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旅琼摄影》期刋,第169期介绍《我们的摄影师刘廷明》,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应期刋编辑部邀请,我把摄影近半个世纪的摄影作品分享给您。</p><p class="ql-block"> 刘廷明(网名:喀嚓),贵州遵义人,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会员。曾是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遵义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遵义日报特约通讯员。现在是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P.A国际摄影协会贵州地区会员。</p><p class="ql-block"> 我原籍四川省綦江县,父亲幼年为地主放牛,15岁那年父亲背井离乡,在贵州习水县温水镇落脚。因兄长早夭,我虽排行老三,却扛起长兄责任。初中毕业后,受家庭成分影响无法升学,我四处打零工,当过炊事员、养路工、助征员,做过锤石子、拉板车等重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1966年在国防工程做临时工时,因字写得好被调去搞宣传。知青下乡期间,我靠写对联、带宣传队、代课展现才能。修湘黔铁路时,我用白石子在山坡上写出巨大标语,几公里外清晰可见,获民兵团部表扬。回城后,我自学塑料薄膜刻字印图案,靠赶集摆摊改善家境。1973年,凭绘画特长进入化工厂,后转岗学漆工,技术远超老师傅。 </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贷款买了海鸥四B双镜头国产相机和国产珠江201单镜头反光135像机,自学拍照及胶卷冲洗技术,工作之余走乡串寨为老百姓拍照,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习水成立了首家能冲洗彩色照片的“留佳相馆”,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又经营了“楼外楼”酒店,引入卡拉OK,涉足视频制作。2005年,我将影楼迁至县城,拓展婚纱摄影与视频服务。退休后,我专注家乡风光摄影,现居海南三亚,仍活跃于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用镜头记录生活,为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把从事摄影四十余载的部分摄影作品分享给大家。这些定格在镜头里的画面,每一幅都藏着独有的故事,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更承载着我与这个世界对话时的温度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喜庆佳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4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习水县温水区大水公社地名梅子垭</p><p class="ql-block"> 我乘长途客车从习水返家途中,看到黔北红苗的迎亲队伍,立即下车使用柯达彩色负片,抓拍到这张图片,后步行6公里回家。</p> <p class="ql-block">▲《小姊妹们第一次合影》</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3年秋季</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我老家院坝</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照像营业后,把老家院子围墙改造了一下,用油漆印上图案。我兄弟在县城工作,带着两个女儿回老家,我的两女儿(两边的)看到妹妹很高兴,我立即用柯达彩色负片给小姊妹们拍下童年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留佳像舘”的部分人像广告片》</p><p class="ql-block">上两图拍摄时间1979年</p><p class="ql-block"> 1979年用国产海鸥牌双镜头4B照像机走乡串寨拍照的人物肖像广告。</p><p class="ql-block">中下4图:</p><p class="ql-block">我的“留佳像舘”为了自我宣传,从1982年以后的小学生,小青年的部分肖像中作为广告在像舘橱窗展示</p> <p class="ql-block">▲《拍摄的各类合影》</p><p class="ql-block">上左:1979年下乡到温水区典礼小学拍摄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上右:1983年温水小学毕业照;</p><p class="ql-block">中左:1979年六.一儿童节为温水镇幼儿园拍的合影,也是第一次用此图作彩色合影图片广告。</p><p class="ql-block">中右:恩师郑国文逝世葬礼</p><p class="ql-block"> 我奉养恩师在我家八年,于1986年因老年病肺气肿发病医治无效逝世后,我夫妇及恩师的其余徒弟披麻戴孝送上山安葬后,与化工厂的领导和同事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左图:1982年温水区粮管所职工年终总结合影</p><p class="ql-block">此图是我第一次尝试用增高机位,降低标准镜头焦距造成的人像合影造成的透视近大远小变形的尝试。利用海鸥4A双镜头像机,6x6胶片拍合影,为了克服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情况,我抬了一张八仙桌,然后人站在八仙桌上架上三角架拍摄,基本上克服了使用标准镜头焦距造成的透视变化。</p><p class="ql-block">下右图:室内钨丝灯光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1985年七.一,温水区蓝球运动会结束,典礼乡运动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9年六.一儿童节</p><p class="ql-block">地址:温水中心小学球场</p><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1日儿童节这天,温水小学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球场举行拔河比赛。</p> <p class="ql-block">▲《左手丹青承师恩》</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1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我家老宅</p><p class="ql-block"> 我从1972年结束四年的知青生涯,回城陷入无业困境,幸得郑国文先生收我为徒,教我土漆工艺技术谋生。先生一生未育儿女,我将他接至家中养老送终以报师恩,先生目不识丁,却善长用左手绘就山水花鸟花卉。先生在家教我两个女儿学习绘画,孩子们专注看着爷爷用左手作画。二女儿刘永霞现在已经是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学历,三级研究员,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三女儿刘永翔现在是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但当年温馨的画面至今珍藏。</p> <p class="ql-block">▲《脊 梁》</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2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城乡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许多居民开始建砖房,但是在山区交通还不发达,建楼房没有塔吊等专业设备,运送建材只能靠原始的方式用人工抬送到二层楼以上,当时的那一代建筑工人,用脊梁扛出了一片新区楼房。</p> <p class="ql-block">▲《温水喷水池夜色》</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4年元旦之夜</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街道</p><p class="ql-block"> 1984年的元旦之夜,冬天的天气,下着毛毛小雨,在天要黑前,我在温水派出所办公室窗口架好像机,使用柯达彩色负片,那个时候还没有自动曝光照像机,完全凭借经验估计减2级曝光第一次,然后等待天完全黑后使用T门进行第二次曝光,水池周围我亲自另加闪光灯补光,光轨是请供电所何树林老师骑摩托车不停地在街道转圈,前后大概用将近三个小时一次拍完此片。