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请昂起头来。我们手中托举的,哪里只是一张试卷的分数?我们扶持的,是孩子们在精神世界里挺拔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中考成绩公布的那几天,周围的空气总带着几分凝重。耳畔充斥着各种声音:我们明明熬过那么多批改作业的深夜,讲过那么多字词句篇的细节,可成绩单上的涨幅,总显得那么“不争气”“谢天谢地,语文没有拉分……”“虽然考了A+,可惜高分没有落在重点学生身上。”不管是如愿,还是惋惜,那些言外之意,都充满了伤感。身在其中的我,太能共情了。可是,我想说:老师们啊,真别内疚。</p><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 语文这门功课,实在有些特别,它既如春雨般无声,又似沧海般深邃。那些经典古文里的幽微意蕴,那些作文本上被反复修改的结构立意,那些千锤百炼的写作技巧……哪一样不需要时间反复咀嚼、慢慢消化?它不像理科,公式记住了就能套用;也不像外语,单词背熟了就能得分。语文培养的是语感的沉淀、思维的深度、表达的温度——一个孩子能在作文里写出“月光像流水一样漫过窗台”,不是靠三个月突击,而是无数个被文字打动的瞬间积累;一个学生能在阅读题里读出作者未说出口的弦外之音,背后是对生活的细腻体察。这种“慢功夫”,本就难以用短期分数衡量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像园丁,耐心在作文本缝隙间播种着思想的嫩芽。可中考的卷子啊,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怎么能丈量出那些悄然萌发、终将伸展于生命深处的遒劲枝干?</p><p class="ql-block"> 02</p><p class="ql-block"> 从教语文多年的我,又如何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又如何不尝试多样阅读?看看他们吧:激情早读?要撬开他们的嘴,比撬动地球还难,读上不到三句,就哈欠连天。课堂讨论?成了底下同学交换八卦的黄金时机。更别提那“整本书阅读”的宏伟蓝图了——那是他们眼中最有效的睡前催眠。</p><p class="ql-block"> 不单如此。“只要不是书面作业,就不是作业。”这是他们的共识。什么阅读、朗读、背诵、思考,统统见鬼去吧。这些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的学习任务,就算老师布置了,也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 “留了个寂寞。”第二天你检查读书签字,他们在下面窃笑。作文?那更是学生眼中“性价比最低”的苦差事。一听见“写作”二字,全班统一上演哀鸿遍野,仿佛这作业能抽走他们的魂魄。</p><p class="ql-block"> 笔下文字更是惨不忍睹:亲情故事不是深夜冒雨送医院就是校门口递伞,师生情感不是考前鼓励试后宽慰,就是平时加油擦泪,空洞得像流水线上批量复制的塑料花。那点可怜的想象力,被快餐文化和碎片化信息喂养得如同盐碱地——灵性和创意,寸草难生。</p><p class="ql-block"> 作文本上,呕心沥血的评语像是投入了无底深井,他们目光如蜻蜓点水,扫过分数后便再无涟漪。红色批注密如星斗,可学生只瞥一眼分数,讪笑一声,便径直塞入书包深处,扬长而去。如果你逼着他写作文、改作文,他们能讲出比你说服力强一百倍的道理。“写出一手好文章?现在都用AI了,10秒出一篇800字,比老师你写得更好!还让我自己瞎编乱造有什么用?”他们眼中的光芒,早已湮没在功利现实的巨大阴影里。</p><p class="ql-block"> “老师,《送东阳马生序》太长了,背诵翻译花很多的时间,也只考一句翻译,得2分,不背了,我赌它不考!”一个培养对象,面对我的检查背诵默写,他充满挑衅的语言,让站在讲台上的我,差点吐血!我还在耐心教导:“厚积薄发,那些读过的书……”话还未说完,他已拿出别的练习,留下一脸悻悻我。</p><p class="ql-block"> “怎么提高语文成绩?”每每遇到家长提问,我解释:“不是去补课,是去练字、去读书、去写日记、去户外、去观察、去见识、去理解……”</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想说的更专业:语文,它压根儿不是一门能靠“短平快”战术征服的科目。它要求的,是日复一日的沉潜、浸润和体悟。它提升的,是理解世界的深度、表达自我的精度和感受生命的温度——这些能力,哪一项能靠周末的冲刺班速成?它需要时间在心灵深处发酵,如同陈酿,急不得。</p><p class="ql-block"> 我摒弃了这些说教,尽量说得更通俗易懂。可人家一味摇头,显得非常不耐烦。“数学补补能涨二十分,语文补了好像没变化”,对比其他学科,语文的“提分滞后性”常常让我陷入尴尬。家长、学生也觉得“反正拉不开差距,不如多刷几道理科题”。可他们忘了,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读懂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在文字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时,这些“看不见的成长”,正是语文赋予的底气。