品德,更将她与古代贤德的桓君相提并论,令人敬仰不已。</h1><h1> 您曾向我讲述“福善堂”的由来。原来,这是令尊在世时为家族寄予厚望而定的堂号,寓意着福泽深远、善行永传。</h1><h1> 您还提到,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四,这个普通而又特别的日子,都会成为杨家团聚的庆典。五十余口家族成员,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交流着各自的成长与收获。对于家族的新成员、学业的成就、事业的进步,您给予最真挚的祝福与鼓励;而对于那些需要鞭策的家族成员,您则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激励他们不断前行。</h1><h1>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聚会的尾声,都会有一堂关于传统文化的生动课程。忠孝节义,字字铿锵有力,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您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让我在深感敬佩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您对家族与传统的深深热爱与坚守。</h1><h1> 在您的悉心培育下,您的儿子已经成为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知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孙女也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助理教授,家族后辈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h1><h1> 我对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您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更是一位深谙家族之道、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智者。在您的引领下,杨家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正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五、乡贤楷模</span></h1><h1> 退休后的您并未闲下来,一边继续为患者治疗疾病,一边热心参与地方事务,堪称张家堡乡贤的领军人物。</h1><h1> 2007年,张家堡的乡贤们提议重修杨氏宗祠,并一致推举您担任总负责人。作为总负责人,您不仅率先捐款,还全身心投入到宗祠的修建工作中。从项目的立项、资金的筹集、设计规划、材料的选购到施工的监督,您都亲自参与,不辞辛劳。甚至时常自掏腰包款待师傅、工人和宾客。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努力,这座耗资庞大、占地五亩多的宏伟建筑终于在美丽的金斗河北岸屹立起来,成为了浙南地区宗祠中的佼佼者,声名远扬。</h1><h1> 为了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2017年春节,您首倡并慷慨捐助5万元,成功举办了停办已久的“杨老爷抬佛游春”活动。在您的号召下,数百名善男信女积极捐资,一千多位乡民加入了“杨府圣王、杨府上圣出巡”的队伍。历时三天的活动,让这场隆重庄严的传统文化在江南垟大地重新焕发光彩,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这样的善举还有许多……</h1><h1> 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长者走了,您走的那么匆促,来不及一声叮咛,来不及一声问候。您是一代名医,您是一方乡贤,您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晚,天空下起了阵阵暴雨,仿佛在为您痛哭,仿佛在为您送别。安息吧,杨志铭医师,我的老师,我的长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乙己年六月廿二日雨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