</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我自己操作将近扩印五英寸明信片上千张,主要是在温水读小学和初中高中的学生购买得多些,温水在外地当兵的青年也买得多,当时全习水县境内也唯有温水镇在街道上修了一个喷水池,后来在进行街道改造时拆除。</p> <p class="ql-block">▲《老石匠》</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9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区大水公社</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桥技术是按传统的方法修造,修建石拱桥的工程师,基本上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石匠担任,此图1979年拍摄于习水县温水区大水公社。</p> <p class="ql-block">▲《六.一儿童节庆祝会》</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0年六.一儿童节</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小学后操场</p><p class="ql-block"> 1980年的六.一儿童节这天,温水小学在后操场举行庆祝活动,我不失时机去拍下整个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木材装车》</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4年秋季</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原良村区三岔公社,现在的习水丹霞谷景区锅厂坝</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随便一根都有几千斤。在还没有装载叉车的年代,装卸工人通过先用两根长木头搭在货车后边,然后把几千斤重的大木材通过滚动装上汽车,在上边的工人用铁爪子爪着木木材一头慢慢的把木材通过爪和推的方式装车</p> <p class="ql-block">▲《已经消失的“三寸金莲”》</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9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区典礼公社建筑大队</p><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季我走乡串寨到乡村拍照,碰上历史上说的“三寸金莲”的农村老奶奶都已经八十高龄了,还在家里劳动,用红薯磨制红薯粉,这也是我这一生在农村碰上的唯一的一个“三寸金莲”的老奶奶,现代人根本就没有见过“三寸金莲”,己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啦!</p> <p class="ql-block">▲《龙灯拜年》</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5年春节</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留佳像舘”</p><p class="ql-block"> 黔北习俗,春节龙灯给你家拜年,不单是讨过好彩头,还要看得起你诚实大方才会来朝賀拜年,并祝福来年人兴财发,财源广进。1985年新春,温水镇胜利街的龙灯队来给留佳像舘拜年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划龙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3年端午节前</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和平街</p><p class="ql-block"> 我的留佳像舘为了拓展业务,增加经济收入,1983年,我兄弟刘廷彬在端午节前用三层板画了一个龙舟,后面用木架支伸,把照像布档抬到街道屋檐下,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照像者坐在龙舟画板后面的凳子上,手拿木浆就能够拍出以假乱真的划龙舟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中学生田径运动会》</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4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习水县第二中学球场</p><p class="ql-block"> 1984年,习水二中举办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为了拓展业务,给参加运动会的学生抓拍下他(她)们比赛时的动感画面。</p> <p class="ql-block">▲《狂 欢》</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3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胜利街</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中旬,温水镇街道居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历史以来的挑水生活困难,在自来水通水开通时,群众为了庆贺,自发泼水欢庆。温水镇胜利街的青年、儿童们纷纷从家里舀起水进行泼水欢乐,我使用135毫米镜头,5.6光圈的超焦距,1/250秒定格下这个喜庆欢乐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吴印咸老摄影家来到贵州》</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6年5月10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贵州省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我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先生(合影中前排右三)来到贵州,与贵州省摄影界的摄影家见面交流,5月10日,在贵州省展览馆举行座谈会。从我开始自学摄影以来,吴老的著作,特别是“摄影用光”一书,就好比是灯塔一样,照亮我自学摄影之路。座谈会后,吴老与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的主要领导,分别与来自省内的各个专区的代表合影留念。我(合影中后排右三)有幸与习水县文化馆的熊洪潘老师和遵义地区的几位摄影同行一起与吴老及省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留下这难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街头摄影师》</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9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和平街</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开始在街边屋檐下摆摊照像,同时把我爱人也教会拍照。1979年,我购买进国产珠江201像机,趁我爱人在街道边给顾客拍6×6黑白照片时,我抓拍下这张图片,也是我们夫妇共同创业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美滿幸福的全家照》</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82年春节</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和平街我家老宅院坝</p><p class="ql-block"> 我从1979正式开始照像谋生后,家里生活开始改变,1982年,趁春节全家人回家过年团聚的日拍下这张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欢乐时光》</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79年春季</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温水镇桥头水库三栋桥河滩</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跟随温水小学师生春游,第一次脖子上掛两台海鸥相机拍摄一整天,第二天发现脖子酸痛,往后的日子里,我逐渐适应到脖子上掛上10斤重的摄影包一整天也没事啦!