就像老农种庄稼,施肥浇水时看不出差别,秋收时才知根系扎得深不深——语文就是那个默默扎根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03</p><p class="ql-block"> 60分的体育,他们是分分必争;120分的语文,他们是视而不见。有学生因体育痛失一分而捶胸顿足。我宽慰他:“为了一分要死要活,丢不丢脸?多背一会书,可以挣两分;作文把字写好一点,可能挣三分……”可是听了老师的“金玉良言”,他们也没有根本的触动,还是急不可耐地把时间和精力拱手送给了试卷和资料。</p><p class="ql-block"> 于是,语文成绩成了中考战场上那个永恒的“吊车尾”。很多孩子,据说“天赋异禀”,数理化英科科生辉,偏偏在语文这一门黯然失色,马失前蹄,与夺冠的梦想失之交臂,甚至与梦想的高中擦肩而过。“哎呀!要是语文再多考几分……家长如梦初醒。可这迟来的顿悟,如同秋后算账,既挽不回败局,也暖不了语文老师早已冰凉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想对自己说:语文老师,你真不该内疚!你曾那么恳切地劝说多读书,那么细致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么努力地想把语言的美与力量植入年轻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可当整个环境的土壤如此贫瘠板结,你播下的种子,如何能破土?那微弱的苗,又如何能抵挡住“分数”的狂风?</p><p class="ql-block"> 04</p><p class="ql-block"> 一张试卷从来装不下语文的全部。试卷考得了古诗文默写,考不了孩子吟诵时的沉醉;考得了阅读理解的得分点,考不了他读完一本书后的彻夜难眠;考得了作文的结构技巧,考不了他对生活的真诚感悟。我们在课堂上带学生读《背影》,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细节描写的作用”,而是希望他们某天想起父母的背影时,能读懂那份藏在笨拙里的爱;我们讲议论文的逻辑,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希望他们未来在面对纷繁信息时,能保持清醒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语文的真价值,远非薄薄一张成绩单可以丈量。它关乎的是一个人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温暖地表达,如何有尊严地行走于世间。这些,才是语文真正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中考成绩揭晓,有很多孩子的语文达到了优秀,也有一些孩子的语文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成绩只是一时的刻度,不管分数高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根基,是我们夯实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情怀,是我们厚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树立的。这些沉甸甸的,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难道不比分数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的是语文,更是生活。我们或许成不了家长口中“能提分的名师”,但我们传递的文字温度、思维力量、人文情怀,会成为学生走过漫长人生的“隐形翅膀”。</p><p class="ql-block"> 05</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放下那无端的内疚,我也希望亲爱的同仁们放下吧!那不是我们该扛起的重量。语文,播撒的是种子,需要漫长时光的耐心等待,而非一场急功近利的收割。语文的“慢”与“深”,恰恰是这个浮躁时代最珍贵的解药。让我们继续固执地、深情地守望语文这片土地。纵然暂时荒芜,纵然回报迟缓,当某个时刻,学生在生活的困境中突然想起“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或者在山水之间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赞叹——那一刻,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有了美妙的意义,呈现了它无比珍贵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虔诚播下的种子,静候破土;热忱点亮的灯盏,终将照见归途。</p><p class="ql-block"> ——后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