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成者荣之</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编号|16834473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周隆教授把这本新作的手稿送给我,让我帮助审稿并写个序,我深感荣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教授是我的老同事、老邻居、老朋友,我们共事二十多年,感情深厚。周教授比我大一轮,是兄长;但我比周教授早来学校几年,当他进校试讲时,我还是评委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难忘的是我们同住右安门时,一同骑自行车上下班,往返路上要两个多小时,我们一路上谈时事、谈学术、谈事业,谈人格、谈人品、谈人生,相互间有争论,有启迪,美哉快哉!长期交往,心心相印,可谓至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教授是个爱读书的人,什么书报都看,尤其爱看小报。因此,他的知识很丰富,信息也很多;他淳朴善良,乐于帮助别人,书名《与人为善,正道而行》正是他的人格写照。周教授表面大大咧咧,在公众场合经常来点俗幽默,但常常给人带来快乐。老商经系搞集体活动时,没有他就不热闹。因此他有很多朋友,学生也很喜欢他。但他绝不是一个浅俗之人,他聪明、思维缜密,在专业上也很有见地,跟他在一起交往是有收获的。他教授营销学与推销艺术,是很有成绩的,写了不少东西,这跟他的性格、爱好、处世哲学及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他是个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年龄,我不好给周教授的书写序,但他对我很信任,不能推辞,只好借此就“读书”为题,说些想说的话。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阅读之前,还有点发怵,二十多万字,需要不少时间。然而,读起来竟然津津有味,被其中的故事和点评吸引住了。故事选择得好,短小精悍,精彩独特;感悟也写得好,富有哲理,言简意赅。应该说,阅读这样书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全书之后,有些许感受,简单梳理一番,把“读后感”写出来,权当一篇“序”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静心多读点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知识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充满浮躁,读书成为一种奢侈。我觉得,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凝聚着一个人一生的智慧、经验、思考与心路历程,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多享受一些呢。</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王蒙说:“读书使我感觉良好,使我进入一个美好文明的世界,我明明觉到了,读书在增长我的知识、见闻、能力。读书就是和朋友切磋谈心,读书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追问。”所以说,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我们应该静下来,多读点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诠释宋真宗的这句话,就是读书能够得到你所要的一切。看网络上各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代替读书,听课不能代替读书,在实践中学习虽应推崇,也不能代替读书。要想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充实,人生更有意义,读书是必选一途。周老师爱读书,我们应向他学习。</p> 广泛涉猎,也要选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读书,不仅涉及自己专业书要多读,专业以外的书也要读一些。于丹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这很重要;但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读书就是滋养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中天说:“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广泛涉猎,使人进德增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泛阅读无疑应该倡导,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不能把人生埋在书堆中。</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主张读书不能没有目的性和选择性,不能盲目地去读。在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的知识汪洋大海中,怎能用你的有限时间,捕捞到对你有用的知识?我认为,要以自己的专业为核心,以自己的爱好为半径,画一个圆,学习那些与专业临近和喜欢的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看报很广泛,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些知识都与他主讲的营销和推销专业相关,这一经验很好。</p><p class="ql-block"><br></p> 读时思考,汲取精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不思考,不思考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无法运用;但是也不能凭空思考不学习,这样会使思想走偏。</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学而思,思而学”的成果。你看,书中每个故事都是作者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在所获得故事之后,作者又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写出感悟。这些感悟就是作者思考的成果。有的感悟已超越了故事本身思想意义。比如,在加加林被选为第一个进入太空宇航员的故事中,不仅告诉我们细节重要,而且提出了“素质决定细节”的见解。又如,作者把乔·吉拉德卖汽车的事例概括出一句很精彩的话:“我不是卖汽车的,是帮助顾客买汽车的。”</p><p class="ql-block"> 读书有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思考多了,获得新的理性认识,人就会进步。如有可能,也要学着写书,写书的人多了,就会加速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p> 联系实际,触类旁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要思考,更要联系实际。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会蛮干,理论不联系实际常常是空谈,理论联系实际才会有好的工作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也体现了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他把许多故事都与他所的讲营销与推销专业结合在一起。比如,他在讲完球王贝利精妙回答的故事以后,在给企业讲课时问大家:“哪笔买卖做得最好?”学生回答:“下一笔!”我可以问一问我们的老师,“你讲的哪一节课最好?”我相信,你要看了这本书,肯定会回答的很好。我记得,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联欢会上,作者给大家讲了这里面的一个故事,让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他把故事中的人物换成身边的人,讲得跟真的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故事就是故事,不要较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讲了很多个故事,用以说明事理。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故事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心理指向编写出来的,难免偏颇。我们读这些故事,要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不要顾此失彼。比如,洛克菲勒让小孙子从梯子上摔下来的故事,那位爸爸把从梯子上摔下来的儿子抱住的故事,讲了两个不同的做法,究竟哪个做得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要说哪个做得对,哪个做得不对,都有道理,就看你怎么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教授马浩给《寓言中的管理故事》一书写的序言中,有一段精妙的论述,可以作为阅读故事的方法论,现引用如下:“对待故事,也应该有个批判的态度,去思考,去引申,去辩驳,去补充,去比较,去整合。如果你完全相信故事的话,你也就被故事绕进去了。这本身就是故事。信不信由你。”</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要说,我喜欢看这本书,也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至于您喜欢不喜欢,读后自会有结论。</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周隆教授】</p><p class="ql-block"><br></p>