</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半边天》</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1995年春季</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习水县仙源镇獐洋坝</p><p class="ql-block"> 1995年,当时我作为遵义日报通讯员受邀去仙源镇拍煤矿的图片,发现旁边有几位农妇在看热闹,其中这位背后背着当地的劳动工具,这个工具主要是在高山地区才有的特色,我乘她与同伴交谈中,快速抓拍到此图。因为那个年代,家里的男人都在煤矿挖煤,只有女人承担起家里的劳动。</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十几年前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已消失的山乡马帮》</p><p class="ql-block"> 山乡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照片拍摄于我曾经下乡插队的杨家寨村,当时村民修建新房,正在雇佣乡村马帮运输建材。</p><p class="ql-block"> 杨家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为感恩当年的父老乡亲,我每年都带摄影朋友来到这里拍摄,把故乡的田园风光、云海……推荐出去,以慰我难忘难舍的故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31日拍摄于贵州省习水县大坡镇杨家寨村。</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插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石桥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最难忘的知青插队生活。当时,队里没有住房,生产队长袁义文安排我吃、住都在他家里,半年后,队里有房后我才搬走,一分钱生活费都没有收。几十年下来,我与袁老哥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2013年8月1日,袁义文的儿子袁劲松秋收后杀猪为他母亲庆寿,我去祝贺时拍下这张图片。</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日拍摄于我曾插队贵州省习水县大坡镇石桥村。</p> <p class="ql-block">▲《我们赢啦》</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的教师节,温水小学的教师们进行拔河比赛,我抓拍她们努力拼搏和胜利的喜悅时刻。</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袍哥老幺--罗幺爷》</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7年04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康巴汉子》</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2年10月21日</p> <p class="ql-block">▲《人像模特__车模》</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7年11月01日</p> <p class="ql-block">▲《苗家阿妹》</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5年11月21日</p> <p class="ql-block">▲《黔北红苗非遗-斗脚舞》</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6年09月12日</p> <p class="ql-block">▲《荒漠狂飙》</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3年1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客从何来》</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5年03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古镇风情》</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6年05月09日</p> <p class="ql-block">▲《农家烟火味》</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年10月03日</p> <p class="ql-block">▲《元霄夜放灯》</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3年02月05日</p> <p class="ql-block">▲《云海迎客松》</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1年05月09日</p> <p class="ql-block">▲《大石盘苗寨云海》</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7年06月17日</p> <p class="ql-block">▲《曙 光》</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6年08月03日</p> <p class="ql-block">▲《夏诺多吉神山》</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2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箭扣长城》</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3年05月31日</p> <p class="ql-block">▲《川西塔公草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2年10月27日</p> <p class="ql-block">▲《铁花火龙闹新春》</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6年02月22日</p> <p class="ql-block">我与摄影结缘已近半个世纪。回望这几十年的光影历程,从最初为了养家糊口拿起相机,到如今用镜头为晚年生活添彩,器材换了一代又一代,唯有对摄影的热爱始终未变。</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我童年的梦想。小学时,看到在县城工作的邻居过年拿折叠相机拍全家福,我便立志终有一天要学会照相。后来,我靠漆工手艺为梦想奠定了经济基础,买了第一台相机。结合胶卷包装盒上的曝光指数,再加上从书刊里学到的知识,第一个胶卷的拍摄效果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 当镜头对着不同的人时,我学会了与被摄者沟通互动、交流情感,在他们神态自然放松的瞬间按下快门,定格下永恒的画面。尤其是拍彩色负片时,曝光估值必须准确,色彩还原才能真实自然。我总结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光源色彩的冲印组合,即便后来有了第一台自动曝光相机,按下快门之前,我也总会先估计一下曝光组合,再和相机显示的数据比对,确认准确后才拍摄。</p><p class="ql-block"> 摄影让我养成了随时观察周围世界、探索不同人物的习惯。就连看电影和电视剧时,我也会根据场景变化汲取灵感,学习用光影影调强化主题。视频的拍摄制作,还让我加深了对用音乐和舞蹈烘托气氛的理解与运用。我对美术的爱好,也辅助我更得心应手地掌控色彩色调;平时喜欢看书刊上名家对摄影作品的点评,以此充实自己的摄影修养。</p><p class="ql-block"> 摄影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近半个世纪的摄影经历中,器材不断更新迭代,但我对摄影的热爱始终未变。如今步入老年,在海南三亚养老过冬的日子里,我有幸加入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协会里的同仁相处得如同亲人,领导也经常组织各种讲座、活动和交流,大家互助互勉,让我的老年生活愈发丰富多彩。这也激发了我的潜力,我想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宣传正能量,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余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