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天贵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军事格局中的关键人物,其生平贯穿郑成功抗清、清初统一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尤以在郑成功麾下的军事历练与澎湖海战中的牺牲成为两岸史载焦点。结合新见《莆田朱氏通谱》中关于朱天贵祠庙及家族的记载,可对其生平、家族关系及历史影响进行更细致的考辨,弥补此前史料之阙。</p><p class="ql-block"> 一、朱天贵简历考述</p><p class="ql-block">(一)籍贯与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 关于朱天贵的籍贯,《莆田朱氏通谱.名迹录》明确记载其故居为“兴化府乌石铺西山(今城厢区龙桥社区)”,且朱天贵祠位于原莆田县城关东门,属今莆田市城厢区,结合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对“朱天贵祠”的认定,可确认其籍贯为福建莆田。这一结论与《清史列传》“福建莆田人”的记载完全吻合,此前“海澄说”或因朱天贵在漳州、厦门一带的活动轨迹产生混淆,现据地方文物与文献互证,“莆田说”可作定论。</p><p class="ql-block"> 《名迹录》新增“天贵武举出身”的关键信息,弥补了早年经历记载的空白。明末武举制度虽因战乱松弛,但莆田作为兴化府治所,文风武备并重,朱天贵的武举身份为其投身军事集团提供了资质基础——这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在郑成功部队中较快晋升:武举出身的将领在郑军“以功授职”的体系中,往往比普通士卒更易获得中层指挥权。其生年据《名迹录》“澎湖战死时年三十七岁”推算,应生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恰与明末清初闽南战乱频发的年代重合,为其早年投军埋下时代伏笔。</p><p class="ql-block"> (二)郑成功麾下军事活动详考</p><p class="ql-block"> 《名迹录》明确记载朱天贵“明末清初参加郑成功部队,官至左都督,统领水师二十八旗”,此信息可大幅补充其在郑军的职官与权限。</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水师以“旗”为编制单位,“二十八旗”属核心主力配置(郑成功嫡系水师约三十余旗),可见朱天贵在郑军水师中的核心地位远超此前推测的“游击将军”“副将”。结合其活动轨迹,在郑成功麾下的具体经历可细化为:</p><p class="ql-block"> - 永历七年(1653年)加入郑军时,因武举出身被编入水师,初任哨官,凭借“熟谙海道”的优势参与漳州、厦门防务;</p><p class="ql-block">- 永历十二年(1658年)北伐南京之役中,已升任旗将,率“水师五旗”参与长江封锁,因功擢升都督佥事;</p><p class="ql-block">- 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朱天贵以“水师二十八旗统领”身份留守金门、厦门,节制闽南沿海水师,成为郑军后方防线的核心指挥官(此前“留守金门”的记载可升级为“统领水师主力留守金厦”)。</p><p class="ql-block"> 郑经继位后,朱天贵仍掌水师大权,其“左都督”职衔(郑军最高军事职衔之一)印证了《名迹录》的记载,说明他在郑经时期仍是海上军事集团的核心将领。</p><p class="ql-block"> (三)降清后的经历与结局(据《名迹录》修正)</p><p class="ql-block"> 此前关于朱天贵“降清后病逝于厦门”的记载有误,《名迹录》明确其结局为:</p><p class="ql-block"> - 康熙十九年(1680年)降清时,“率所部兵船三百余只,众三万余人归清”,规模远超一般降将,清廷因此“特授予平阳(今浙江温州)总兵,镇守兴化平海卫”——此处“镇守兴化平海卫”补充了其降清后的防区,说明清廷对其信任度:平海卫为莆田沿海重镇,让其镇守故乡,兼具安抚地方与利用其水师经验的双重意图。</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澎湖之战中,朱天贵作为“全军主力”,率300艘战船任左翼指挥,“中炮阵亡,时年三十七岁”。这一记载纠正了“病逝”说,明确其牺牲于关键战役,且年龄、阵亡细节清晰,为研究澎湖海战提供了具体坐标。</p><p class="ql-block"> 二、家族关系考证</p><p class="ql-block"> 《名迹录》对朱天贵家族的记载尤为关键,可彻底修正此前关于其兄弟关系的误判:</p><p class="ql-block"> (一)胞兄朱天福考</p><p class="ql-block"> 此前误记“朱天福为弟”,据《名迹录》“天贵胞兄天福”可知,朱天福为兄长。其生平为:</p><p class="ql-block"> - 官职:“明末清初,官至江西都指挥司”(都司为省一级军事机构,相当于省级军事主官),说明朱天福并非郑成功麾下将领,而是南明政权在江西的军政官员,与朱天贵分属不同抗清体系(一在东南海上,一在江西内陆)。</p><p class="ql-block">- 结局:“不愿归清,在江西省南昌就义”,体现其坚定的抗清立场,与朱天贵降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家族内部的选择分化。</p><p class="ql-block">- 墓葬:“兄弟墓在三山(今荔城区西天尾镇三山),墓葬为‘金头玉颈’”。“金头玉颈”是民间对忠烈者墓葬的特殊称谓(传因遗体不全,以金饰代首、玉饰代颈),既印证了朱天福的殉难性质,也说明朱天贵战死后归葬故乡,与兄长合葬,可见兄弟间虽立场不同,仍保持家族亲情。</p><p class="ql-block"> (二)家族遗存与祭祀</p><p class="ql-block"> 《名迹录》详细记载了朱天贵祠的位置与规格:“清古建筑,位于原莆田县城关东门,故居兴化府乌石铺西山(今城厢区龙桥社区)”,1993年被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有康熙帝题“忠勇茂眷”匾额,清代兴化府地方官及龙桥西山朱氏族人“春秋祭祀”,这一实物遗存佐证了朱天贵家族在莆田的根基深厚,且其历史地位获清廷与民间双重认可。</p><p class="ql-block"> 三、结语</p><p class="ql-block"> 结合《名迹录》的新证,朱天贵的形象更为清晰:他是莆田籍武举出身,在郑成功麾下成长为统领水师主力的核心将领,其军事能力在抗清与统一台湾的进程中均有体现;家族中,胞兄朱天福为南明江西军政官员,殉难于抗清事业,兄弟二人一降一死的选择,成为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命运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朱天贵祠与兄弟合葬墓的留存,不仅为其生平提供了实物佐证,更成为两岸共同记忆的历史载体——从郑成功麾下的抗清将领,到参与统一台湾的清军主力,再到清廷追赠的“太子太保”,朱天贵的生平折射出明末清初国家统一进程的复杂性,其家族故事则为理解这一时代的个体抉择提供了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主要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1. (清)《清史列传·朱天贵传》</p><p class="ql-block">2. 顾诚:《南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p><p class="ql-block">3. 《名迹录》(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档案资料)</p><p class="ql-block">4. 莆政〔1993〕综字78号《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p><p class="ql-block">5. 郑亦邹:《郑成功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p><p class="ql-block">(未定稿,请勿引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各位看官、各位宗亲、朋友,第二届中华朱氏家谱展评会已于2025年5月3日在济南结束,对评出的“优秀综合奖”、“优秀创新奖”和“优秀编纂奖”证书已陆续寄出。自2025年6月1日开始,同时启动第三届中华朱氏家谱展评会家谱资料搜集工作,凡是关于中华朱氏的家谱资料都可以参评,欢迎广大宗亲积极捐赠,中华朱氏网收到后,即寄收藏证书。联系微信:19819884266。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